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与山核桃(C.cathayensis)叶片的次生性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植物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其中美国山核桃叶片中的挥发性种类较多,达到35种,而山核桃叶片中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较少,为19种;两种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具有共同特点:主要由醇类、酯类、烷烃类和少量的有机酸类、胺类有机物质构成,且丙三醇是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占60%以上);美国山核桃与山核桃在抗虫性表现上有差异,这可能与美国山核桃叶片具较高的醇类挥发性物质而山核桃具较高的酯类挥发性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椿油是从香椿叶中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挥发性和强烈香气的芳香类精油,一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在采摘原料——香椿叶时要注意选好采叶时间,采叶部位和数量。椿油的利用价值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零售价约为桉叶油的6倍多,开发、利用椿油具有原料丰富,提取技术简单,投资少、收益大,容易保存,运输、携带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椿油是从香椿叶中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挥发性和强烈香气的芳香类精油,一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在采摘原料-香椿叶时要注意选好采叶时间,采叶部位和数量。椿油的利用价值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零售价约为桉叶油的6倍多,开发,利用椿油具有原料丰富,提取技术简单,投资少,收益大,容易保存,运输、携带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是优良用材树种,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木材坚重而富弹性,耐腐,有“万年椿”之称。木材纹理直而美观,色泽褐黄至紫红。木材不翘,原木在干燥过程中易沿髓心附近纵向开裂,如及时制材可免此缺点,椿材是上等的家具和造船材料,也可作建筑、桥梁、农具等用。嫩芽(椿芽)芳香,如按嫩芽或叶总柄颜色可分为二个类型,贵州关岭群众称为红椿与白椿。红椿的叶总柄梢带红色,香味浓郁,白椿的叶总柄呈  相似文献   

5.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采用相邻格子法和中点四分法,研究平江县芦头国有林场红椿林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和群落各层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在1 200m2的样地里共有维管植物81种,隶属于53科70属,群落的科属组成不够集中;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垂直结构分层,各层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最大,为0.217,灌木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分别为0.033和0.039,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建群树种红椿也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所增加,而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很小。生活型谱矮高位芽植物在群落植物中占的比重最大为33.33%,其次是小高位芽植物。由频度级分析得出,群落仍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时期,频度级为C物种数将不断增多,从而达到稳定阶段。由于红椿林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且生长对光照有强烈的依赖性,林下更新困难,已成为红椿林濒危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红椿生境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以利其种群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红椿(Toona ciliata)与思茅红椿(Toona ciliata var.henryi)同属于香椿属植物,思茅红椿为红椿的一种变种。红椿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而思茅红椿为非保护树种,在识别与鉴定两种木材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植物学分类提供一定依据。两者具亲缘关系,在木材解剖构造上具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两者差异性可区分两种木材,由此可对两种树种作出区别。在宏观上两者差异体现在材色、年轮宽度、薄壁组织类型不一;微观构造上,两者的轴向薄壁组织类型、晶簇及晶体个数及木射线高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来自广西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GC)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杂交无性系DH42-6、DH19-6、DH32-26和DH32-29分别检测出34、34、30和32种化学物质。其中,挥发性成分超过1%以上的化学成分分别有7、8、5和7种,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418%、89.598%、95.420%和92.676%。按主要挥发性成分分类,这4种尾巨桉杂交无性系可分为两种生化类型,一种为1,8-桉叶素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19-6和DH32-26;另一种为γ-松油烯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42-6和DH32-29。不同无性系叶片主要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含量有所差异。DH19-6和DH32-26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单萜醇酯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9.973%和46.290%;DH42-6和DH32-29叶片挥发性成分中的单萜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91.010%和83.745%。尾巨桉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桉树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提供树种来源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温室沙培盆栽条件下对3种用材林木巨桉(Eucalyptus grandis Hill ex Maiden)、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楠木(Phoebe nanmu(Oliv.)Gamble)进行重金属Pb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桉树、楠木和红椿植株对Pb都有一定吸收能力,其体内都存在Pb的吸收机制。在本试验条件下,楠木植株吸收重金属Pb的能力是桉树植株的3.63倍,是红椿植株的4.2倍;桉树植株吸收重金属Pb的能力是红椿植株的1.16倍。  相似文献   

9.
滇红椿(Toona ciliata var.yunnanensis)是红椿(Toona ciliata)的一个变种,属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植物。目前对滇红椿的种内遗传变异或多样性研究尚未有文献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香椿属植物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的论述,总结了滇红椿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点开展滇红椿种质资源分布及表型性状变异研究,进一步摸清滇红椿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范围,掌握其表型性状变异规律,为后续开展选择育种和制定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多脉含笑、绢毛含笑和黄兰3种含笑植物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脉含笑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7.54%,主要成分为α-金合欢烯、β-橄榄烯、大根香叶烯B和朱栾倍半萜等;绢毛含笑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8.47%,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α-蒎烯、β-芳樟醇和二甲基-2,6-辛二烯醛等;黄兰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5.93%,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B、β-芳樟醇、罗勒烯、石竹烯、桉叶醇、β-榄香烯和异丁酸苯乙酯等;3种植物叶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在3种含笑属植物叶中均含有很多高生物活性的物质,在香料工业及医药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11.
香椿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椿 ( Toona sinensis Roem)系楝科香椿属 ,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 ,幼芽、嫩叶有多种营养物质 ,是一种别具风味的蔬菜 ,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芽、根、皮及果均可入药 ;茎皮纤维可制绳索。香椿树冠庞大 ,树干端直 ,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 ,也可作行道树及“四旁”绿化树种。1 林学特性香椿是暖温带树种 ,耐寒性较差 ,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1 0℃ ,极端最低气温 - 2 5℃以下的地区栽植 ;耐旱性较差 ,较耐水湿 ;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 ,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严 ,酸性、中性及微碱性 ( p H5.5~ 8.0 )土壤均能生长 ;喜光树种 …  相似文献   

12.
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香椿的栽培技术,包括采种、播种、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菜用林培育等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体系内的不同组分,建立适用于红椿SRA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并进一步从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为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针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5个因素各设置8个水平,先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浓度梯度,后在确定的梯度范围内选定4个水平,按照正交试验L16(45)进行优化,结合正交直观分析法和新复极差法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结果]确定最优体系为总体系25μL,模板DNA 25 ng,上下游引物各0.3μmol·L~(-1),Taq DNA聚合酶1U,Mg2+2.5 mmol·L~(-1),d NTP 0.3 mmol·L~(-1)。利用稳定的SRAP-PCR体系,从1 505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0对优质引物组合。[结论]通过不同种源红椿基因组DNA的重复验证,获得了稳定清晰、多态性较强的扩增条带,表明所确定的最优体系稳定可靠,适用性较强,可用于不同种源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火棘资源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火棘这一野生可食果及观赏植物资源,对近十年来我国火棘资源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述评,对火棘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恩施盛家坝红椿天然种群动态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代表意义的红椿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红椿种群中,1龄级和7龄级存活数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16.07%。27.5 cm以上径级的立木有10.71%。动态指数Vpi=27.84%0。2生命表表明,种群死亡趋势前期高于后期,死亡高峰在1龄级和4龄级。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型,说明环境筛和种群竞争加强造成波动。3时间动态对第3、5、7龄级预测表明,种群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4红椿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即在1~7龄级波动很大,其中3~4龄级时死亡率和损失度最大。研究认为:红椿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竞争和环境干扰。对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以及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红椿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重要的乡土用材树种,开展纤维和力学性能研究对实木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江西萍乡和云南景谷5个不同林龄的木段为研究材料,开展纤维特性和力学性能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性状年度变异趋势不同;近髓心纤维长度最大的为12.5年生,过渡区、近树皮区和平均值纤维长度总体上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纤维宽度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髓心区和平均值壁厚随林龄增加而递增,15年生后出现下降;过渡区和近树皮区随林龄增加而递增;端面硬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15年生出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弦面硬度趋势不明显,径面硬度随林龄增加而递增;冲击韧性和顺纹抗压强度随林龄增加而递增,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无明显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木本蔬菜香椿芽在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机理、香椿芽贮藏保鲜技术应用现状等方面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木本蔬菜香椿芽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指出了木本蔬菜香椿芽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香椿老叶总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椿老叶总多酚进行了初步鉴定,同时,分别采用总还原力测定法、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测试法(FRAP)、1.1-二苯基苦基苯阱(DPPH)测定法和β-胡萝卜素褪色法对香椿老叶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总还原力法、FRAP法抗氧化实验结果分别在波长λ700和593nm下,香椿老叶的吸光值较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高,表明香椿老叶抗氧化能力高于BHT;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维持在90%以上,与Vc相当;β-胡萝卜素褪色法表明香椿老叶总多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香椿老叶总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香椿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将香椿老叶甲醇提取物划分为4个不同极性部位,通过测定其总还原力、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试值,确定香椿老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中的强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该部位的总还原力相当于467.53mg/gVc的总还原值,FRAP值相当于10578μmol/g硫酸亚铁的FRAP值,质量浓度50mg/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2.84%,均比同浓度的2,4-二叔丁基甲基苯酚(BHT)强.相关性研究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在于其含有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所致.TLC和HPLC分析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强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由4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20.
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建立了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抗氧化剂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通过测定芦丁、檞皮素、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提出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通过测定香椿叶提取物与DPPH溶液反应后,DPPH溶液在517 nm处的吸光度的变化,确定了测定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条件。即:测定波长517 nm,反应时间50 m in。在此条件下测得的以总黄酮计的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22.0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