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消化液中的抗细菌物质桑蚕消化液中抗菌性物质的研究,也是和饲料成份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Kushner等(1962)在研究新鲜植物叶子中的抗菌物质时没有测定到桑叶汁和蚕的消化液有抗菌力,但将桑叶汁的pH值调整到碱性一侧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在家蚕消化液中存在的抗病毒物质的作用,用脓病病血中以及多角体内的病毒,调查了桑叶育蚕的消化液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对病毒的失活作用。 1) 对病血中病毒的作用:把稀释10倍的病血上清液和稀释50倍的消化液等量混合,在27℃中作用60分钟之后接种在蚕蛹体内。桑叶育蚕以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的病毒失活对数,两者都是2.20。  相似文献   

3.
柞蚕消化液对脓病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消化液是柞蚕对脓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防御物质。游离病毒在消化液中10分针灭活;多角体病毒在消化液中120分钟灭活。消化液的灭活力随龄期的增进而逐渐提高。在5龄期中,起蚕消化液灭活力低,第3天灭活力有一次下降,除此之外无大变化。蚕儿经0—5℃低温处理48小时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有明显的降低。低温处理后的蚕儿移到常温中24小时后,消化液的灭活力可以恢复。起蚕经40℃以上高温处理4小时,消化液的灭活力也有明显降低;但盛食期影响较小。蚕大量喝水也能降低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消化液中对病毒的灭活物质,主要不是碱性的作用,离体的消化液经60℃以上的温度处理1小时,这种物质即失去灭活力。消化液在室温中放置1天会明显地降低活性。低温(-35℃)能保存较长时间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生理活性物质对诱导三眠蚕的增丝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理活性物质对诱导三眠蚕的增丝效果浙江农业大学陆雪芳,方晓毓,韩宇日本在八十年代研究生理活性物质对蚕的影响,其中多数是咪唑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应用于桑蚕可诱导早熟三眠蚕,并对蚕的生长发育、茧丝质及抗病性等有一定影响。我们在1985年发表了SM—1诱导三...  相似文献   

5.
家蚕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含量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兴萌  金伟 《蚕业科学》1990,16(1):33-38
分析了家蚕幼虫五龄不同时间,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强弱,不同蚕品种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五龄起蚕过度饥饿对ASP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并调查了不同家蚕品种五龄不同时期添食Strcptococcus属细菌的致病情况.研究的结果证明: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与家蚕幼虫的强健性有关,ASP可能是家蚕幼虫防御细菌性胃肠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另外,还发现了食桑期的蚕ASP由三种蛋白质组成,而起蚕比食桑期的蚕要少一种蛋白质组份.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对核多角体病(以下简称NPV)感染性的差异早有研究。据这些研究,可知人工饲料育蚕的感染性,因饲料组成和饲育环境不同,与桑叶育蚕相比,其感染性有显著提高。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化液中NPV不活化作用力的缘故。本课题主要是了解用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NPV的感染性在蚕品种间的差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日本蚕丝学全以[蚕的生体防御]为题进行小组研究会。(座长鲇泽启夫九大教授;发起人川濑茂实名大教授)、演题有下面4个:即为存在于消化液中的抗菌物质(京都工纤大内海进氏)。在核多角体的感染防御(九大农学部舟越正子氏),在CPV感染的中肠细胞的再感染阻害(埼玉县蚕业试验埸野口洋予氏)。消化液中的病  相似文献   

8.
家蚕5龄幼虫蛋白质代谢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屠洁  王国基 《蚕业科学》2005,31(2):221-223
家蚕幼虫5龄期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约为体重变化的3倍,整个蚕体的蛋白质含量在第3和第4天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突增。分析相应的蛋白水解酶活力变化,发现酶活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第4和第5天时活力达到峰值。进一步提取血液、消化液以及脂肪体蛋白水解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血液和消化液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变化与蚕体消化、吸收和转化桑叶蛋白的生理进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在蚕病病原,传染发病规律,蚕的抗病生理,蚕病早期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近况综述如下:一、蚕病病原的研究1.DNV 与病毒新株系的发现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对我国家蚕“软化病病毒”进行的纯化分离、生化性状、血清学和蚕品种抗病性等研究,证实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浓核病毒(DNV),从而澄清了与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长  相似文献   

10.
由病毒引起的空头性软化病是最严重的蚕病之一。市冈、丸山(1970)对中、日、欧不同系统的446个品种作了抗空头病性能的鉴定,证明不同蚕品种对空头性软化病的抵抗性有显著的差异。渡部(1967)、船田(1970)对抗病性蚕品种的培育和抗病性遗传作了研究,初步阐明了空头性软化病的遗传规律。选育抗病性蚕品种是减少本病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培育抗病品种。日本最近已培育了抗病品种万荣、芳花和万花等,开始投入应用。为了摸索和积累抗病育种方面的经验,我们在1971~1975年进行了培育抗空头性软化病蚕品种的探索,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桑蚕防御细菌性肠道病的机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兴萌 《蚕桑通报》1990,21(2):4-5,3
桑蚕之所以能经历漫长的历史而生存,发展至今,是与其具有独特的内在因素(防御病原微生物等机能)紧密相连的。近来,随着比较免疫学的兴起,人们时桑蚕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机能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广泛。而桑蚕防御细菌性肠道病的机能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后的今天也取得了许多的成就。本文着重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引起细菌性肠道病发生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就是链球菌属(Str.属)细菌。这种细菌在蚕的消化管内繁殖而危害蚕,而消化管中的消化液具有防御其增殖的因子,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桑蚕消化液具有防御Str.属细菌的自然抵抗性。  相似文献   

12.
<正> 1985年日本蚕丝学会举办了一次以蚕的机体防御机制为题的专业学组研究会。会上作了以下四个专题讲演:(1)存在于消化液内的抗菌性物质(京都工纤大内海进);(2)核多角体病蚕体内的感染防御作用(九大农学部舟越正子);(3)在感染  相似文献   

13.
食叶时家蚕消化液中起抗菌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存在于高分子物质部份,还是低分子物质部份?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低分子物质部份存在着很强的抗菌力价。在培养基中研究了以消化液中的低分子抗菌物质咖啡酸为中心,包括其近缘化合物绿原酸、奎宁酸、原儿茶酸等物质的抗菌力。其结果,在PH值和消化液相同的合成培养基中,单一添加500PPm CA的场合,也表现有抗菌力;在500PPm的CA和1000PPm的Ch A共存的场合,表现了更强的抗菌力,即存在着抗菌力相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十多年来,日本家蚕病毒病的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进展。荒武(1973)对蛹体用累代注射NPV方法育种,结果使抗病性提高10~100倍。渡部(1967)通过连续添食CPV进行抗病性选育,研究证明,抗病性从第5代开始提高,而后达到高峰,抗病性能提高16倍;并且指出,在较早的世代里选种,并不具有明显的抗病性,抗病性选择的强度看来要大于60%的死亡率才有效果。船田等(1966~1974)对FV进行了抗病育种,也获显著成果,育成的抗病品种已在日本推广应用。 我国对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工作也有研究。吕鸿声(1964)首先对NPV抗性的品种间差异作了研究。近年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以及浙江、陕西、四川、广东等省蚕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目前,蚕病的流行是导致蚕作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此而损失蚕茧达数十万担,研究家蚕和其病原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育成对病原物具有一定抵抗性的品种,是控制蚕病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对家蚕抗病性遗传和抗病育种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在就家蚕抗病育种中所取得的进展,及今后进一步开展抗病育种的设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雷  白红英 《四川蚕业》2012,40(4):30+35-30,35
根据小蚕的生长发育速度快、抗逆抗病性差、耐高温多湿的生理特点和作者的养蚕实践,提出增强小蚕抵抗性,促进小蚕发育整齐的饲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于1984年完成了蚕区由珠江三角洲基塘老区向粤北、粤西等广大新蚕区的历史性转移。在科学技术上,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围绕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我省蚕业科技人员从桑和蚕的品种选育、桑栽培与养蚕技术、桑和蚕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配套性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蚕病学科方面,也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计发表论文174篇,取得一批成果投放生产,在我省蚕病防治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蚕病学科研究的进步做一综  相似文献   

18.
在养蚕过程中 ,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暴发 ,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防治传染性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 :1 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 ,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感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 ,通过病蚕的粪便 ,消化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桑叶和蚕座 ,是造成再次感染 ,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大小蚕同室饲育 ,往往会造成后批蚕暴发蚕病。若尽早发现病蚕 ,分室饲养小蚕 ,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 ,不仅可以提高饲养水平 ,…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表明,新蚕品种"871C×872C"具有抗病性基因,对家蚕病毒病、特别是脓病具有较强的抗性,推广该品种能减少蚕病发生,提高原蚕健康性及制种成绩,提高一代杂交种饲养单产及效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家蚕害毒病的研究,在病理方面着重对病源的.特征、感染增殖机制、抗病机理及蚕体代谢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家蚕感染病毒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报道较少,远不能阐明家蚕病理生理的全貌,故系统测定病蚕生理生化指标,找出其变化规律,这对进一步研究蚕的发病机理和探索蚕病早期诊断的新途径是有一定意义的。为此,我们1984~1988年先后测定了三种病毒病蚕(血液型脓病、胃肠型脓病、浓核病)的呼吸强度;体液和消化液PH值、折射率;病蚕体温、体重的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还对体液中糖、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折射率的相关件和蚕粪浸出液PH值与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呼吸强度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