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人参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新型保健蔬菜,它以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风味独特而被美食家认为“土人参补胜似人参”。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土人参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栽培技术以及组织培养等方面,但在营养学、药理学、育种学及加工利用方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甚至还存在空白。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加强对土人参进行科学研究,并借助于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遗传改良方法即离子束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2.
赵雅祺 《种子科技》2023,(22):30-32+66
基因沉默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在植物生物学领域,该技术普遍应用于培育抗毒作物、研究植物基因组功能、研究植物雄性不育、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PTGS技术是基因沉默技术中的一种,以RNA介导的PTGS为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组功能、植物的病毒防御以及遗传改良。除此之外,PTGS技术也会与其他基因工程技术联合,应用于植物改良。PTGS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联合被应用于转基因植物改良,快速获得纯和转基因植物。详细介绍了PTGS技术应用于植物改良,总结了其联合CRISPR/Cas9应用于植物改良,以及目前PTGS技术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帮助理解和推动PTGS技术在植物改良的广泛应用,并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原生质体在品种改良、基因遗传转化、远缘杂交的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给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禾谷类作物品种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从原生质体制备、培养、再生、应用四个方面对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3种途径,对其在遗传改良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遗传转化、细胞融合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木本植物EST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本植物由于生长周期长、高度杂合、遗传负荷大等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人们对其的深入研究,导致木本植物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EST(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完善为木本植物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以其快速、高效、大规模、信息含量大、通用性好等优点将迅速推动木本植物研究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EST技术在木本植物的遗传学图谱构建、分离与鉴定新基因、蛋白质组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NA芯片的制备等方面推动木本植物的分子遗传育种和改良、抗逆性、次生生长和木材形成、种质资源分析、系统演化、群体遗传多样性等研究的情况,并对EST在木本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齿苋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马齿苋的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再以愈伤组织为受体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转化体系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对其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鉴定,证实为转化子,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马齿苋的愈伤组织是完全可行的,为以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马齿苋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园林植物遗传改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其在提高观赏性和抗逆性方面的潜力。研究发现,通过遗传改良,可以获取具有更丰富花色、叶形和生长习性的植物,从而丰富园林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同时,遗传改良还能提升植物的抗逆性,如耐旱、耐寒和抗病虫能力,降低园林维护的成本和复杂性。然而,该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潜在环境风险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呼吁在应用遗传改良技术时应持审慎态度,并推崇跨学科合作,以实现园林设计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著名的药食两用植物,其果实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但是,余甘子果实口感酸涩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急需对余甘子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本综述论述了余甘子常规遗传改良(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繁殖培育)和分子遗传改良(分子标记技术,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在余甘子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余甘子遗传改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余甘子遗传改良应采用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策略,为今后余甘子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包括棉花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马齿苋幼嫩叶片和茎段为试验材料,对外植体灭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试管苗生根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以期建立马齿苋再生技术体系,并为马齿苋的规模化繁殖和遗传改良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灭菌方法为: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8 min;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 mg/L+6-BA 0.5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4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2.0 mg/L。  相似文献   

1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0):3314-3322
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不利影响,对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快地实现水稻育种目标,在育种改良中整合分子育种新技术是当务之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时间周期短、操作简便快捷、编辑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植物科学和水稻分子育种的重要工具,在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和遗传改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在阐述CRISPR/Cas9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水稻株型改良、产量性状、品质改良、抗病性和抗逆性改良、水稻雄性不育系创制以及无性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基因编辑技术在东北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苋”是现代中国人习见的野菜种类。目前对“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宏观与微观,涵盖了“苋”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特性、植株的生理学特性、光合特性以及医药功能和药理的研究等。但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苋”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原植物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历史典籍中与“苋”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与“苋”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开展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厘定原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发现,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苋”有关的植物名称有17个,在对这些名称所代表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比后发现,这些名称可以归并入3 个科中,分别是苋科、马齿苋科和大戟科。被放置在苋科的植物包括苋属的白苋与红苋、牛膝属植物和青葙属的鸡冠花;马齿苋科的植物为马齿苋属的马齿苋;大戟科的植物为铁苋菜属。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认识到了“苋”类植物的食用功能;中国人明确地将马齿苋确定为单独类群的时间,比欧洲早800年。  相似文献   

12.
马齿苋药用价值及其保健制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马齿苋的活性物质及有效成分抑肿瘤、糖尿病及抗菌消炎、抗氧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阐述马齿苋加工保健品及药剂的开发利用价值,为马齿苋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功效,归纳了马齿苋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介绍了马齿苋多种加工产品,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以期为马齿苋功能食品开发和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马齿苋多糖的提取工艺,将纤维素酶用于提取马齿苋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对酶法提取马齿苋多糖的条件进行优化,考察酶用量、酶解温度、pH、酶解时间对马齿苋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合适的工艺参数为酶用量2.0%、酶解温度40℃、pH6.0、酶解时间110min。该条件下,马齿苋多糖得率达到9.7%。酶法提取纤维素多糖工艺简洁,能量消耗减少,是一种提取马齿苋多糖的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齿苋种子催芽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齿苋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对其开发利用产生了很大阻碍。通过低温层积和GA3两种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催芽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周的低温层积和600 mg/L的GA3处理可有效破除休眠,使其发芽率达到最高水平,并提高了发芽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6.
马齿苋组织培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野生马齿苋的种子得到无菌苗。以无菌苗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在18个不同浓度6_BA,2,4-D,NAA和KT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得到诱导马齿苋愈伤组织的最佳条件是:初代培养基:MS 3%蔗糖 6_BA 1 mg/L 2,4_D 1 mg/L;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 3%蔗糖 KT 3 mg/L NAA 0.5 mg/L;生根培养基:MS 3%蔗糖。  相似文献   

17.
低能氮离子束注入马齿苋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马齿苋种子进行了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通过离子注入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率、发芽率,其中以剂量为1.5×1017N+/cm2的处理所表现的效应最显著。处理后的马齿苋植株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成活率曲线随剂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马鞍型”曲线。低能N+注入后,对幼苗的致死率也有所降低。由此可见,一定剂量范围内的低能N+ 注入会提高马齿苋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南亚热带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广州地区4个市区16个规模化菜场杂草群落进行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春季杂草群落结构以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夏季以马齿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为主;秋季以马齿苋+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凹头苋为主;冬季以腋花蓼+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酸模叶蓼为主。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四季优势杂草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种优势杂草生态位总宽度大部分在0.50以上,其中生态位总宽度生态位宽度大于1.00的有马齿苋(1.22)、腋花蓼(1.15)、酸模叶蓼(1.08)。夏季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0.50的最多,秋季则最少。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3组杂草分别为春季的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0.87),夏季的马齿苋和凹头苋(0.82)以及马齿苋和牛筋草(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