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不同地区萝卜蚜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又名菜缢管蚜)在广东各地普遍发生,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各地施药水平不同,有时每周用药2~3次,有些地区用药较少,导致各菜区萝卜蚜种群对农药敏感程度产生差异。本研究采用对萝卜蚜防治的常规农药——乐果、辛硫磷、杀灭菊酯作蚜虫抗性的毒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地种群抗性排列是:广州>深圳>英德>三水>丰顺。以广州和深圳种群抗性最明显。据此,再进行多次比较试验,筛选出植物质杀虫剂——鱼藤精作为代替上述药剂的理想农药,各地蚜虫均很敏感,LC50的浓度均在0.003%~0.01%之间,是防治萝卜蚜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玉溪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和分布特征,针对桃蚜已产生抗性的问题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玉溪4 个田间种群和1 个自然保护区敏感种群对6 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得出田间种群抗性水平。结果表明,通海种群最高,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64~409.52 倍);元江种群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19~317.55 倍);澄江种群处于敏感至高抗水平(0.59~77.71 倍);红塔区种群抗性水平最低,处于敏感至敏感下降水平(0.38~4.79 倍)。6 种药剂的抗性为:抗蚜威(4.79~409.52 倍)>溴氰菊酯(4.27~80.22 倍)>毒死蜱(1.97~13.95 倍)>吡虫啉(0.93~5.74 倍)>吡蚜酮(1.25~3.49 倍)>阿维菌素(0.19~0.64 倍)。玉溪菜区4 个种群,除红塔区种群外,均对抗蚜威、溴氰菊酯、毒死蜱3 个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过程中应停止使用抗蚜威、溴氰菊酯,适当使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虫啉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工饲料感染法监测了我国不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中国标准品Cs3ab-1991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广东省深圳、东莞、广州的田间小菜蛾对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了明显的抗性,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8.9,6.5,2.1。深圳的抗性小菜蛾种群在无毒条件下饲养,抗性会自然减退,经5代之后抗性消失。  相似文献   

4.
危害芦笋的蚜虫有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asparagiMordvolki、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gossypiiGolver和豆蚜A.craccivoraKoch等4种,芦笋小管蚜是绝对优势种。受害植株节间缩短、矮缩,甚至死亡。有翅蚜对芦笋品种有一定的选择性,Franklin上降落的有翅蚜数量最多。不同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反应差异明显,根据这种差异,用系统聚类法对供试的12个品种(系)进行了分类,其中86-22,Idalea,86-21和86-13等品种的抗性较好,UC-157,UC-72和86-20等品种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对萝卜蚜和桃蚜捕食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七星瓢虫(Coccinellseptempunctata)是山东十字花科菜田捕食菜蚜(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和桃蚜Myzus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其捕食能力强、发生盛期较莱蚜早,对莱蚜发生具较强的自然控制能力.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萝卜蚜和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七星瓢虫对萝卜蚜和桃蚜均具较大的捕食潜力;1、2龄幼虫捕食量较小,且差异不大,而3龄后捕食量迅速上升,至产卵前成虫达高峰,同样条件下七星瓢虫对桃好的捕食量大于对萝卜好的捕食量;模拟后的各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6.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Brassicacampestrisssp.chinensis.)上菜蚜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均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聚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的繁殖高峰期,外围叶片明显枯黄时的数量饱和期。作者据此对各个时期的菜蚜种群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同寄主作物上桃蚜对药剂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在我国蔬菜、作物和桃树上是主要害虫。用生菜、茼蒿、烟草、芥蓝、萝卜连续饲养两个世代后,研究它在不同作物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用植物质杀虫剂处理饲养在萝卜上的桃蚜时,它对此种药抗性比较大,而饲养在生菜上的桃蚜则比较敏感。用乐果处理结果相似。研究认为,关于在不同寄主上的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这在田间毒理的研究,是有理论意义的。至于田间应  相似文献   

8.
对杭州效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计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分别采用叶片浸渍法和叶柄浸渍法测定了华南地区6 个桃蚜种群对7 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 果表明、6 个桃蚜种群对吡虫啉产生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在28.0~51.5 之间。湖南郴州市尧广东韶关市尧广东梅 县和惠州市惠阳4 个监测点的桃蚜种群对硫丹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或者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分别为3.6尧3.8尧5.1 和 7.2)。广州市天河区小白菜和惠州市惠阳区甘蓝上的桃蚜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6 和7.7)、湖南郴州市监测点甘蓝上的桃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8.1)。其他监测点的桃 蚜种群对硫丹尧毒死蜱尧联苯菊酯尧丁硫克百威尧抗蚜威和烯啶虫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在10.6~28.0 之间。  相似文献   

10.
1987~1994年经对浙江省主要桔区的调查结果,浙江省柑桔蚜虫有7种,分别为桔一棉蚜,绣线菊蚜,桔蚜,桔二叉蚜,桃蚜,樟修尾蚜和芒果声蚜,其中有一棉蚜已上升为柑桔蚜虫的优势种群,桔-棉蚜上升为桔桔蚜虫优势种群的原因有3:(1)感虫品种温州蜜柑的大量栽培,(2)桔-棉蚜比桔蚜对桔园常用的有机磷农药耐药性好,(3桔园常用农药对桔-棉蚜天敌杀伤严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不同桃蚜种群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蔬菜主要害虫桃蚜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北京地区6个田间种群和1个室内敏感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用双向等位特异PCR技术检测击倒抗性水平,并检测桃蚜体内2种抗性相关酶的活力。【结果】结果表明通州、顺义、大兴、海淀、延庆和门头沟6个田间种群和1个敏感种群桃蚜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除延庆和门头沟外,抗性纯合子比例均在90%以上。门头沟、通州和延庆种群的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抗性倍数分别在2.05—4.24和32.03—41.27倍之间。除大兴种群对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分别为3.45和2.82),海淀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外(抗性倍数为2.66),其它种群桃蚜对这2种药剂仍处于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在0.19—1.44)。羧酸酯酶活力与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此2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成负相关性。【结论】北京地区不同种群的桃蚜几乎对5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中应当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避免使用毒死蜱,部分地区可以交替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菜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上菜蚜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凝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  相似文献   

13.
广东供港菜区小菜蛾抗药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测定了广东不同菜区小菜蛾对常规有机化学农药及微生物杀虫剂Bt制剂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深圳,东莞,惠阳等供港菜区小菜蛾对有机化学农药的抗性与广州菜区小菜蛾的相近或稍强,而对Bt制剂的抗性则是供港菜区明显高于广州内陆菜区。  相似文献   

14.
甘蓝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泰安春、秋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菜蚜(桃蚜和萝卜蚜)、小菜蛾和大猿叶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据此将春甘蓝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秋甘蓝分为2个阶段,分别制订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用点滴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棉区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临猗县处于中-高抗水平,襄汾县和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对功夫菊酯,临猗县和襄汾县处于中-高抗水平,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3个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的抗性分别处于低-中抗水平、中抗水平和敏感水平。抗性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尤以对功夫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上升最为突出。3个棉区棉铃虫抗性顺序是临猗县>襄汾县>平遥县,抗药性的大小与用药历史和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诊断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抗性个体频率随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监测棉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个体频率均在58%以上,敏感个体只占棉铃虫群体的42%以下,如继续大量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可预测棉铃虫对该类农药抗药性将会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连续4年(1999~2002年)就深圳、汕头、广州和高要地区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锐劲特、高效氯氰菊酯、Bt的抗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4个地区小菜蛾都对高效氯氰菊醋产生了明显的抗性,总体趋势均是抗性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深圳地区,2002年的LC50值高达1037.97μg/mL,比1999年提高近1倍;深圳地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锐劲特和Bt都表现较高抗性水平,高要地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上升幅度大,广州地区小菜蛾对锐劲特的抗性较高;除深圳外,其他3个地区对Bt的抗性水平均较低。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广东省植保总站提出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及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措施,并通过建立蔬菜小菜蛾抗性综合治理示范区,有效地控制了蔬菜小菜蛾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7.
禾谷缢管蚜取食5种山羊草的诱导抗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5种山羊草(Aegilop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取食的诱导性抗性机理,探索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诱导性抗性及协同抗蚜性,探索利用禾谷缢管蚜取食产生的叶片受害斑点面积进行抗性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薄层层析定量分析芦竹碱、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PPO、POD、PAL酶活,用PHOTOSHOP 7.0估算受害斑点面积等。【结果】不同抗性野生山羊草旗叶受害斑点面积大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1**),与山羊草抗蚜性密切相关。在蚜虫取食诱导后,不同抗性水平的植株体内PPO、POD及PAL的酶活提高率随物种抗性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与蚜量比值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而与受害斑点面积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其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area=0.187-0.0356XPOD [F=17.0065,F0.05(1,3)=10.1,F0.01(1,3)=34.1];PPO酶活诱导性提高率与蚜量比值的相关有56.37%是由POD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反之则为46.85%。在蚜虫取食诱导后,山羊草芦竹碱的含量提高率与蚜量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结论】蚜虫取食危害产生的叶片受害斑点面积大小与小麦抗蚜性密切相关。PPO、POD、PAL酶活提高率与蚜虫取食诱导有关。PPO与POD在山羊草抗蚜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芦竹碱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菜农们都知道要交替轮换用药、混配施药。但有些菜农反映轮换用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有些农民不了解农药的性质和成分,将交替用药简单理解为不同名称农药的轮换施用。同一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作物上连续使用,是在选择农药时,应注意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没有交负抗性的农药品种。如防治蚜虫要交替轮换使用抗蚜威、乐果以及菊脂类农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抗药性监测,摸清广西主要蔗区二点螟对防治农药的敏感性,以期为广西甘蔗二点螟的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广西主要蔗区二点螟种群对当前主要防治农药克百威、特丁磷和毒死蜱及新推广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果]甘蔗二点螟对不同农药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氯虫苯甲酰胺>克百威>特丁磷>毒死蜱.不同蔗区二点螟种群对同一种农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克百威以南宁种群的耐药性最强,特丁磷以来宾种群的耐药性最强,毒死蜱以百色种群的耐药性最强,氯虫苯甲酰胺对各地二点螟种群仍保持高度敏感,其致死中量为0.4177~0.6087μg/g.不同蔗区二点螟种群对农药反应的分散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氯虫苯甲酰胺>克百威>毒死蜱>特丁磷.[结论]甘蔗二点螟对克百威、毒死蜱和特丁磷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氯虫苯甲酰胺仍然保持高度敏感,但二点螟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药性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云南烟蚜的抗药性差异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浸渍法”检测了云南省7个烟区11个地方的烟蚜种群对有机磷类(50%甲胺磷乳油)、氨基甲酸酯类(90%万灵可湿性粉剂)及拟除虫菊酯类(2.5%功夫乳油)的抗性现状。结果表明,不同烟区的烟蚜对3种农药的抗性差异较大,丽江石古、丽江斜阳及丽江中果的烟蚜种群对3种农药的抗性最低,而大理巍山及楚雄菊花村等地的烟蚜种群对3种农药的抗性较其它地方高。不同地方的烟蚜种群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3大类农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