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缓冲负压采血技术 ,以采样管作为负压缓冲室 ,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 ,分别在禽类、兔、鼠、羊等小动物进行试验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研究其采血效果。结果表明 :采用该技术能够快速、动态地从小型动物静脉抽取血样  相似文献   

2.
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采血是确诊动物疾病的基础工作,不同种动物静脉采血的部位也不同,下面简单叙述几种动物采血技术,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1猪静脉采血技术(1)体重80kg以上。多采用耳静脉采血,猪保定后耳静脉局部剪毛、消毒,一手捏耳背根部静脉处,使静脉怒张。或用指头弹扣等方法引起血管充盈,即可进行采血。(2)猪前腔静脉采血技术①保定:猪仰卧,把前肢向后方拉直或与体中线垂直,头部伸直,使胸前窝充分暴露。②采血部位:左侧胸前窝。  相似文献   

3.
鸡的采血是动物防控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采血质量及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介绍鸡常用的几种采血技术及血样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融 《饲料博览》2007,(12):47-49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常见畜禽、实验动物和部分野生动物的采血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采血部位、采血的具体操作程序、采样要求和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兽医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动物防疫检疫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采血方法,采血质量关系到建议结果。本文就对几种动物采血方法进行介绍,并分别探讨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程征 《农业与技术》2014,(3):167-167
随着我国逐年对动物防疫不断加大重视力度,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日趋完善。开展动物疫病定期监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和分布以及预防免疫后的接种效应。实施日常疫病检测系统的普查和免疫抗体监测最具效应。抗体监测是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畜牧的工作人员需要采集血液来进行疾病和血液寄生虫的检查,进一步监测抗体水平。因此,加强抗体监测工作在养殖和防疫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血清学的检测和试验研究中,获取血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工作是否顺畅的前提是熟练掌握采血技术。现在仅对猪采血方式技术简要点评。被习用的生猪耳静脉、颈静脉、断尾、四肢等采血方法都有一定的欠缺。就实践体会,耳静脉、断尾等采血方法,对大猪较合适,但保定困难,易失败。颈静脉采血,对于颈部短小、肌肉脂肪层,厚的猪利用颈静脉法采血就有些困难,血样易污染。本文将着重对猪前腔静脉采血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种适用于羊等动物的颈静脉采血教学实验模型,为颈静脉采血教学提供可操作实验模型,通过实验模型实操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模拟和体验,结合受众反馈的意见进行改进,最终设计出包括山羊模型、模拟血液流动的置于动物模型皮下的静脉管、外置于动物模型的循环装置。为羊等动物的颈静脉采血教学过程提供一种可在模拟与动物体内静脉中血液流动相同的压力与流速的情况下进行对动物进行采血的教学实验模型,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通过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静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到农牧户中对家畜采血是动物疫病监测中诊断疫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所以,兽医人员熟练掌握家畜采血操作方法对于快速及时诊断和处理动物疫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玛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多年,现将如何给家畜正确采血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免疫效果考核要经常对家禽进行采血、分离血清作抗体监测,本文依据笔者多年来在抗体监测中对鸡的翅内静脉采血技术实践经验,对鸡的采血技术要点作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N1级护士使用新型桡动脉采血辅助工具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和改良组,由3名N1级护士分别采用传统采血方法、新型桡动脉采血辅助工具进行桡动脉采血,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疼痛和皮下瘀血发生率.结果 与基础组比较,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P<0.05)、采血时间较短(P<0.01)...  相似文献   

11.
<正>奶牛尾静脉采血具有单人操作、采血快速、保定简单、防止人畜损伤等优点,在奶牛布氏杆菌病诊断过程中,通过10000头次奶牛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一、采血技术首先将牛拴牢,采血者站在牛身后用一只手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动物疫病日趋复杂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单位的疫病监测及免疫效果监测任务越来越重,其中血液样品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是血液样品采集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采血工作中,对不同动物的采血法进行了摸索、应用,现将常用方法及应用体会归纳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9只梅花鹿分3组,分别采用放血致死取全血、人工保定颈静脉采血、眠乃宁药物保定颈静脉采血.另用6只梅花鹿在一次采血500 mL后的第10、20、25、30、35、40、45、50、60d分别测定血液中RBC、Hb、WBC(N、L)、和TP ALB血液生理生化值.试验结果显示:梅花鹿全血量平均为5866 mL,人工保定采血平均为193.3 mL,药物保定采血500 mL(可根据需要采血);一次采血500 mL后血液生理生化各项指标明显下降.TP 20 d、Hb 35 d、WBC 40~45 d、RBC和ALB 45—50 d以后基本恢复采血前的正常水平.结论:梅花鹿活体采血施行眠乃宁药物保定比较安全可靠;活体采血后50 d左右机体基本恢复采血前的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手掌采血与手指采血在外周血糖测试中疼痛程度.方法 通过对60例糖尿病患者同时在左手无名指指腹与手掌(大、小鱼际)采血,比较两个部位采血的疼痛程度和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手掌(大、小鱼际)采血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手指指腹采血(Hc=92.519,P<0.01);手掌(大、小鱼际)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手指指腹为86.7%(52/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经常需要进行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为了缓解手指局部疼痛,手掌(大、小鱼际)可作为多位点采血部位.  相似文献   

15.
9只梅花鹿分3组,分别采用放血致死取全血、人工保定颈静脉采血、眠乃宁药物保定颈静脉采血.另用6只梅花鹿在一次采血500 mL后的第10、20、25、30、35、40、45、50、60 d分别测定血液中RBC、Hb、WBC(N、L)、和TP ALB血液生理生化值.试验结果显示:梅花鹿全血量平均为5 866 mL,人工保定采血平均为193.3 mL,药物保定采血500 mL(可根据需要采血);一次采血500 mL后血液生理生化各项指标明显下降,TP 20 d、Hb35 d、WBC 40~45 d、RBC和ALB 45-50 d以后基本恢复采血前的正常水平.结论:梅花鹿活体采血施行眠乃宁药物保定比较安全可靠;活体采血后50 d左右机体基本恢复采血前的正常.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可维持梅花鹿活体正常机能下的采血量和采血间隔时间。选择平均体重为(100±0.5)kg、年龄在2~7锯的公鹿3头(一次性采血600 mL/头),平均体重为(75±0.5)kg、年龄在2~6产的母鹿3头(一次性采血500 mL/头),分别测定它们采血后0,10,20,30,40 d的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GB)。结果表明:采血后10 d各指标显著降低,30 d基本恢复采血前水平,40 d均超过采血前水平。综上所述,梅花鹿公鹿每次采血量按≤6 mL/kg·bw,母鹿每次采血量按≤6.67 mL/kg·bw计算,两次采血至少间隔30 d,可维持梅花鹿活体正常机能。  相似文献   

17.
20只健康家兔,在4h内采血8次,每次2mL,总采血量为16mL,测定血液成分,结果表明,采血10mL,以后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容量显著降低(P<0.01),采血12mL后白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血浆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浆尿素降低不明显(P>0.05),随着采血次数的增加,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逐渐减少,嗜中性白细胞中分叶核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幼稚型细胞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18.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实验室检查和实验室诊断需经常采血。大家畜可以由颈静脉采血,但短颈颅的家畜采血比较困难,特别是猪,其肌肉脂肪层比较丰厚,颈部又比较短,采血相当困难。耳静脉采血虽较容易,但采血量又特别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血液学检查的需要。曾报道用仰卧...  相似文献   

19.
<正>水貂是一种凶猛的鼬科动物,个头较小、身体灵活,对人的防御性和攻击性都比较强。科研上经常需要采集水貂血液样本,传统采血方法一般是采用断指采血法,即一个人保定水貂,另一个人捏住水貂后肢脚掌,使用酒精棉球擦拭后,剪掉脚趾上比较长的针毛,紧贴脚趾肉垫剪掉无名指或者中指的指甲(不能剪掉肉垫),血液就会慢慢滴出,一般可以采集5 mL,采集完毕后在伤口上撒上研磨成细粉末的高锰酸钾。伤口一般可以当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家畜采血与输液器械很落后,不适应当今教学和科研及生产各部门的需要,急需改进和创新,本文将新型采血输液器的研制成果公布如下。1 结构新型采血输液器械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