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针对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提出的该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水分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抓好农田基本建设 ,建造高产稳产田 ;培育优良品种 ,保证粮食稳中有增 ;提高农民素质 ,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加强农业科研 ,重视旱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庆阳市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限制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优良品种引进,提高劳动力素质,重视旱作技术推广应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旱作基本农田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海原县大力实施旱作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涉及发改、水务、国土、扶贫、农发等多个部门,由于各行业执行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工程质量良莠不齐,制定一个旱作农田建设管理办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状况 多年来,我省坚持不懈地推广应用梯田建设旱作农业技术,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由于长期的农田基本建设,交通便利的缓坡浅山区耕地大面积已修成梯田,目前所剩农坡地的坡度大,交通不便,修梯田的成本和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油气储运》2009,(11):22-26
农田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 农田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作物需水特征,补充完善田间微工程和设备,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形成工程设施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管理节水等诸多环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牟丽 《吉林农业》2011,(4):173-173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的一项新的农田耕作技术,被誉为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旱作方法,是当今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及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以雨养和旱作农业为主,发展省域有机旱作农业是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分析梳理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省域内年降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集中降水时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重合较差、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等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了适用于有机旱作模式的水肥高效利用措施:从作物生理节水、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地膜覆盖节水等方面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加强雨水集蓄、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调亏灌溉等措施的科学合理利用,协调农田可用水、土壤水肥保蓄和供应性能,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全面促进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省份,也是全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我们着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以坡改梯为重点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野燕麦(Avena fatua Linn.)是世界性农田恶性杂草,具有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和易蔓延成灾等特点.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野燕麦在典型旱作农业区张家川县大阳乡农田的蔓延和危害逐渐扩大和加重.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地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区域特征可归结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天然植被、人工草地与旱作农业并存,农业与牧业结合是其成功的经营模式;降水总量仍处在允许从事正常农田生产范围之内,但由于不均多变,致使产量低而不稳,在人口压力下往往追求近期利益而盲目开  相似文献   

1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后,可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约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同时,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农业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甘肃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或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早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农业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固原半干旱旱作农区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固原半干旱旱作农区,农田肥力水平与作物的水分转化效率呈正相关和相关显著,其地力不足导致水分无谓耗损,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最为直接的原因。采取农田扩种苜蓿,促进畜枚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强化农枚结合和实行“有机为基础,有机不足无机补”的拓宽物质循环的原则,建立与资源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益性能稳定的生产结构体系。强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体系,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生产力,使生物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结合,是扩大农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早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和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北黄土高原农耕历史悠久,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产结构趋于单一,物质循环障碍严重,制约着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一九八○年定位研究表明:“农田肥力与作物的水分转化效率呈正相关、相关显著”,深刻地揭示出,干旱固然是高原旱作农区生产的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导致农田水分无谓地耗损,是丰足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最为直接的原因。研究表明,高原非耕地欠缺的主要农区,扩种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生产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SativL.),并以此为突破口,调正农业结构,强化农牧结合,使苜蓿所固定的生物氮连同有机质,通过畜牧业渠道集中地向衣田转移;同时实行“有机不足、无机补”的拓宽物质循环通道的原则,二者紧密结合应是兴牧促农,改变结构单一,建立与高原资源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性能稳定的农业生产结构依据,尽可能地把资源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社会财富。一九八一年开始的,分别在年降水量400、500、600毫米地区的固原、澄城、耀县、岐山建立的结构改革试验点,以耕地10%或20%的面积种植苜蓿,一九八三年开始产生良好效果,正面显示出:在非耕地欠缺的旱作或灌溉农区,增种苜蓿促进农业结构改革是可行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的生产效益表明:扩种苜蓿可以:①拓宽物质循环渠道、坛进地力;②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转化效率;③减少农田耗能,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农作物收获后产出大量秸秆,正好还入农田,补充农作物生长需  相似文献   

17.
旱地谷子水肥高效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谷子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的旱作农田中,干旱缺水和肥力低下是限制旱作农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旱作农田谷子水肥的高效调控,是旱作谷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国内多种旱作谷子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调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多技术融合、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潞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走绿色有机旱作之路是实现农田可持续、保障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潞城市遵循绿色有机这一发展思路,以封闭示范区带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初见规模。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潞城市有机旱作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有机旱作工作指示以及"长治路径"的打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走绿色有机旱作之路是实现农田可持续、保障农产品质量产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潞城市遵循绿色有机这一发展思路,以封闭示范区带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初见规模。通过调查研究该市有机旱作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有机旱作工作指示以及“长治路径”的打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介绍高海拔旱作农业区农田毒饵防鼠技术,包括饵料配制,投饵地段、时期、次数、密度等方面内容,并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提高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