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改革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大战略”,“九大行动”等各项部署,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长期浩大的工程,既有“硬件”的要求,如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又有“软件,,要求.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其中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农村,也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农村”需要“新道德”,新型农民需要有热爱农业生产、珍爱农村土地资源、诚实守信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发展农村沼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可以使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事业,也是一个新话题。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乡村面貌,涉及方方面面。农民教育,看起来是“软件”,实质是一个“硬件”。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农民则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教育跟不上,建设新农村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如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等,为新农村刻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关键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也在农民。江苏省淮安市农村“学做建”行动的成功实践,使农民更新了思想观念,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转变了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收入水平,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做建”科普行动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创举,对当前各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子、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现今我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茶进行,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本刊特辟《新农村瞭望》栏目,系列报道我省及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和成就,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农村沼气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使农村面貌得到大的改观,使农村实现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道路硬化、生活污水无害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沼气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几方面的统一。发展农村沼气,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王磊 《河南农业》2010,(3):54-55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体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燃烧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并借鉴中国华西村和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农民主体入手,充分利用中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农民精神贫困、依赖懒惰的思想状态,激发、点燃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是农村,更要改变农民,要使农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生存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即将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使农村实现六通、五改、两建设。所谓“六通”,就是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就是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改学校、改卫生所;“两建设”,就是在农村建设公共场所、建设垃圾处理场。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法律依法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张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82-4683,469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能力差,这一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新农村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最近,根据申维辰书记的批示精神,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办公室与综合办公室,向各县(市、区)印发了“农村信息服务调查表及问卷”,并深入小店区、阳曲县等乡村,就我市农村信息服务效果、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座谈、访谈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迫切,但制约农民使用网络信息服务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电脑”和“不会使用”,即使个别乡村有计算机等相关设备,也很少开发其信息作用。因此,如何以农民信息需求、信息利用习惯、信息价值取向为依据,建立农民会用、用得起、能受益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