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普遍运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机构的经济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行业融入互联网技术便是互联网金融。它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运用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工具或手段,使得金融业务信息公开透明、运营成本低以及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个人理财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虽然短期的影响有限,但长期的影响是全面且持续的。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分析传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日渐增加,人们对个人理财日益青睐.商业银行凭借市场主体优势成为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和销售渠道,呈现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产品期限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也存在专业理财人员匮乏、服务意识差、营销宣传水平较弱、市场格局不健全和产品雷同等问题.此外信托产品还容易引发潜在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深化市场细分、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理财市场,通过合理的营销增强产品透明度,并通过售后服务的完善提供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113-114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投资的增加,维护了金融理财的稳定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低利率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理财与投资,低利率政策的改革与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利率政策调整的成败与否以及长远的经济发展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5.
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90年代中期,短短数年时间,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一些银行出现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金融超市等形式,一些银行创立了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等。但是,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已成为一种趋势。该文比较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两种模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状况的差异,并据此对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对金融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金融理财给农村居民理财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着许多现实性的困境。基于此,文章对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引导金融机构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于农村供应链的金融产品处于起步阶段,对银行来说效率低下、盈利空间少,对客户群体,特别是农户来说贷款难、贷款贵。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农村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对核心企业主导型农村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核心企业选择指标进行了设计,并建立了整链风险评估和节点风险评估模型,创新建立了核心企业白名单信贷服务模式和供应链分级服务模式,以期为商业银行设计核心企业主导型农村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13-114
我国经济逐渐向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将重点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对策,目前我国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迅猛发展,央行为了进一步实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调控,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从而更有效地降低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的规模、现状,其次阐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调控的含义、意义,然后分析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委外资金对债市的影响。最后,结合上述分析,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这一调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对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发展战略进行正确定位,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进行创新,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创新是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产生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创新浪潮 ,目前 ,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育 ,正经历着一场金融创新的热潮。本文在简介了金融创新的概念后 ,紧接着围绕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两个关键点 (即顾客满意及顾客忠诚 ,商业银行的比较效益 )展开论述 ,证明了他们的关系 ,最后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已覆盖人们生活各个角落,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对于用户来说,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有了便利和多样化的金融选择。用户在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终端便可以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金融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极大的节约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而商业银行作为实体银行,还未能完全通过线上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银行人力资源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通过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影响,论述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投资理财是每个人当前和今后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出于多种原因,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零售及小微信贷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起点与主战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可以从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支持体系,并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有选择性地重点支持相应的行业。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农业金融的发展却并不是十分顺利,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农业金融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农业金融发展难题的建议,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完善整体的管理体系,降低风险,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商业银行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男体盛,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在各领域经济建设内应用,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内应用之后,有效推动了金融领域发展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进而商业银行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用于面对金融领域信息化建设内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途径,进而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余额宝为首的余额理财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吸引大量闲散资金,迅速占领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在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价值和感知风险两个控制变量,构建余额理财用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用户使用余额理财平台的主要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以及经济价值显著影响用户的投资行为意图,用户的努力期望通过绩效期望间接影响用户的投资行为意图,而投资行为意图决定用户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利用,互联网金融随之崛起,以拍拍贷、京东白条、花呗等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网易宝等网络理财产品,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全面的压力和冲击,从而引发信息脱媒、渠道脱媒、客户关系脱媒以及中介功能的弱化。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依靠实体经济根基稳定,使得二者都不能撼动对方的地位,实现完全的替代。  相似文献   

19.
金融理论、管理科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日益揭示了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近年来一系列金融丑闻的爆发,使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的重要性.金融伦理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金融伦理内在地渗透到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特征的角度,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设计出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0个辅助识别性三级指标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在经济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也逐渐兴起。而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对金融创新是必由之路。和其他国家银行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上相比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不足,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宏观上看还是存在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规模不够大导致没有很高的收益等问题。本分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现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实现金融创新的方法,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