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宁杂1818为材料,在沿海旱作区开展密度、氮肥总量、氮肥运筹、薹肥施用时间和摘薹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产量随密度和氮肥总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宁杂1818移栽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可达4 657.75 kg/hm~2。移栽密度为75 000株/hm~2、氮肥投入总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4 830.50 kg/hm~2。氮肥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6∶1∶3时,苗期和越冬期植株性状最优;配比为5∶2∶3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产量最高。随着薹肥施用时间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薹高5 cm时施肥产量最高,为4 548.30 kg/hm~2,当薹高大于25 cm时,产量明显下降。在机直播或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下,摘薹比不摘薹增效8 534.72~9 522.90元/hm~2,增效51.87%~61.74%。沿海旱作区宁杂1818适宜移栽密度为67 500~97 500株/hm~2,氮肥总量控制在300 kg/hm~2,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5∶2∶3,在薹高5~15 cm时施薹肥可获得最佳产量。宁杂1818摘薹生产可大幅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1.品种选择极早熟品种播种至开始采收需35~40天,如五彩黄薹1号、白杂2号等;早熟品种播种后40~50天开始采收,如五彩黄薹4号、五彩黄薹11号、湘株3号等;中熟品种播种后60~70天开始采收,如五彩黄薹2号、白杂1号、白杂3号等;晚熟品种播种后80天以上开始采收,如株洲白菜薹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高光谱特征初步判别油菜摘薹情况,为实现高光谱反演籽粒油酸含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使用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油菜盛花期叶片光谱数据,采用Agilent GC-MS 7980B气相色谱仪分析摘薹和未摘薹处理的籽粒油酸含量,比较2组处理的平均原始光谱反射率特征,及其油菜叶片原始及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原始光谱特征波长的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模型、基于光谱参数的油酸含量二项式模型、基于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长的油酸含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未摘薹及摘薹处理的平均原始光谱反射率曲线在760~1080nm波段存在一定差异。未摘薹及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相关性曲线存在一定差异,未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在484~956和1001~1146 nm波段与籽粒油酸含量呈正相关,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在1882~2111和2324~2499 nm波段与油菜籽粒油酸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摘薹会影响油菜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的相关性表现。选取位于760~1080 nm波段4个拐点波长(760、920、970和1080 nm)的原始光谱反射率作为自变量,用以构建SVM判别模型,经过多次随机取样比较构建所有SVM判别模型,发现最佳判别模型的训练集样本总体精度为86.1%,验证集样本总体精度为77.8%,说明利用高光谱技术判别油菜是否摘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光谱参数模型中RVI模型对未摘薹处理油菜籽粒油酸含量的反演效果最佳,且该模型与未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的相关系数(-0.705)最高。比较全部油菜籽粒油酸含量预测模型类型,PLSR模型对未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预测精度最高,其训练集R2=0.590、RMSE=0.610,MLSR模型对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预测精度最高,其训练集R2=0.773、RMSE=0.874。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模型测试集样本进行验证,未摘薹样本P=0.839,摘薹样本P=0.858,二者样本实测值与预测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合理,说明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油菜籽粒油酸含量进行预测可行。【建议】引入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更好地选取特征波长(显著相关波长或全波段等),提高光谱数据对油菜籽粒油酸含量的预测能力。后期的试验应侧重于多品种油菜籽粒油酸含量估测研究,探索高光谱技术估测油菜籽粒油酸含量是否具备普遍的可行性。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其他油菜籽粒品质指标,为高光谱遥感监测油菜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交油菜沣油737在勉县的保优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5 a的双低杂交油菜沣油737制种技术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宜陕南勉县气候条件下的高产保纯制种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选择优势基地,制种基地应相对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在保证隔离安全的条件下,培育壮苗,规范栽培,严格父母本行比为1∶2;母本适时打薹促花遇,薹高15~20cm时开始打薹,要打去薹高的1/3;采用化学杀雄剂控制不育系前期微粉,在母本显蕾期用2~3μg/m L定军1号水剂化杀剂喷施1~2次能起到很好的杀雄效果,种子纯度能提高5%~20%。  相似文献   

5.
早熟菜心种质夏秋季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进的15个早熟菜心品种的表型性状进行了有关分析和评价,结果可知:(1)多样性分析显示,早熟菜心种质在夏秋季的大多数表型性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夏季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1.20,秋季是0.24~0.58,夏季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9.06%~32.73%,秋季是0.76%~22.45%,总体看来,夏季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明显大于秋季。(2)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薹质量与总叶数、薹粗、薹长、叶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大节长和平均节长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薹质量与薹粗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1;秋季薹质量与总叶数、薹长、薹粗、叶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株高、基叶叶数和柄宽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薹质量与薹粗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3;综合比较可知,总叶数、薹粗、薹长、叶宽可以作为菜心早熟耐热品种田间选育的重要表型依据,尤其是薹粗。(3)聚类分析表明,夏季菜心种质油青甜菜心(436)、振兴甜菜心、早熟粗条油青甜菜心、油青甜菜心和矮脚45天聚成1类,主要特点是薹质量、始收天数、总叶数、薹粗、薹长、最大节长、平均节长、叶宽数值较大,平均薹质量为28.42 g,其中薹质量最大的是矮脚45天,数值达到31.67 g;秋季菜心种质振兴甜菜心、早熟粗条油青甜菜心、油青太空甜菜心、矮脚45天聚成1类,主要特点是薹质量、薹粗、株高、总叶数、薹长、叶宽、柄宽的数值较大,平均薹质量为53.82 g,其中振兴甜菜心的薹质量最大,达到58.59 g;综合比较可知,振兴甜菜心、早熟粗条油青甜菜心和矮脚45天在夏秋季的薹质量均较大,表现稳定,可以初步筛选为菜心早熟耐热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一、卷叶菜心201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浅绿色,叶柄圆槽形,乳白色,主花薹粗大,侧花薹(子花苔)多,薹生叶卷成筒线状。花薹肥嫩,味甜,纤维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热、耐寒、耐湿,从播种到始采收60~70天,分枝力极强,持续采收期长,产量极高,花薹径粗1—4厘米(最粗可达6厘米),高26—40厘米(最高可迭52厘米),单根花薹鲜重86—280克(最重可达400克),一般每667m2产鲜花薹3000~4000公斤(最高可达5000公斤)。  相似文献   

7.
正1.巧施薹肥,增施钾肥蕾薹期是油菜春发搭架子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肥量较大,约占总需肥量的50%。基肥和腊肥施用不足苗势弱,长势差的田块应早施,重施抽薹肥,薹高3~5厘米时,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2.5~15.0千克加钾肥15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0~35千克。苗势过旺的田块抽薹肥应适当迟施轻施。2.补施花肥,防"花而不实"油菜"花而不实"现象由缺硼引起,杂交双低油菜需硼量大,对硼元素敏感更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毕节白蒜合理的拔薹技术,为毕节白蒜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毕节白蒜进行摘薹和蒜薹伸长到7~10厘米时顶下不同叶开始拔薹处理,分析不同拔薹高度对白蒜的产质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蒜头产量以处理1(摘薹)最高,为721.36公斤/亩;处理5最低(第4叶开始拔薹),仅530.49公斤/亩。随着拔薹长度的增加,单只蒜头重依次下降,以处理1最高,为30.06克。蒜头、蒜薹总产值以处理2(顶下第1叶)最高,为5 127.43元/亩。根据蒜头、蒜薹的产质量及实际市场价格研究,最佳拔薹长度为顶下第1叶,对蒜头产量影响较小,且总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因素对油菜菜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王国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7-9498,9544
研究播期、密度和采薹长度对油菜菜薹品质的影响。以薹油两用的"杂780"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播期、密度和采薹长度对油菜菜薹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菜薹粗度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适中的单薹重最高;随播期的推迟,根茎粗度下降,主茎变细,单薹重和薹叶重占菜薹总重的比例下降;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菜薹粗度变小,单薹重量下降,菜薹节间变长;肥料的种类和和使用方法对菜薹的外形有一定的影响;菜薹纤维素含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播期适中密度大、播期适中密度中等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不同长度油菜菜薹的干物质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粗蛋白和Vc含量无明显差异。菜薹长度对菜薹的营养品质影响最大。春节上市的菜薹应在9月5日左右播种,密度以11.25万~15.00万株/hm2为宜,采摘长度以15~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新田县盛产红薹子菜,每年4月,红薹子菜断茬,菜地上旧叶残枝众多,人们把山羊赶到这里一放了事,肠毒血症发生较多,3~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呈散发性流行趋势。本病有两种症状:抽搐型的发病急,倒地后四肢前后划动强烈,头颈抽搐,或屈头顾腹,磨牙,肌肉震颤,2~4小时死亡;昏迷型的步  相似文献   

11.
以早蒜1号为指示品种进行的薹用大蒜覆膜秋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22.5 cm,株距7 cm,密度63.45万株/hm~2时大蒜主要性状表现良好,蒜薹折合产量最高,为6 481.5 kg/hm~2,蒜头折合产量为13 185.2 kg/hm~2。综合考虑,建议薹用大蒜覆膜栽培种植密度为60万~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油蔬兼用,即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茎薹作为食用,植株其余分枝生产的菜籽供榨油用。摘薹作为一项农艺措施,可以克服早薹早花,防止冻害;在杂交制种中,可用来调节父母本开花期。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产量、品质和食味作为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3.
菜薹新品种秋薹1号是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利用自有的雄性不育系技术配制的新型菜薹杂种一代。株型直立,抽薹整齐、迅速,薹形美观,薹叶肥大,薹色青绿,薹质细腻、甜糯,风味独特。适时播种仅需39~41天即可采收,主薹采收后,可继续采收侧薹30~40天,每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为秋  相似文献   

14.
利用21份薹蒜材料,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研究薹蒜播种至采薹时间与其他12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薹蒜13个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相关分析表明,薹蒜的叶长、叶宽、假茎高、假茎粗、薹长及薹粗与播种至采薹时间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61、-0.79、-0.67、-0.76和-0.69。通径分析表明,薹蒜叶长、假茎粗对播种至采薹时间影响较大。结合回归方程,说明薹蒜叶长、假茎粗为影响蒜薹收获时间的主要因素,以上性状可以作为选育早熟薹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弘 《新农村》2007,(1):14-14
1·薹用型大蒜——华蒜1号该品种由山东金乡地方品种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是现今较好的特早熟薹用型大蒜品种,比南方薹蒜早10天上市。它长势旺,抗逆性强,蒜薹肥而又长,美观,商品性好。白露播种,翌年清明前3~7天收获,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蒜薹900~1000千克,种用蒜头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置传统种植和打薹处理2种种植方式,在收获后对比2种种植方式的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推广油菜打薹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打薹与不打薹在株高、单株分枝数、千粒重方面差异显著,在单株角果数、单株籽粒数和产量上差异不显著,打薹处理的产量为113.61 kg/亩,不打薹处理产量为121.82 kg/亩,打薹比不打薹低8.21 kg/亩,打薹处理和不打薹处理油菜产量差距不大。在经济效益上打薹处理能增加菜薹部分附加值,可增加收入449.53元/亩,提高油菜的经济效益,在油菜生产中进行打薹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春季受大风影响,传统种植油菜普遍出现倒伏,经过打薹处理,降低了油菜株高,基本没有出现倒伏,打薹能够明显提高油菜抗倒伏能力,增加抗灾能力,是一种可推广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1.立春后施用薹肥,是促进油菜早发稳长的关键。施肥量要适当,一般占施肥总量的30%左右。在抽薹前即2月底或3月上旬,每亩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粪尿1000公斤左右或尿素7.5~10公斤,薹肥可使油菜薹壮而不徒长。但要防止薹肥过多,造成油菜生长郁蔽,倒伏发病。2.灌溉排水。立春后抽薹开花需水较多,干旱时要及时灌水,保证对水分需求。若立春后多雨,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密度与摘薹方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为材料,对不同密度下采摘主薹、分枝薹的多种组合进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相同时,二次摘薹的产值、效益明显高于一次摘薹,不同的栽植密度,以13.50万株/hm2表现最优,11.25万株/hm2次之,9.00万株/hm2密度偏稀。密度较高的处理主薹数最多,产值高,净效益高。  相似文献   

19.
<正>玉田2号菜心生长势强,株高31.8厘米,株幅25.2厘米,株型较直立紧凑。叶片近圆形,叶片较常规种厚,油绿色,节间中长。菜薹粗壮匀称,抽薹整齐,花球大,齐口花,纤维少,薹高26.2厘米,茎粗1.9厘米,单株主薹重65克,爽脆,品质优。中晚熟,播种至初收44~47天。高产稳定,一般产量18750公斤/公顷。如在秋季主薹采收后,继续  相似文献   

20.
正安民花一号由祁东县安民农技公司选育的早熟品种。该品种分蘖力特强,薹高90~110厘米,单薹结蕾30~40个,单蕾重3克左右。成熟花蕾橙黄色,晴天下午5时半后开花,采摘期长40~50天。每667平方米栽植1100~1500丛,每丛栽2株。主要特性:一是始采期早,在祁东县种植于5月20日始采;二是旺产期快,栽后第2年每667平方米鲜菜产量1465公斤、第3年1959公斤,比常规品种提早1年进入旺产期;三是含糖量丰富,口感比常规品种好;四是抗病力强,整个生育期内几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