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辣椒、生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鱼类患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病鱼肉眼可见其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白点,即为小瓜虫。池塘边看见病鱼游泳迟钝,浮于水  相似文献   

2.
第六讲: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的区别及防治技术 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相似之处,在于病鱼体表上都有小白点。病情严重时,小瓜虫病的病鱼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有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又叫白点病,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打粉病的病鱼亦粘液增多,鳍部不断出现白点,白点蔓延,使全身像裹了一层白粉,鳞片有时脱落,溃烂处并发水霉病。仔细观察,两病是有区别的: 一是病原体不同。小瓜虫病的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打粉病又称卵甲藻病,病原体为嗜酸性卵甲藻。 二是症状不同。小瓜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  相似文献   

3.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症状:小瓜虫主要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点,这些小点就是小瓜虫。严重时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满布白点状的脓泡,和覆盖着白色的粘液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也能引起鳃组织坏死,影响呼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是气温、水温最低的季节,预测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小瓜虫病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和暴发,某些低温期易发的病毒性病也有发生的可能,养殖户朋友们不得不防。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贵阳市某养鱼公司饲养的虹鳟鱼病死原因,试验临床观察虹鳟病鱼,病理剖检,并采集肝脏、胰脏、心脏、肠、体表黏液、鳃丝等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和显微镜检查。结果表明:黏液样品上可见小瓜虫,鳃样上可见小瓜虫和水霉菌丝。说明该养鱼场的虹鳟鱼为小瓜虫与水霉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感染小瓜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multiifliis)引发的一种重要原虫病,其对澳洲龙纹斑(M.peelii peelii)苗种阶段鱼体有强致病力,可导致澳洲龙纹斑苗种全部死亡。为合理用药防控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阶段小瓜虫感染,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4.94±3.28 g,平均体长为11.57±2.20 cm的澳洲龙纹斑鱼种,自然感染小瓜虫后,采取具有抗小瓜虫、抗继发感染和促进上皮组织收敛愈合的3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鱼种死亡率等指标,观察和评估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小瓜虫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药物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60 d内发生零星死亡,总死亡率为5.6%;对照组感染小瓜虫后陆续死亡,感染后第11 d感染率上升为100%,死亡率达50%,第16 d时澳洲龙纹斑鱼种全部死亡。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鳃部、背鳍和体表皮肤小瓜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参照本研究联合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澳洲龙纹斑苗种感染小瓜虫,使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结果对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鱼苗白头白嘴病,是由粘细菌侵染而引起,病鱼表现为从吻端到眼球的一段皮肤失去正常颜色,变成乳白色。在池边水面观察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唇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的皮肤溃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病鱼体瘦,体  相似文献   

8.
1鲤鱼出血病 病鱼腹部鳞下、鳍条、尾柄充血发红;融冰时,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于池边;游动迟缓而逐步死亡。依据病因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病鱼腹部的鳞片下、鳍条和尾柄充血发红,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地缓慢游动于池边并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0.
1草鱼烂鳃病。每亩水面取菜油800g放入锅中煮沸,再把250~300g生姜切成薄片倒入锅内煮15~20min后捞出装入桶中,并倒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然后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2次即可治愈。2鱼烂鳃。⑴浸洗法:用大黄2kg,熬煎成1%的大黄药液。药液冷却后将病鱼放入其中,浸泡46min。⑵饲喂法:将大黄粉末拌入红薯淀粉中,制成药饵饲喂。每100kg病鱼,第1d用大黄2kg,从第2d起减半,连续饲喂6d。⑶遍撒法:按每立方米池水用大黄2.5~4kg,每克大黄加50g3%的氨水,浸泡24h后,全池泼洒。3鱼鳋。水深1m的池塘每亩水面用山苍子叶50kg,将叶子扎成小捆后浸入水中,过几天…  相似文献   

11.
一.试验目的 危害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主要寄生于鱼类皮肤。鳍、颌须。颏须和鳃。小瓜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分别高达到30%~8%、40%。  相似文献   

12.
3.白头白嘴病 症状:患病的鱼,外部症状表现为:自吻端至眼球一段皮肤失去正常的颜色而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周围的皮肤溃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浮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若将病鱼拿出水面看,则症状不如前者明显。显微镜检查病灶部位的刮下物,除看到大量离散崩溃的细胞、粘液、红细胞等外,还有群集成堆、左右摇摆和个别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澳洲龙纹斑苗种人工感染小瓜虫的情况,本研究以小瓜虫感染3种生长阶段鱼体(平均全长分别为1.2 cm、2.3 cm和10.7 cm),记录其达到全部致死时间(LT_(100)),分别为10 d、13 d和13 d;半数致死时间(LT_(50))分别为6.4 d、8.8 d和6.7 d;最高感染强度分别为168个、150个和1 450个小瓜虫。分析表明其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死亡率与感染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感染天数的澳洲龙纹斑驯食前和驯食期鱼苗小瓜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鱼种阶段的小瓜虫感染强度则显著高于鱼苗阶段(p0.01)。澳洲龙纹斑鱼苗阶段感染小瓜虫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均为聚集分布;鱼种阶段感染小瓜虫均呈聚集分布。Logistic模型可很好拟合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感染强度、感染率和死亡率曲线;感染率拐点出现时间均早于感染强度和死亡率拐点时间。本研究结果为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中防控小瓜虫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瓜虫病流行广,传播快,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鱼病。西药治疗此病,疗效差,污染大,不适宜无公害产地及产品的要求,因此中草药对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中草药综合防治小瓜虫病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鱼类指环虫病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环虫病是鱼类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指环虫为雌雄同体,体扁平,头前端有4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虫体利用体后固着盘中的1对大锚钩和7对小钩,钩在鱼的鳃丝上,不断伸缩和转动,破坏鱼鳃组织,使鱼呼吸困难,并产生贫血现象。病鱼开始的症状为十分不安,不是狂游于水面,就是急速侧游于池底;此后,鱼的体色变深,  相似文献   

16.
1病鱼表现 初发病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一般都较正常。发病后开始2-3d,鱼的腮部往往严重充血,但腮丝完整.体表和内脏器官也无异常症状。3d后,患鱼常在水面跳跃挣扎.病鱼腮部有鲜血流出,并伴有较多淤血。病鱼肛门微红,肠道内壁充血严重。肝脏偏大,呈土黄色。胆囊偏大,颜色偏淡。严重时肝脏上也有充血现象。整个病鱼中,死亡率每天约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1.大黄。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2.5~4g,按每克大黄加50g 3%的氨水计算,将所需大黄浸泡24h,然后取浸泡液全池均匀泼洒,可防治鱼烂鳃病和赤皮病。每100kg鱼取大黄125g,黄柏、黄芩各50g,研碎后加500g食盐,拌入面粉1000g、麦麸5000g,用水和匀,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d,可防治青鱼病毒性出血病。2.苦楝树叶。每100m2鱼池用鲜苦楝树叶5kg,放入大锅中用火熬煮,待汁液冷却后,在1m深的水池中均匀泼洒,可防治鱼鳃鞭虫和车轮虫病。3.樟树叶。每100m2鱼池用鲜樟树叶2.5kg,将其捣烂后连同渣汁,加适量水搅匀,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虱病…  相似文献   

18.
第九讲:长吻(鱼危)主要鱼病的防治 迄今,虽然已发现的长吻(鱼危)鱼病有20多种,但较常见的、危害亦较大的疾病只有下列数种: 1.小瓜虫病 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一般在水质不良、鱼池面积过小、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在25℃以下的连绵阴雨天气多发,严重危害3~5厘米的苗种,二龄鱼种和成鱼也能被感染。病鱼的外观症状为鳃、鳍和体表皮肤上出现众多针尖般大小的“白点”,此小白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40-1944
为防治水产养殖动物常见多发的小瓜虫病,本试验选取小瓜虫抑动蛋白基因,人工合成经物种优化后的抑动蛋白基因序列,以pVAX1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DE3进行克隆表达。大量提取构建的重组质粒,通过肌肉注射免疫鱼体,注射剂量为125μg/尾,同时设立空载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首免后第4周进行二次加强免疫,分别于首免后第2、3、4周,二次加强免疫后第1、2、3、4、8、16周,抽样采集各组血液,分离血清,RT-PCR法检测抑动蛋白转录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抗体产生情况。二次加强免疫后第2周进行同居感染及人工感染试验,检测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质粒注射入鱼体后,所有抽查血液样本均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所有抽查免疫鱼血清样本均可以对小瓜虫幼虫产生制动效果,制动时间长达8周,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制动效果;同居感染及人工感染后,核酸疫苗免疫组存活率达到90%以上,而空载体组存活率为20%40%,空白对照组全部死亡。表明构建的质粒作为核酸疫苗对小瓜虫病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研究结果为小瓜虫核酸疫苗的研发与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是锦鲤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文通过对锦鲤小瓜虫病初步研究,旨在摸清锦鲤的小瓜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情况和危害等。旨为养殖锦鲤小瓜虫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