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含六区一县,粮食生产以一麦一稻轮作制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约142万亩,产量占全市粮食产量的53%以上。当前,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三大重点环节中,栽植环节的机械化发展明显滞后,并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快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瓶颈"进行了专题调研,探讨促进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对策措施。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N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3.
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  相似文献   

4.
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部要求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8月17日从农业部获悉,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意见提出,将在全国部署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力争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  相似文献   

7.
浅谈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示范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水稻工厂化育秧的意义和必要性水稻是北海市第一大粮食作物,2017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75.02%,低于广西平均水平3.12个百分点。其中,我市稻耕整地、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9.84%、99.24%,较全区平均水平高3.45%、8.84%,而机械化插秧水平仅为17.70%,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0.63个百分点,机插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三个机械化作业环节里的突出短板,成为制约水稻  相似文献   

8.
日前,记者从在福州召开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业务培训班获悉,福建省将对水稻生产农机具敞开补贴,对水稻机插、烘干等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具实行省级累加补贴,2016年力争使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并带动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50%.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宣州区的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亩,复种指数是1.33.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耕整地、排灌、植保等机械化程度已达80%以上,机收水平已达60.4%,只有机械化育栽这一环节较为薄弱.为了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2000年以来,我们把水稻育栽机械化作为重点进行突破,引进水稻直播机试验、示范、推广.现将水稻机直播技术要点及增产原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规模的秋收、秋种、秋整地机械化生产已经全面展开.2013年9月9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13年"三秋"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做好今年"三秋"机械化生产,力争全国投入"三秋"生产的各类农机具达到2 900万台(套);力争玉米机收水平提高5%,达到45%;水稻机收水平提高1%,达到74%;小麦机播水平稳定在86%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菜机播面积要比上年有明显增加,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中和 《北京农业》2004,(3):30-30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总体较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2002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34%,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为47.13%,播栽机械化水平为26.64%,收获机械化水平为18.33%。全国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9.9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近5年来水稻平均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的28%和38%左右,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稻农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省工节本许多稻农们采用了较为粗放的水稻抛秧、直播的种植方式。但就全国大多数稻区来讲,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仍是提高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水稻种植综合效益的可靠技术路径。1水稻机插秧技术技术分析水稻机插秧具有作业效率高、能满足水稻种植农艺要求、节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九台区成为入选的152个县(市、区)之一。近年来,九台区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年底,玉米、水稻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09%,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96%,谷物产地烘干水平达100%,秸秆处理机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现状是:相对发展速度快,绝对发展速度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机械化水平低,南方的机械化水平比北方低。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缓慢,与我国的水稻生产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品种多、熟制多、季节紧、灾害多、地块小、规模小等特点息息相关的。根据农业部提出的"力争2015年全国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的目标,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前言:水稻稻瘟病是全国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每年引起的水稻减产达10%左右。要想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就必须重视稻瘟病的防治。本文就水稻稻瘟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水稻稻瘟病是全国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稻瘟病是由真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寄生引起的,每年引起的水稻减产达10%左右。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一文预测,今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全省农业工作目标是:力争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27万公顷,总产300亿公斤以上;肉类总产达到53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5300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乐至县以"农机化推进示范工程"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在宝林、盛池、中和场三个镇(乡)17个连片村集中打造农机化示范区内,率先开展玉米大豆机械化耕播、油菜免耕人工撒播机械化收割、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作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8%,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是以部门联动为前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新机制。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家顾问》2011,(4):8-8
根据农业部3月中旬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2015年水稻的种植机械化水平将力争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对稻田飞虱和杂草的生物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指前、社头两镇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区开展了稻鸭共作生物控制水稻飞虱、杂草的试验。试验研究表明,稻鸭共作结合水稻机插秧宽行(距)窄株(距)栽培,控制水稻分蘖期灰飞虱的效果达31.82%以上;控制水稻拔节孕穗期条纹叶枯病的效果达37.71%以上;对白背飞虱的控制效果达43.48%以上,好于正常用药处理区;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达46.62%以上,与正常用药处理相当。分析调查结果,稻田养鸭控制褐飞虱主要是控制了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稻田养鸭,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69.85%、65.93%;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92.00%、95.33%。稻鸭共作,利用生物直接控制,与水稻的生长形成生态抑制,能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