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菖蒲属鸢尾科多年生球根花卉,是花篮、花束和插瓶等装饰品的原材料,市场需求量大,种植经济效益高,被誉为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在唐菖蒲的栽培生产管理过程中,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唐菖蒲植株的正常生长,引起切花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产量大幅度降低。对唐菖蒲常见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射处理对不同品种唐菖蒲VM1、VM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选用道兰、白色昌盛、湖岸、柏辽兹、贝多芬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50、75、100 Gy共5个辐射处理,通过调查种球繁殖率、种球直径、发芽率、株高、叶面积、形态变化、开花等指标,研究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射对唐菖蒲的生物学效应和辐射敏感性。结果表明,25 Gy处理有利于种球的繁殖、膨大和萌发,可促进不同品种唐菖蒲的生长发育。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辐射处理对唐菖蒲各品种VM1种球发芽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抑制VM2种球发芽;通过建立半致死剂量回归方程得出道兰、湖岸、柏辽兹、白色昌盛和贝多芬5个品种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78.00、48.24、87.07、47.69和86.81 Gy,5个品种的唐菖蒲辐射敏感性由弱到强依次为柏辽兹<贝多芬<道兰<湖岸<白色昌盛。从生长发育来看,X射线辐射产生的损伤效应具有滞后性,VM1植株受到的生长影响极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75~100 Gy辐射处理对VM2植株的抑制程度增大,且易诱发更多的植株形态变异,主要表现为叶片短小且互相套迭、叶连呈锥形、叶色变异等;电镜观察发现变异植株的叶片沟壑、凸起和气孔变化明显。此外,25 Gy处理后的柏辽兹和道兰VM2可再次开花,且性状优于对照,但花粉辐射损伤严重。综合各指标得出,电子束转靶X射线对唐菖蒲生长发育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利用X射线辐射诱变育种方法培育高品质唐菖蒲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在花卉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用电子束辐射对菊花组培苗、唐菖蒲及百合种球进行诱变育种研究 ,旨在探索新的高效诱变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月季、唐菖蒲、菊花、香石竹、非洲菊等世界五大鲜切花花束中添加含有苯甲酸、水杨酸和山梨酸溶液保鲜。与对照比较,能增大花朵直径,延长切花寿命,减少萎蔫、弯头;有增加花瓣含水量、降低花瓣细胞膜相对透性、延缓花瓣蛋白质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花束的鲜切花,均有延长切花寿命,提高观赏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简单的二步法成功地进行了唐菖蒲4个栽培品种高频率离体芽的增殖。包括最初芽在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上的短期培养,随后去掉激素的培养,以及苗和小球茎在营养液中的培养,本方法确保产生典型的原品种植株,不发生染色体变化。  相似文献   

6.
唐菖蒲辐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菖浦Gladiolus hybridus Hort。辐射诱变效应研究表明,其球茎的适宜辐照剂量为40-80Gy。不同品种的唐菖蒲为^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所引起的不同,所引起的花色、株型突变频率亦有不同,其幅度在2.0%-14.9%。已选育出花色艳丽,观赏价值高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本地优良马铃薯品种“米拉”的脱毒种为主体作物,采用马铃薯套玉米间秋白菜、马铃薯间春大白菜套葱、马铃薯套唐菖蒲、马铃薯套半夏、马铃薯间折耳根、马铃薯套玉米间胡萝卜6种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玉米间胡萝卜模式的投入产出效果最佳,其产投比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2.937和1278.79元/667m^2,可大面积推广。马铃薯套玉米间秋白菜、马铃薯间春白菜套葱、马铃薯间折耳根产投比在2.1912—2.4071之间,可在城郊及集镇附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洋葱致病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alliicola),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特异、灵敏、快速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检测洋葱腐烂病菌(B.gladioli pv.alliicola).利用洋葱腐烂病菌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和筛选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荧光定量PCR菌液检测灵敏度达到1.02×102 CFU/mL,DNA检测灵敏度达到1.73×10-4 ng/μL,反应时间仅需1h左右,对14种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参比菌种的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洋葱腐烂病菌具有明显的扩增曲线生长,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PCR体系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同时对洋葱(Allium cepa)种子进行了模拟带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洋葱腐烂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能够检出模拟样品中的洋葱腐烂病菌,验证了检测体系的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洋葱腐烂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能够有效用于洋葱腐烂病菌的鉴定,为进出口口岸和基层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洋葱腐烂病菌分子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测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依据农用地分等方法和数据,利用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构建可实现潜力测算模型,测算出经土地整治后自然等、利用等别提升的可实现潜力。以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利用预评价法对项目区分等因素可改变和消除的幅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自然及利用等指数均可有所提升,分等单元的省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71.24~605.34、89.30~232.96,国家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61.10~471.67、62.26~162.09。按照划分等别区间分值转换后,省自然等、省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分别平均提升0.66等、0.63等、0.84等、0.62等。该研究方法符合当地土地整治实际情况,提高了耕地质量潜力测算的应用性,可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编制和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在总体上把握西部区耕地质量分布特征,对于制定适合西部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对策意义重大。该文以西部区12省的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结果为基础,分析了西部区耕地等别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区耕地等别范围为4~15等,平均等别为11.2等,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耕地等别总体偏低;西部各省耕地等别差异明显,广西、四川、重庆等南部省份等别较高,等别集中在6~10等,甘肃、内蒙、青海等北部省份等别较低,集中在10等以后;从土地利用分区来看,西南区的耕地等别高于西北区和青藏区;从标准耕制度分区来看,各一级指标区间耕地质量分布差异明显,华南区、江南区、四川盆地区等地区耕地等别较高,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东北区的耕地等别较低;同一指标区内,耕地复种次数越多,等别越高,灌溉水田或水浇地的等别总体高于旱地,海拔低的耕地等别高于海拔高的耕地等别;西部区的耕地等别分布特征表明,优先保护复种指数高的耕地,相同复种指数的优先保护水浇地和水田。该研究为制定西部区耕地空间布局优化、质量提升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耕地等别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体把握松嫩平原耕地质量及等别空间分异特征,对于科学的耕地质量保护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运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分析松嫩平原耕地等别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耕地等别范围为8~13等,平均等别为10.8等,与全国平均等别9.8等相比可以看出,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质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62%,一般耕地占70.88%,较差耕地占20.50%;各市县之间耕地等别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哈尔滨市、五常市、双城市等市县耕地质量较好,等别集中在8~10等,西北部地区的讷河、甘南等市县耕地质量较差,等别集中在11~13等。耕地等别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未来耕地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区域不同条件及存在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该研究为松嫩平原耕地空间优化、质量提升、基本农田划定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水土保持考察的体会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自治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土壤侵蚀面积广、类型多,产生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高。近年来,西藏在水土保持机构建设、监督执法、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在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高山草甸人工移植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措施和落实监测监理制度、复耕等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建议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机构,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基础工作和宣传教育等,以加快西藏水土保持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盘县受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和森林砍伐、不合理土地利用、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石漠化程度深、面积大,且呈逐年扩大趋势,治理难度很大,但也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种丰富等有利条件。针对盘县的石漠化特点,探讨了该县石漠化的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这种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贵州五大石漠化治理类型区出发,选取5条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计算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来衡量评价农用地质量的高低,结果表明:2013—2015年,5条小流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在4~9等之间,集中分布在中间的5、6、7等,其中5等面积最大,4、8、9等面积较小;变化趋势为低等级和高等级向中间等级转化,集中体现在6、7、8等比例有所增加,4、5、9等比例有所降低。针对各个等级的耕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向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2月21日-23日,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健深入吕梁市的方山、临县、兴县、柳林等县调研水土保持工作。张健副厅长深入工程现场,查看工程质量,并与市县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认真交谈,详细了解淤地坝、坝滩联治等工程的建设、管护、效益、安全运行等方面的情况。厅水保局副局长石生新,吕粱市水利局局长冯林春、副局长徐德明等陪同调研。  相似文献   

16.
GPS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GPS定位 ,由于精度高、速度快、保密性强、操作简单等 ,已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工程设计施工等领域。GPS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发展很快 ,但落后于其他行业。GPS定位技术可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放样、竣工验收及水土流失监测、土地利用调查、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数据更新等方面 ,对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放样等 ,可用GPS手持机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7.
在瓦房店市耕地地力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瓦房店市北部5个乡镇的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瓦房店市北部5个乡镇1等地占4.70%;2等地占32.61%;3等地占17.24%;4等地占30.59%;5等地占12.97%,6等占1.88%。结合当地的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分析得出:果园、菜地和设施农业用地主要集中在1、2、3等地,地力较高,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旱地主要为4、5等地,说明旱地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旱地田间管理上必须重视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土壤改良利用的土壤地带性分区为角度,通过采用空间叠加分析与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云南省砖红壤、赤红壤、山原(地)红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广泛分布在2—5等,7等以上较少,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分布在1—6等;(2)各土壤地带中耕地平均利用等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且在同海拔梯度上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平均利用等均小于其他土壤地带;(3)砖红壤和赤红壤地带中的耕地平均利用等随纬度增加而递增,山原(地)红壤、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则减小。该研究可为云南省的土壤改良利用、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水库周围农田氮素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等。讨论了主要控制措施及其作用,包括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以及植被缓冲带等生态工程措施,建议采用综合措施控制农田氮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20.
曾维军      付朝书  张耿杰    张川    廖丽君    刘淑霞    陈镜宇    樊凯    余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46-25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耕地利用现状,掌握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云南省129个县的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为基础,结合该省生态环境现状分区成果,分析了全省耕地经济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经济等呈典型偏正态分布,以1~5等为主,占比高达92.39%;优区内耕地面积分布随经济等的提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他生态环境分区耕地经济等均呈偏正态分布。(2)云南省耕地经济等总体水平偏低,其平均等为2.9等。中区耕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3.2等;劣区最低,为2.2等;优等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10.7等;低等地最低,为2.0等。各生态环境分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等发展趋势与全省平均等一致。(3)云南省耕地以中、低等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5.96%。其中劣区主要分布低等地,占比高达92.66%;优等地、高等地主要分布在中区及良区,占比分别为71.2%和74.9%;中等地在生态环境分区分布相对均匀。研究成果对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和保护耕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