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产卵①产卵池应背风向阳,注排水方便,面积0.5~1亩,清除杂草和野杂鱼。孵化池面积2~3亩,条件同产卵池。鱼巢可激发产卵和粘附受精卵,常用稻草、杨柳须根、水草、金鱼藻等,扎成直径5~10厘米1束。②自然产卵,水温15℃以上,  相似文献   

2.
1.干池和林蛙圈先期消毒 干池圈包括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及饲养圈.主要用氧化剂消毒,按地面总面积计算生石灰(100克/每平方米)使用量,用水浸解,趁热均匀泼洒地面和池壁.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生长过程分为越冬期、繁殖期、幼蛙养殖期三个生长期。 1.越冬期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冬眠。 2.繁殖期管理 ①将冬眠复苏后的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1:1比例放入产卵池,放养密度为30对/米2。产卵池水深15-20厘米,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  相似文献   

4.
(一)建场 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阴暗地方建场。四周建围墙以1米为宜,墙基入土0.5米,以防蟾蜍掘土,墙内以光滑为妥。以饲养量而定场的大小,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15~20只。场内要有“三池”,即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有些专业户在饲养池周围设草坪、种菜及其它农作物,供蟾蜍活动。中间安装黑色灯泡,以引诱昆虫供蟾蜍捕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人工池塘孵化与越冬技术。[方法]2005~2007年,在牡丹江自然保护区内挖人工池塘12个,分别设置不同水温进行林蛙孵化试验,计算孵化率和变态率;设置3个越冬池进行越冬试验,计算林蛙存活率。[结果]孵化池水温在10~12℃、12~14℃时的孵化率可达到97%以上,且明显高于其他温度下的孵化率;胚胎在8~20℃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变态率达91%左右;越冬池放养密度为40只/m2左右,林蛙的越冬存活率可达95%。[结论]人工池塘孵化的最适温度是10~14℃,水深保持在2m左右;林蛙越冬的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40只/m2左右,并每月换水1次,水温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6.
林蛙蝌蚪与幼蛙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省东部山区、半山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平原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一种俗称蛤士蟆的中国林蛙,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到各种类型的水域中产卵,孵化,从而进入生殖期。为此,要在这一时期前,修好孵化池和变态池,按着它的生态习性,精心饲养。林蛙和其他蛙类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所以人工孵化饲养是目前迅速发  相似文献   

7.
锦鲤(见第24页图2)体型优美,色彩艳丽,市场看好,养殖趋热,是目前休闲渔业的主要品种。一、养殖环境选择通风向阳、水流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亲鱼池面积30~40平方米,池深1.5~2米,水深1.2~1.5米。产卵池15~20平方米,池深1.5米,水深1~1.2米。孵化池3~5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于千桂 《北京农业》2007,(10):35-36
稚鳖为了提高越冬成活率,可采取人工诱导产卵的措施,缩短产卵季节和孵化时间,让当年的大部分稚鳖在越冬前体重达10克以上,  相似文献   

9.
稚鳖 当年稚鳖越冬前个体还小,体内贮存的物质不多,在几个月的越冬中。物质消耗多,容易因体弱生病而大量死亡。为了提高越冬成活率,可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通过人工诱导产卵的措施,缩短产卵季节和孵化时间,增加当年鳖的养殖时间,使当年的大部分稚鳖在越冬前体重达10克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水蛭的繁殖习性、养殖池(产卵池)和孵化室的建造、亲本的选择、运输,人工繁殖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林蛙生长过程分为越冬期、繁殖期、幼蛙养殖期三个生长期。 1 越冬期管理。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冬眠。 2 繁殖期管理。①将冬眠复苏后的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鱼苗网箱作为产卵池,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父本,雌雄比例1∶1.5,在网箱中自然产卵、孵化,以研究池塘网箱产卵孵化丰鲤鱼苗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网箱孵化能获得接近100%的受精卵,受精率高达95%以上,而且鱼卵便于集中管理,利于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此外,该技术操作简便,鱼苗计数准确。  相似文献   

13.
半人工繁殖技术是黄鳝规模繁殖的必然趋势,1999~2005年在室内外成功实现了黄鳝的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室内试验表明,在密度为686.7~707.4g/m2的条件下,亲鳝分4次产卵,并且表现出强烈的领域行为,领域面积为0.30~0.35m2。黄鳝未经冬眠同样可以繁殖产卵,弱光(小于250 lx)和静水环境则抑制黄鳝的繁殖。采用不同方法对卵进行孵化,滴水孵化率(94.7±2.1)%极显著高于静水孵化率(26.7±7.7)%(P<0.01),在滴水孵化时出苗慢,但其孵化出的小苗卵黄消失速度快。室外试验表明,3~5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181±81)粒/m2明显大于6~7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77±45)粒/m2(P<0.05),黄鳝产卵对水草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每年总有部分繁殖池(20%~70%)不能产卵,并且每个产卵池单位面积产卵量差别悬殊(20~300粒/m2)。对黄鳝进行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林蛙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越冬技术分为林蛙越冬前、入蛰期、深眠期、出蛰期、出越冬池五个越冬阶段的管理。一、越冬所需设备保温室即用于建造林蛙越冬水池的房舍。该房舍可采用砖瓦或板夹泥,然后再加保温层的结构,其保温性必须良好,同时安装适当数量的门窗,以保证越冬适应期能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保温室的面积根据林蛙数量而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温度下进行鳄龟人工繁殖研究,放养2~3冬龄的鳄龟126只,平均体重3.8kg,雌雄比2∶1,约3m2放养1只,种植凤眼莲调节水质,投喂鱼、禽畜内脏和配合饲料等进行强化培育,塘边设置产卵沙池,鳄龟交配、产卵顺利。2003年初次产卵,产卵率41.7%,2004年产卵率94.0%,共产卵2691枚,受精2172枚,受精率80.7%。采取室内恒温孵化,保持温度28~32℃、空气相对湿度85%~90%,用粒径0.6~1.0mm、含水量为3%~5%的细沙作孵化介质,人工孵化稚龟1829只,孵化率84.2%。  相似文献   

17.
王俊  曹月琴  王一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76-476,478
20 0 3年 8月 5日笔者偶然发现斜纹夜蛾在大棚遮阳网和支架上产卵 ,随后对其在支架上产卵、孵化及孵化的幼虫对地面作物危害等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斜纹夜蛾在大棚支架上卵块平均孵化率为 83 .4% ,支架上孵化幼虫可对地面作物产生危害 ,成虫在支架上产卵是其产卵习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9.
栗实象甲又名板栗象鼻虫,是危害板栗果实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一般2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土中作长椭圆形土室越冬。成虫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出土,白天活动,以嫩枝、幼果的幼嫩组织来补充营养,随后咬破果苞并向内钻孔产卵。一只雌虫可向10—20个栗苞上产卵,孵化后在果实内危害长达1—3个多月。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东北地区中国林蛙种蛙的选择要求、种蛙采集与运输方法、种蛙产卵与孵化方法及管理,供林蛙养殖者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