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不同品系福寿螺壳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对杂交试验对福寿螺的2个品系(黄螺和黑螺)的壳色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寿螺壳色黄与黑是1对相对性状,黄色为隐性,黑色为显性,正反交后代同样说明壳色性状与性别无关.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  相似文献   

3.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4.
从丹东采集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野生群体中随机选取300枚3龄个体,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为0.742,是影响活体质量的最大因素,而壳长和壳宽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分别为0.165、0.079,虽然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很大,但二者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都很小,如果以提高丹东青蛤活体质量为选育目标,应该对壳高进行选择.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活体质量(Y)为因变量,以壳高(X3)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51.236+1.745X3.  相似文献   

5.
从丹东采集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野生群体中随机选取300枚3龄个体,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为0.742,是影响活体质量的最大因素,而壳长和壳宽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分别为0.165、0.079,虽然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很大,但二者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都很小,如果以提高丹东青蛤活体质量为选育目标,应该对壳高进行选择。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活体质量(Y)为因变量,以壳高(X3)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51.236+1.745X3。  相似文献   

6.
应用2个蓖麻材料(哲雌一号,紫茎;青塔,绿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1及其自交后代F2、F3代植株茎色调查结果表明:蓖麻茎色遗传属核基因遗传,紫色(A)对绿色(a)为显性,绿茎为隐性。F2代植株茎色出现分离。浅紫、紫、绿色比符合9:3:4的比例,属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具基因互作现象。F3代植株茎色分离比例比较复杂,显性色彩减弱基因M可使A表现减弱,呈浅紫色A—M—。据此判定哲雌一号茎色基因型为AAmm(紫茎),青培茎色基因型为aaMM(绿茎)。  相似文献   

7.
褐壳蛋壳色与孵化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43周龄后罗曼父母代鸡后产卵按蛋壳颜色分为褐色,斑褐色,粉色和奶黄色4组,分3批孵化。方差分析结果,受精率和孵化率以褐壳蛋最高,其次是斑褐色第三是粉色,奶黄色蛋最低;健雏率也以褐壳蛋最高,其次为斑褐色,奶黄色,粉色。  相似文献   

8.
两种壳色文蛤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获得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群体,以经过7年群体选育的F_4代黑斑文蛤和红色文蛤为试验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两种文蛤进行了壳长(X_1)、壳高(X_2)、壳宽(X_3)对活体质量(Y)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两种文蛤表型性状差异不大(P0.05),但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壳高和壳宽是决定黑斑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是决定红色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_(黑斑)=-8.308+0.361X_2+0.391X_3,Y_(红色)=-8.389+0.500X_1,回归关系和偏回归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对生产实践中两种文蛤的选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获得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群体,以经过7年群体选育的F_4代黑斑文蛤和红色文蛤为试验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两种文蛤进行了壳长(X_1)、壳高(X_2)、壳宽(X_3)对活体质量(Y)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两种文蛤表型性状差异不大(P>0.05),但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壳高和壳宽是决定黑斑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是决定红色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_(黑斑)=-8.308+0.361X_2+0.391X_3,Y_(红色)=-8.389+0.500X_1,回归关系和偏回归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对生产实践中两种文蛤的选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豫州褐壳蛋鸡Ⅲ系部分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 ,对豫州褐壳蛋鸡 系四世代的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测与分析 ,结果发现 :开产日龄遗传力为 0 .32 4 1,4 0周龄蛋重的遗传力为 0 .3493,体重的遗传力为 0 .4 139~ 0 .4 6 12 ,产蛋量遗传力为 0 .2 5 94~ 0 .3835 ;4 0周龄产蛋量和 72周龄产蛋量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 0 .5 916 ,开产日龄与72周龄产蛋量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 - 0 .5 94 3,开产日龄与 4 0周龄及 72周龄体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2 0 4和 0 .7971  相似文献   

11.
创造了一种用扩口器扩大青蛤两壳开口观察性腺颜色鉴定性别的新方法,同时改进了一种适用于青蛤性别鉴定的组织观察法。用两种方法对活体青蛤进行了性别鉴定并检验了准确性;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和催产鉴定性别的青蛤与对照组青蛤,检验了性别鉴定对存活和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准确鉴定青蛤性别,成功率达到100%;存活率为(94.33%±1.53%)和(93.33%±1.53%),与对照组(95.00%±2.00%)差异不显著(P0.05);产卵率为(87.33%±3.06%)和(84.67%±1.15%),与对照组(85.33%±3.06%)差异也不显著(P0.05),即性别鉴定对存活和性腺发育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扩口观察法的存活率和产卵率均高于组织观察法,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扩口观察法与组织观察法比较有明显的优点:(1)操作步骤少,鉴定效率高,所用时间只有后者的1/3,利于开展大群体的性别鉴定和群体间杂交;(2)鉴定可在性腺发育的中期开展,利于实验方案的制定;(3)无伤害;(4)可对性腺整体发育状况进行活体观察。  相似文献   

12.
供片贝内壳色显著影响所育珍珠颜色,成为珍珠贝重要遗传改良性状,但内壳色度量难度较大,严重限制了选育效率。选用4~8月龄紫色品系和白色品系三角帆蚌幼蚌为实验材料,评价三角帆蚌幼蚌内壳色与外壳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色品系三角帆蚌同时期内外壳颜色参数a*最大相关系数为0.537(P<0.01),出现在6月龄,颜色参数b*最大相关系数为0.724(P<0.01),出现在5月龄;紫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4月龄外壳颜色参数b*分别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14(P<0.01)和0.327(P<0.01);白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b*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a*和b*均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24(P<0.01)和0.326(P<0.05)。综合上述结果,5月龄是通过三角帆蚌外壳色间接评价内壳色的最佳时期。揭示了三角帆蚌幼蚌外壳色与内壳色具有相关性,对指导三角帆蚌内壳色早期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质颜色与体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otal carotenoids content,TCC)密切相关。为研究养殖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贝壳珍珠质颜色的影响,选用不同颜色选育系(紫色选育系和白色选育系)的三角帆蚌进行了为期40 d的养殖实验。通过设置4种浓度梯度(5、10、20、40 mg/L)分别进行添加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类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组织中TCC也相应增加,但不同颜色选育系三角帆蚌对类胡萝卜素的累积效果差异显著(P0.05),实验40 d后,紫色选育系三角帆蚌贝壳珍珠质的各颜色参数(L*、a*、b*、C*和ΔE)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不同实验组之间随着类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紫色选育系三角帆蚌边缘壳珍珠质颜色参数值a*、b*和C*呈现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变化(P0.05)。白色选育系三角帆蚌各实验组贝壳珍珠质的颜色参数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紫色选育系三角帆蚌体内能够富集更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而白色选育系三角帆蚌对类胡萝卜素的富集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橘色双冠丽鱼胚后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对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ünther 1864)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1)℃,pH 8.3条件下,仔鱼期: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2 dph(day post hatching,dph)黑色素增加,眼窝变黑,未有视觉功能;3dph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黑色素细胞分支,形态多样;4 dph仔鱼有视觉功能,能自行游动;5 dph仔鱼开口,卵黄囊明显变小;7 dph仔鱼出现虹彩细胞;10 dph仔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12 dph各鳍被成鱼鳍膜所取代,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继续增多,视觉看到鱼体变黑。稚鱼期:19 dph有鳞片产生,各鳍条发育完全,30 dph发现红色素细胞;幼鱼期:35 dph幼鱼体表为黑色,初步形成7条色素带,全身布满鳞片;65 dph鱼体部分黑色素开始褪去;85 dph黑色素细胞全部褪去,鱼体变为亮黄色。研究结果为培育褪黑完全而且遗传稳定的橘色双冠丽鱼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幼鱼鳃上氯细胞的免疫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氯细胞(CCs)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5)幼鱼鳃上的分布状况及形态特征,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及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对氯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研究表明:利用棋盘法,确定一抗和二抗的最佳实验浓度分别为1∶1 500和1∶500时定位其鳃上的Na+/K+-ATPase免疫阳性细胞(NKA-IR细胞,即氯细胞)效果较好,可用于中华鲟幼鱼鳃上氯细胞的免疫定位研究。鳃丝与鳃小片上氯细胞数量分别为(4.72±0.34)个/100μm和(0.64±0.19)个/100μm,差异极显著(P0.001);鳃丝与鳃小片上氯细胞平均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87.28±18.30)μm2和(159.53±16.72)μm2;鳃丝与鳃小片上氯细胞的细胞形状因子分别为0.72±0.33和0.68±0.46,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中华鲟幼鱼鳃上氯细胞呈卵圆形,主要分布在鳃丝上,尤其是鳃丝及鳃小片基部区域,少量分布在鳃小片上,鳃丝与鳃小片上氯细胞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中国粗榧的杀虫活性并初步探索其活性成分分离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粗榧的杀虫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小菜蛾、粘虫、玉米象、淡色库蚊、家蝇、烟蚜和酢浆草茹叶螨等7种重要害虫的杀虫活性;并以粘虫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初步探索中国粗榧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条件。【结果】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的7种重要害虫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小菜蛾和粘虫幼虫的杀虫活性较好,处理48h后,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为74.94mg/mL,拒食中浓度(AFC50)为45.39mg/mL,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LC50为562.28mg/mL,AFC50为71.96mg/mL;处理24h后,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0.22mg/头;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中国粗榧杀虫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物中的Y5和Y6组分中,点滴量为0.05μg/头时,其触杀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作用方式表现为拒食、胃毒及触杀,活性成分主要是非极性亲脂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叶尔羌高原鳅在高盐碱水域环境的摄食和生长,本研究通过鱼类生物学和渔业资源调查等研究方法,对2012-2013年在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段、阿拉尔周边排碱渠和台南河等3个不同水域的叶尔羌高原鳅样本237尾、水生生物和水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口裂较大,下口位,有高原鳅属鱼类类似的摄食器官和肠道,体肠比约为1,杂食性偏肉型;3个不同水域水质和水生生物差异较大,叶尔羌高原鳅适口饵料缺乏,摄食强度明显降低,抢食现象严重,残食现象明显,成活率差,生长性状不稳定。研究表明: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应对不同水域,摄食形态未发生改变,但其食物组成有所变化,长期的适应中摄食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甜瓜属种间杂交质体DNA的遗传规律,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对甜瓜属异缘四倍体新种(Cucumis×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S5自交后代及其杂交母本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和父本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ucumis sativus cv. ''Beijingjietou’)叶绿体基因Matk-trnKrbcL-accD区域的部分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2 036 bp Matk-trnK区域中存在着1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6个多态性位点的碱基子代与母本相同,只有2个位点与父本相同;在长度为945 bp的rbcL-accD区域中存在着1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8个多态性位点的碱基子代与母本相同,只有1个多态性位点与父本相同。这表明甜瓜属hystrix×sativus种间杂交中质体DNA遗传主要表现为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