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主体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内蒙古490户牧户的样本数据及34个样本嘎查的草场承包数据,对按照面积抑或人口分配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导致补偿方式选择问题的原因在于牧民草场承包面积的差异化,政府部门确定政策实施方式时需要考虑多重目标,而牧民作为受偿主体主要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通过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的探讨,研究认为按照草场承包面积进行补偿资金分配相对更能确保政策的生态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2.
草原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供给的不足与消费过度的矛盾,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原生态补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补偿主体的确定.文中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范式从理论上界定了草原生态补偿主体的范畴,构建了多元化补偿主体范式-“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并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主体从单一补偿主体到二元补偿主体再到三元补偿主体,最后将发展成为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最后走向自觉补偿.  相似文献   

3.
4.
基于机会成本法的草原生态补偿中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蒙古470户牧户样本数据,运用机会成本法对禁牧补助标准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结果分别为7.77元/亩、5.97元/亩、10.90元/亩,三个旗县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结果的平均值为8.21元/亩,三个旗县实际禁牧补助标准的平均值为5.92元/亩,估算标准比实际标准高2.29元/亩。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中认为实际禁牧补助标准存在偏低,并且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18个指标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以及效应间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种效应的重要性来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最为重要;(2)从各种效应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呈上升趋势;(3)从各种效应间的协调性来看,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之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三者间基本处于优质协调。总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新疆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确定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草原生态退化程度确定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应处于第三个阶段,即"补偿标准=直接成本+全部机会成本",并以内蒙古禁牧为例,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  相似文献   

8.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林轻草、重政府投入轻民间参与、重有形价值轻无形价值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研究草地的价值贡献和我国草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状出发,分析了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评析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总结探讨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做法及经验,并提出建立健全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机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分析了传统的生态保护政策法律手段的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机制是生态保护和效益补偿机制的主要保障。着重研究了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补偿强度、补偿方法 ;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产权改革等方面 ,系统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引起的农业灌溉用水短缺问题,定量计算其对灌区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社会影响,并从补偿主客体、补偿额度与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构建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基流保障的灌区农业损失(农业生产损失、社会保障影响和社会稳定影响)可以作为不同生态基流调控值下的生态补偿额度;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的主体为陕西省政府、宝鸡市和咸阳市政府,客体为灌区受损农户;基于灌区农业总损失的补偿标准在3.93~9.94元·m-3之间;提出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和项目补偿三种补偿方式,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生态补偿资金、给予农业优惠政策、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实施,以促进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草原土壤胀缩运动的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调查草原地裂缝的空间静态分布及时间动态分布,并调查土壤及植被状况,研究草原土壤胀缩运动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的开裂主要与土壤粘粒(<0.001mm)含量有关,土壤粘粒含量越高,土壤胀缩程度越大。认为土壤胀缩运动主要决定于土壤粘粒的含量,同时季节性冻融作用与干湿交替作用是导致土壤胀缩运动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宁夏区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宁夏不同主体功能区和各县市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结果表明: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泾源、彭阳、隆德、红寺堡等县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明显高于银川市辖区、石嘴山市辖区等重点开发区,后者应对前者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所构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乃是以国家所有权为请求权基础的私益诉讼.省级、市地级政府基于《改革方案》以国家所有权为请求权依据提起私益诉讼在法理上存在障碍,只能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救济的权宜之计.《民法典》生效后,《改革方案》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不宜再作为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压力较大,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难以落地。以外部性理论和机会成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双线管控要求和生态补偿实践,提出了纵向委托有限责任和横向补偿坐标系,明确第三象限城市开发边界内的城市非生态空间补偿第一象限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生态空间,由此构建了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城市生态空间补偿机制,并进一步对补偿标准和方式进行了讨论。该机制通过补偿激励解决了现有委托-代理型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制度在不同层级和不同主体纵横两个方向上的不公平问题,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双线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与EKC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中国化肥面源污染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然后以改进的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PLM)分析其EKC特征。研究发现:1)产出效应是导致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累计贡献率高达411. 7%;化肥强度效应对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具有重要的削减作用,且目前已超过了产出效应的拉升作用; 2)化肥面源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N型"的EKC关系,拐点出现在人均GDP(2005年不变价)为57312. 45元时; 3)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对EKC的形态和拐点出现位置有显著影响,考虑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后求得的EKC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要更高。  相似文献   

18.
RS和GIS支持下的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GIS)一体化技术对若儿盖1995、2000、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生态风险做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 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计算出23项评价指标对草原生态安全贡献量所对应的权重系数.以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做了评价,并应用Markov模型对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做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1995年以来生态安全的"不安全"隶属程度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0.12538到2004年的0.47022,生态安全状况有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并预测2010年的隶属度已达到0.56273,为1995年的4.5倍.造成研究区生态环境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经济活动、鼠害和全球变暖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