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蕨类植物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 Féc)的特征是体型小,叶片背面其粉状物,适应旱生环境.银粉背蕨(A.argentea(Gmél)Fée)广布于中国,种的界定一直是蕨类植物中饱受争议的物种之.本文在标小考证、野外考察和孢粉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对该种的分类进行了订正.恢复无银粉背蕨(A.argentea va...  相似文献   

2.
选取了7种鳞毛蕨科的药用蕨类植物来探讨药用蕨类植物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情况.通过采用盐酸一镁粉、氢氧化钠、硼氢化钠和三氯化铝等不同显色方法来对上述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种类鉴定.以芦丁为参比标准物,用AJ(NO3)3显色法于510nm下测定上述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所鉴定的7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中都含有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在革叶耳蕨中发现了在蕨类植物中尚未见报导过的橙酮类化合物.在7种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占0.025 3%-0.809 6%(鲜重),其中含量最多的为对马耳蕨、含量最少的为贯众.  相似文献   

3.
地被蕨类植物在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它可以形成蕨类植物独特的地被景观,观赏效果良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铁角蕨科铁角蕨属4种植物(长叶铁角蕨、石生铁角蕨、岭南铁脚蕨、细裂铁角蕨)与巢蕨属4种植物(细叶鸟巢蕨、圆叶鸟巢蕨、鹿角鸟巢蕨、皱叶鸟巢蕨)的叶表皮结构、叶脉特征、气孔类型、根和叶柄的维管束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探讨两属8种植物的形态和亲缘关系,为区别两属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铁角蕨科两属8种植物的上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器类型、叶柄横切面形态均无属间差异;4种铁角蕨属植物的气孔大小显著大于巢蕨属植物的;4种巢蕨属植物的叶脉序具有属的特征,明显区别于铁角蕨属植物。通过对8种植物形态解剖学的比较,为铁角蕨属和巢蕨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补充了基础数据,并为两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把8种蕨类植物分为不同科属是符合分类学的分类结果。说明以上特征是蕨类植物科属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探讨3种鳞毛蕨属植物的抑菌作用,从中筛选出具抗菌成分的药材新资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供试菌,利用圆纸片法对采自楚雄市的狭鳞鳞毛蕨、黑鳞鳞毛蕨及边果鳞毛蕨植物醇提液的抑菌作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种蕨类植物茎和孢子叶的提取液对供试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其抑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边果鳞毛蕨的茎和孢子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边果鳞毛蕨的茎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海南岛石灰岩地区共有蕨类植物181种,隶属于37科70属.根据这些蕨类植物资源的主要用途和生态习性等特点,归纳为4种类型,即药用蕨类植物、观赏蕨类植物、食用蕨类植物和石灰岩地区指示蕨类植物.介绍了其资源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访谈调查和实地调查等3种调查方法,对重庆市6种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自然繁殖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自然条件下,重庆市的桫椤植株总体数量将会逐渐减少,其余5种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个体总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都十分缓慢.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它们本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严格和自然繁殖能力非常低下外,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对它们的不良影响和破坏.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桫椤科植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有野生桫椤科植物资源2属(2亚属)14种和2变种,其中仅3种分布于台湾,2种分布于海南,4种分布于大陆。生境类型分为热带雨林型、热带雨林季雨林型和季雨林型3类,以热带雨林季雨林的种类最多,观赏类型分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  相似文献   

9.
4种蕨类植物耐热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对东北对开蕨、肾蕨、鸟巢蕨、铁线蕨进行耐热性测定。通过计算其高温半致死温度,比较植物耐热性强弱,为其在南方地区的室外种植及屋顶绿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蕨类植物叶片经高温处理后,其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现"S"型曲线,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根据公式计算得出,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鸟巢蕨54.96℃,东北对开蕨54.33℃,肾蕨65.12℃,铁线蕨57.20℃,4种蕨类植物耐热性的强弱次序:肾蕨铁线蕨鸟巢蕨东北对开蕨。  相似文献   

10.
大石围天坑群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仕林  张婷婷  马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58-18560
[目的]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现状。[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对大石围天坑群区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地理分布及其药用价值进行了介绍。[结果]大石围天坑群区具有药用价值的鳞毛蕨科蕨类植物共有4属,分别为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lume)、贯众属(Cyrtomium Presl)、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on)和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共15种,其中,复叶耳蕨属有1种,为西南复叶耳蕨[Arachiodes assamica(Kuhn)Ohwi];贯众属共有5种,分别为贯众(C.fortunei J.Sm)、尖羽贯众[C.hookerianum(Presl)C.Chr]、尖耳贯众[C.caryotideum(Wall.exHook.et Grev.)Presl]、镰羽贯众[C.balansae(Chrit)C.Chr.]和山地贯众(C.forunei J.Sm);鳞毛蕨属共有5种,分别为黑色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C.Chr)、奇数鳞毛蕨[D.sieboldii(van Houtte)O.Ktze.]、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L.)O.Ktze]、狭鳞鳞毛蕨[D.dickinsii(Baker)C.Chr.]和齿头鳞毛蕨[D.labordei(Christ)Ching];耳蕨属共有4种,分别为黑鳞大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革叶耳蕨(P.neolobatum Nakai)、乌鳞耳蕨(P.piceo-paleaceum Tagawa)和对马耳蕨[P.m tsus-simense(Hook.)J.Sm]。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根据药物功效可以归为清热止痛类、平喘化痰类、解毒利尿类、止血收敛类、驱寄生虫类、治骨伤类、抗病毒和抗肿瘤类及镇惊、平肝、降压、安神类。[结论]大石围天坑群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繁衍,蕨类植物资源分布数量与繁殖程度上较为丰富,是桂西重要的植物资源,且该地蕨类植物中的植物活性成分相对较高,保护这一重要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鳞毛蕨科植物的药用及开发利用价值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
金粉蕨属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对金粉蕨属、珠蕨属、粉背蕨属、薄鳞蕨属、碎米蕨属和黑心蕨属10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进行测定,以鳞始蕨科的2个成员为外类群构建它们的系统关系。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碎米蕨类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并得到bootstrap100%的支持。该类群不仅包括中国蕨科的大部分属,还包括裸子蕨科中的部分成员;②珠蕨属、Llavea和凤丫蕨属形成一个分支,并得到很高的boot strap支持;③金粉蕨属严格位于凤尾蕨群这一分支,该属与凤尾蕨属的关系近缘。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来看,金粉蕨属既不属于中国蕨科,也不属于珠蕨科,而应归入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12.
贯众为较常用中药,其品种来源极其复杂.各地习惯使用者,均为当地及临近地区所生产的多种蕨类植物的根状茎作中药贯众人药,如在浙江、四川等地用分株紫萁、狗脊;广东用乌毛蕨、苏铁蕨;东北用绵马鳞毛蕨;河北用荚果蕨等.而在山东省境内大都以用分株紫其(OsmundajapomcaThunb.)作贯众人药,此外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 Todaro.)、贯众(Cyrtomimum fortuni J.Sm.)、辽东鳞毛蕨(Dryopteris peninsulae Kitag.)等也常作为中药贯众的代用品.本文就以上几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性味功效、采集加工和栽培管理等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安徽蕨类植物新纪录——过山蕨(Asplenium ruprechtii),并对该种的孢子囊形态、鳞片特征等进行了解剖学观察。过山蕨类是铁角蕨属中唯一的东亚和北美东部间断分布的单系类群,对研究物种的起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过山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种在安徽的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安徽蕨类植物区系性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本土资源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植物志》蕨类植物一些学名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正了《河南植物志》中蕨类植物(Pteridophyta)20种和1变种的学名.  相似文献   

15.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特征,为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以及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研究区建立73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计维管植物91科180属251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1属25种,重要值前3位的物种分别为芭蕉、毛竹和桫椤。(2)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为主,包含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生活型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1年生植物最少。(3)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个层次,高层建群种主要为毛竹、杉木、亮叶桦和川钓樟等,中层主要为芭蕉、粗糠柴、罗伞和脚骨脆等,低层主要为柃木、红果黄肉楠和金珠柳等;桫椤平均高度为3.58 m,在灌木层中优势地位明显,年龄结构稳定。(4)乔木层植物胸径以2~8 cm为主,灌木层以<3 cm为主;平均胸径>9 cm的物种主要有芭蕉、杉木、亮叶桦和桫椤等,平均胸径<5 cm的物种有柃木、红果黄肉楠和金珠柳等;桫椤径级结构合理,平均胸径为12.20 cm。(5)73个调查样方被聚为14类,分属于10个群系,分别为毛竹林、芭蕉灌草丛、桫椤-芭蕉-罗伞灌草丛、马尾松林、楠木林、杉木林、亮叶桦林、枫香-四川大头茶混交林、楠木-灯台树-毛脉南酸枣林和灯台树林;各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桫椤-芭蕉-罗伞灌草丛径级分布最不均匀。结论保护区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结构差异明显;海拔是影响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海拔区多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典型阔叶林,群落稳定性较高;沟谷低海拔区域多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灌草丛,以芭蕉和毛竹为代表的优势种突出,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单一,是桫椤种群的主要生长环境,其生境范围相对狭窄。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调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该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包含33科88属178种,优势科内属种分化程度较高,6个大型科内属数、种数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6.59%和53.93%,但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属内分化程度不高。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呈明显热带性质,热带性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00%、88.46%、74.42%,在科、属水平上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在种水平上,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分布型优势性明显。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16种中国特有分布型种,种级水平特有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猛洞河风景区河谷实地调查,研究了河谷内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特点、与其他区系的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地共有蕨类植物21科37属71种,以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为优势科,以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毛蕨属为优势属,各科、属内的种数贫乏,寡种和单种科较多,一般生境下的大科在此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从形态、分布、所含有毒成分的角度概述了井冈山地区6种常见的有毒蕨类植物,并对充分开发利用井冈山地区有毒蕨类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蕨类植物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湖北神农架蕨类植物2新种-神农岩蕨和新正宇耳蕨。神逐岩蕨仅见于神农架海拔2860m的巴东垭,与蜘蛛岩蕨相近,区别在于前者植物体较小,叶柄和叶轴黑色,下部羽片几不变小。新正宇耳蕨见于神农架海拔1600m的千家坪,少见分布,接近正宇耳蕨但新正宇耳蕨叶片线形,薄革质,小羽片多达26对,密接,下部的几不反折,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莲座蕨是一类公认的古老原始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关系至今存在争议。对近年来有关莲座蕨科的研究做一概述,以期为莲座蕨的后续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