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和劳力转移,必须大力推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在条播麦高产实践和免(少)耕麦示范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秋播我县开始三麦免(少)耕机条播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1986年秋播全县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4万亩,1987年秋播又扩大到7.2万亩。 生产实践表明,把免(少)耕技术与机械条播组装配套,能集三大技术优势于一体,有利于大面积增产。如宗村乡1986年秋播500亩免(少)耕机条播示范方,属中产水平,其中400亩小麦平均单产260公斤,比大面积耕翻撒播麦增产8.3%;1987年秋播扩大到2914亩,占三麦总面积的31.8%,小麦平均亩产315.3公斤,比耕翻机条播增产8.8%。与耕翻撒播麦相比,免(少)耕机条播省去耕耙、人工挖沟和整地等作业,每亩可少用2~3个人工,节省种子1.5~2公斤,节约柴油1~1.5公斤,机耕费减少2~3元,具有增产、省工、节本、增收的效益。现将免(少)耕机条播麦的生育特点及其配套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免耕机条播种麦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免耕麦和条播麦是我省两个重点推广项目,也是实现三麦由中产水平(亩产250公斤)向高产水平(亩产300公斤以上)发展和省工节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途径。近几年有不少地方已经把这两个推广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免耕、条播两种优势同时发挥,达到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目的。根据各地实践的结果:免耕种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保证大面积三麦适时播种,变晚茬晚播为晚茬早播;肥力集中在土壤表层,有利于壮苗早发和苗足穗多,同时省工节本,经济效益较高;条播麦则可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之间的矛盾,麦苗中后期通风透光好,有利于秆壮穗大和防止倒伏,因此免耕机条播麦增产增收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3.
我们大队地处长江之滨,是晚稻晚麦地区。过去三麦产量很低,1963年单产只有242斤。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以大寨为榜样,坚持科学种田,不断改进栽培技术,摸索晚茬麦高产规律,三麦连连获得高产。1973年在连续阴雨的不利情况下,三麦单产仍然达到764.5斤。 今年麦子丰产的特点是:穗大籽粒饱,穗多倒伏少,早麦、晚麦较平衡,赤霉病的为害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在夺取三麦高产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新的,省工省力的耕作方法,我们自1976年开始对稻板田三麦机直播免耕法进行试验研究,1980年冬通过技术鉴定,1983年无锡市郊区机直播免耕麦面积已达2000多亩,占全区三麦面积的10%.其中出现了亩产600~700斤的生产队,800~900斤的田块,1982年2.15亩扬麦4号免耕机条播麦亩产高达912斤.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广大职工昂首阔步登上了科学实验的舞台.育良种,创高产,积极开展小麦移栽试验.今年夏收,场部560亩三麦(全部稻茬),平均单产886斤,比去年猛增两成以上.其中移栽的“泗阳117”小麦单作12亩,平均单产1048斤,最高的一块(2.2亩)达1112斤;棉麦套作22亩,按虚面积算亩产634斤,折实1268斤.  相似文献   

6.
稻茬麦低产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春,陶老乡进行耕作制度和种撞业内部结构调整,实行科学种田,旱田改水田,低产变高产,一熟改多熟,将陶老乡自流灌区改种水稻达1.06万亩,单产450~500kg.可是,几年来稻茬麦单产严重下降,正常年景小麦单产只有160~260kg.作者长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从中找出稻茬麦低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稻茬麦低产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春,陶老乡进行耕作制度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实行科学种田,旱田改水田,低产变高产,一熟改多熟,将陶老乡自流灌区改种水稻达1.06万亩,单产450~500kg.可是,几年来稻茬麦单产严重下降,正常年景小麦单产只有160~260 kg.作者长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从中找出稻茬麦低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县夏芝麻麦垄套种始于1984年。1987年,全县麦垄套种芝麻面积达44765亩(占总播的8.9%),单产55.2公斤较麦茬抢种芝麻增产27.2%;平均亩收入增加17.79元,总增值79.66万元。并涌现出一批亩产超百公斤的高产典型,为全县夺取芝麻高产、稳产、低成本创出了经验。麦垄套种的具体作法是:1.适期早套我县常年5月中下旬的降  相似文献   

9.
旋耕条播小麦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旋耕条播是沿黄稻茬麦区实现高产的最佳播种方式之一 ,与免耕撒播相比 ,植株根系发达 (为撒播小麦的 1 2 4 .49% ) ,平均旗叶面积增大 4.0 9cm2 ,叶片功能期延长 5d ,叶绿素含量高 0 .64mg/g(鲜重 ) ,光合强度提高 5 .0 6mg/(h .dm2 )。通过大量田间调查分析 ,旋耕条播小麦产量与成穗数呈二次回归关系 ,当成穗数为 60 0 .1万 /hm2 时 ,单产可达 7497.3kg/hm2 。  相似文献   

10.
我县小麦播种面积70万亩,其中稻茬麦面积约占1/2,近几年来小麦亩产一直在300 kg左右徘徊.据此情况,我们开展小麦高产技术攻关.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完善总结,成功地研究出适合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使小麦亩产增加100 kg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豫南稻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及其适宜播种方式。[方法]以信麦9号为材料,研究信麦9号在条播和撒播2种播种方式下,不同氮肥(0、150和225 kg/hm~2)施用量对信麦9号植株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主要是通过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来实现的,而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信麦9号的株高、穗长及其每穗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数;其中不孕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增施氮肥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叶龄,增加了单株次生根条数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善了信麦9号的茎蘖动态变化。撒播与条播相比,撒播在适氮环境下产量较高,条播在高氮环境下产量较高。[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对豫南稻茬麦区信麦9号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稻茬免(少)耕麦自1982年在我省推广以来,发展很快。1983年秋播,全省稻茬免(少)耕麦由上年的75万亩增加到,324万亩,1984年又扩大到951万亩,1985年秋播免(少)耕麦种植面积达到1618万亩,占全省三麦面积38%,占稻茬面积65%。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1986年自天津市作物所引进津稻1187,1989年以后连续四年成为我县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1992年津稻1187栽插面积达18.7万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73.3%,占春插稻田面积的90.8%。为更好地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探索宁河地区津稻1187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1989年以来,我们开始了津稻1187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津稻1187超高产示范区和试验点,面积60多亩,平均单产670公斤,最高达700公斤以上。1992年俵口乡兴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安徽省宣城市秸秆还田下稻茬麦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4~2015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秸秆还田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割前撒播(1)、小旋条播(2)、先撒后旋(3)、撸草撒播(CK),不设重复。分别考察茎蘖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实产,计算收益。[结果]秸秆还田后割前撒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476.50 kg/hm2,净收益为5 667元/hm2;小旋条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253.00 kg/hm2,净收益为4 593元/hm2;先撒后旋处理的实收产量为4 858.50 kg/hm2,净收益为3 757元/hm2,均少于对照的实收产量和净收益。[结论]可根据前茬作物选择播种方式为割前撒播或机条播。一般迟熟粳稻茬选择割前撒播,增产措施是适宜播量;籼稻茬选择小旋条播,增产措施是选择适宜机具、控制播种深度、适量施肥。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方式对旱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旱直播稻高产栽培的适宜播种方式,以越光为材料,设CK(窄幅条播)、T1(宽幅条播)、T2(撒播浅旋)3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宽幅条播能稳定出苗率,使群体整齐、个体健壮,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单产达6 593.1 kg/hm~2,比窄幅条播增产16.1%,差异极显著;撒播浅旋出苗率低,难以保证苗全、苗匀,群体不整齐、个体差异大,但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单产为6 281.8 kg/hm~2,比窄幅条播增产10.6%,差异极显著;窄幅条播由于种子分布拥挤一条线,虽然能稳定出苗率、群体较整齐,但个体弱,导致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而减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南方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我们采取试验场和农村试验基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稻茬小麦撒播改条播的应用技术研究,培植了稻茬机条播小麦丰产田,对条、撒播小麦各生育期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同时在农村基点进行中间试验,扩大示范推广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春季是三麦各种器官建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穗数多少和穗形大小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个时期的麦田管理,对于促进一、二类苗稳步发展,三类苗迅速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去年秋播的基础是比较好的。主要表现为:播种较适时,晚茬晚播面积比往年小;稻茬免耕麦、条播麦和间套种的面积比往年大;播种量适当降低,群体趋向合理;在品种布局上,优质良种徐州2962、2111正在重点繁殖,淮南地区的宁丰小麦、扬麦3号和鉴二均较上一年有了发展。  相似文献   

19.
1 生产情况 我县紧靠淮河、洪河、低洼地在43330 hm2左右,每年种植水稻13330 hm2.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建成,旱改水,低改高的水稻生产在我县得到快速发展,占粮食比重越来越大,面积上升到20000 hm2.产量由秋种粮食总产的22.5%上升到30%.发展水稻生产已成为我县增加粮食总产的重要途径.但在麦稻轮作,实现双高生产,协调麦稻关系上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麦稻生产发生了尖锐矛盾,稻田麦常年产量低,制约了午季粮食总产的提高,椐不同类型小麦的调查统计2003~2005年,稻茬与旱茬麦3年平均值相比,穗数少61.5万/hm2,穗粒数少2.7粒,千粒重低2~3 g,产量少1500 kg/hm2左右.较全部种植旱茬小麦每年少收3500万kg左右.迅速改变稻茬麦的低产面貌,是我县小麦实现单产突破,总产提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小麦撒播栽培技术是为解决水地回茬麦产量低及播种时劳畜力紧张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简化栽培技术。对此项技术的增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明确了撒播栽培与常规条播比较 ,具有省工省力和光能利用率高的优势 ,能形成大群体、壮个体 ,增加穗数 ,提高粒重 ,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