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滤过泡瘢痕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无晶体和(或)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复发性青光眼、年轻患者青光眼等,其滤过泡特别容易瘢痕形成,使手术成功率降低,故称为难治性青光眼或顽固性青光眼[1]。如何减少手术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5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28眼),施行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2眼),行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术后分析比较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术后随访联合治疗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94。01%);对照组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滤过泡占93。30%,多于对照组的68。85%(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5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28眼),施行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2眼),行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术后分析比较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术后随访联合治疗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94.01%);对照组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滤过泡占93.30%,多于对照组的68.85%(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的小粱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拆武缝线是否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武缝线小粱切除术治疗26例(28眼)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记录术眼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全部形成前房,眼压控制在4~14mmHg,滤过泡扁平或良好,随访期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1眼。全部术眼均无伤口满和滤过泡满,手术成功率达92.8%。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高眼压状态下术后眼压控制率,而联合可拆武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治疗组38例42眼、对照组36例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视力0.05-0.1者15眼,>0.1-0.6者25眼,>0.6-1.0者2眼;对照组的视力0.05-0.1者17眼,>0.1-0.6者23眼,>0.6-1.0者1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40,P>0.05)。两组眼压控制及术后并发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时行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手术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丝裂霉素C制备干细胞饲养层的最佳处理浓度,为建立完善干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奠定基础.[方法]以STO(SIM小鼠成纤维细胞耐硫代鸟嘌呤和耐鸟苯苷亚系)、MEF(原代分离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BRL(大鼠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2.5、5.0、10.0、15.0、20.0 μg/mL丝裂霉素C处理汇合度为90%~ 100%的STO、MEF、BRL细胞单层2h,继续培养3d后统计各处理组饲养层细胞的存活数量及增殖细胞比例,并用EdU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随着丝裂霉素C处理浓度的增加,饲养层增殖细胞数量占总细胞数量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丝裂霉素C处理STO、BRL、MEF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10.0和10.0 μg/mL,对应的增殖细胞比例分别为6.8%、3.0%和2.1%.[结论]丝裂霉素C能有效抑制干细胞饲养层细胞的增殖并保持良好活性,但不同饲养层细胞的最佳处理浓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进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44-145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但术后早期浅前房、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晚期滤过口的瘢痕化等并发症均会影响手术效果而致手术失败。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对56例?75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覆盖联合可调整缝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收治青光眼56例(75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31例(47眼)。年龄29~65岁,平均53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36%),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40%),开角型青光眼13眼(17.3%),残余青光眼5例(6.7%)。术前眼压26~74mmHg。药物降眼压至正常,有前房炎性反应者监测眼压同时点双氯芬酸钠及典必殊减轻炎症。1.2羊膜材料江西科学院的瑞济生物羊膜,厚度0.1~0.3mm,面积1.5cm&#215;1.5cm,经钴60辐照灭菌。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复水。1.3手术方法显微镜下操作,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方形巩膜瓣4mm&#215;4mm约1/2巩膜厚度直达透明角膜缘内1.0mm,前房穿刺,缓慢放房水,切除1.5mm&#215;3mm小梁组织,剪除略大于小梁切除口的周边虹膜。在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医院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37眼)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以下3组:A组(胬肉单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38例(43眼);B组(单纯切除联合羊膜移植)34例(38眼);C组(单纯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48例(56眼)。比较3组间年龄、胬肉长度、入选前手术次数,以及术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A、B、C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2.9±1.9)、(54.1±2.1)、(53.6±2.3)岁;翼状胬肉长入角膜长度分别为(2.56±0.30)、(2.75±0.32)、(2.65±0.29)mm;入选前手术次数分别为(1.32±0.76)、(1.20±0.62)、(1.15±0.71)次。3组间年龄、胬肉长度、入选前手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1.63%、10.53%、5.36%,C组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翼状胬肉,以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方法对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  王宁  孙先锋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386-3388
为了准确地评价苹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了2,4-二硝基苯肼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苹果中维生素C的差异。结果表明,前者在波长为500 nm处吸光度最大,水浴时间为3h,温度为37℃。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2 1x-0.001 2,R2=0.999 5;后者在243 nm处吸光度最大,标准曲线的R2=0.998 4,线形回归方程为y=0.007 5x-0.014。两种方法测定维生素C的结果分别为7.36 mg/100 g和7.32 mg/100 g。  相似文献   

11.
对莘口教学林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细根各级根序的平均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及碳氮含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根序级别的递增,3个林龄杉木细根的平均直径、组织密度和C含量及C/N均呈增加趋势,而比根长、比表面积和N含量均呈减小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细根同一根序的比根长、比表面积与C含量和C/N呈凹型变化趋势,而平均直径和组织密度则呈凸型变化趋势,N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可见,杉木细根不同根序间的形态和碳氮含量存在异质性,用根序分级方法可区分这种异质性,这可为今后杉木根系养分利用研究中细根的分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处理下的麻栎扦插成活率和内含物含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麻栎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插穗材料和处理方法对扦插成活率和内源激素等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栎枝条扦插具有明显的部位效应,插条中部的扦插成活率最高,而梢部成活率最低。在硬枝扦插试验中,以1年生的苗木萌条作为插穗,其效果明显好于大树伐桩萌条,且经过2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2 h的扦插成活率高达40%。在嫩枝扦插试验中,大树伐桩萌条的扦插效果普遍较差,而苗木萌条扦插效果较好;在3个时期的扦插试验中,6月份的效果最好,且经过2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2 h的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56.7%。麻栎扦插成活率与内源激素iPA、IAA、ZR及GA浓度呈正相关,与ABA浓度呈负相关。插穗中的ABA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激素,这可能是导致麻栎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原因。还讨论了麻栎扦插成活率与C、N、P以及多酚氧化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含笑不同时期高枝嫁接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黄兰作砧木、含笑作接穗,在10月、11月、12月、1月、2月等5个不同时期进行高枝嫁接,探索含笑嫁接的适宜时期.结果表明:嫁接苗成活率以12月中旬进行高枝嫁接最高、达94.8%,1月中旬嫁接居第2位、为93.3%,11月中旬嫁接居第3位、为87.3%,10月中旬和2月中旬则较低、分别为47.8%和61.3%;不同嫁接时期嫁接苗的保苗率差异不明显,介于87.3%~97.3%之间.含笑高枝嫁接的最佳时期为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再生水逐渐成为城市景观河流的主要用水来源,但再生水含有较高氮元素,容易造成水体与地下水污染。河床底泥对NO3--N有一定的截留与去除作用,本实验通过河槽装置模拟潮白河河床,探究低、中、高3种NO3--N质量浓度水平下河槽系统中底泥对NO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体中NO3--N质量浓度为5、10、20 mg·L-1时NO3--N去除率分别为67.8%、63.0%、55.0%。河槽10 cm处和下部70 cm处对NO3--N去除效果较好。底层排出水中pH与NO3--N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强,底泥中50 cm与70 cm处反硝化作用强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紧密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升高,反硝化作用减弱,NO3--N去除效果变差。底泥中NO3--N的去除主要通过土壤淋溶作用、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与异化还原作用等共同作用;部分氮素以同化作用形成的有机氮和异化还原作用形成的NH4+-N留存于底泥中。研究表明,河床底泥对再生水河道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池型沼气池产气性能及运行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莆田市忠门镇月埔村选择3户农户建造两种户用沼气池进行周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埋武常温沼气池产气量基本上同气温成正比,在沼气发酵原料不饱和状态下,沼气产量还受沼气发酵原料的影响;两种池型沼气池产气和运行效果不同,ZWD型沼气池比水压式沼气池运行效果好,池容产气量高18.7%。  相似文献   

16.
选取稻草作为碳源物质,探究纤维素分解菌、溶解氧、温度3个因素对稻草释碳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缺氧条件下,加入纤维素分解菌的稻草最大释碳量可达8.4 mg/d,而且试验5d后稻草的释碳量可维持在4 mg/d以上;未加纤维素分解菌的稻草最大释碳量仅4.1 mg/d.在30℃、引入纤维素分解菌的条件下,溶解氧浓度高的稻草释碳效果低于溶解氧浓度低的稻草.不同温度下稻草释碳量关系为30℃>20℃> 10℃.  相似文献   

17.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国内外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为建立准确有效的人工接种鉴定体系,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接种方式(剪顶法、喷雾法、复叶柄注射法、茎顶端注射法和茎基部注射法)对番茄植株进行接种,比较和分析了接种后各群体植株起始发病时间、平均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死株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剪顶法和茎部注射法接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最好,发病率达到100.0%,病情指数>75.0,但是剪顶法接种后植株死亡率很高,接种40d时死亡率高达96.7%,不利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及留种;进一步分析发现茎基部注射接种时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传播速度更快;用5份抗感性不同的番茄材料及2个遗传分离群体共计742株番茄进行茎基部注射接种,结果表明该法接种后可以准确区分番茄材料的抗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茎基部注射法接种适用于番茄材料抗溃疡病评价及遗传分析,为抗溃疡病番茄材料的筛选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应用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19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术后随访5~8a,(平均6a),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远期成功率为53.3%;眼压由术前的(45.39±13.14)mmHg降至术后的(18.32±6.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致手术失败并发症为:引流盘周纤维包裹6眼(28.6%),引流管口堵塞2眼(9.5%),引流管暴露1眼(4.8%),角膜内皮失代偿1眼(4.8%)。结论:应用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CO_2浓度和初始密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率的影响.【方法】在二氧化碳光照箱中设置3个CO_2浓度,分别为对照组380μL/L、中等浓度550μL/L和高浓度750μL/L,并利用紫花苜蓿为寄主植物单株饲养不同的初始密度豌豆蚜,记录在定殖14 d和21 d后各处理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并计算种群增长率.【结果】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和CO_2浓度的升高,豌豆蚜的种群增长率均显著递减;同一初始密度条件下,豌豆蚜的种群增长率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结论】豌豆蚜种群存在密度效应,即种群的初始密度会显著抑制豌豆蚜种群的增长速率;同一初始密度条件下,高浓度CO_2对种群的增殖率同样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