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前言郏县红牛是我国良种黄牛之一。它具有体型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肌肉发达,遗传稳定,役用力强等特点。分布于郏县、宝丰、鲁山等4区,19个县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郏县红牛正在向役肉或役乳兼用型方向发展,为进一步选育和改良郏县红牛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郏县红牛的五项生化常值(血清总脂、血糖、血液非蛋白氮,血清总蛋白和血浆二氮化碳结合力)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旨在探究复合酵母培养物对郏县红牛犊牛生长性能、氮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并确定适宜添加比例,以期为郏县红牛发展提供动物营养参数。试验选取20头郏县红牛犊牛,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饲喂添加0.10%、 0.20%、 0.30%复合酵母培养物。结果表明,郏县红牛犊牛在0~10d,试验Ⅰ、Ⅱ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12.86%、 7.05%。累积生长指标在20d时,试验Ⅰ、Ⅱ组郏县红牛犊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3.91%、 1.71%。日粮添加0.1%和0.2%复合酵母培养物均显著促进了犊牛的胸围生长(P<0.05);但不同比例复合酵母培养物对郏县红牛犊牛的氮和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见,添加复合酵母培养物促进郏县红牛生长,但对氮磷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其中添加0.1%的复合酵母培养物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郏县红牛是我省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我们曾在一九八○年全省畜禽地方品种资源调查中,对该品种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并于次年作了屠宰试验。调查研究资料表明,郏县红牛在外貌形态、体型结构、役用性能和屠宰率、肉的品质等方面均较为良好,尤其后躯的发育更为可佳,颇具有肉役兼用牛的性状特点。为了发挥郏县红牛的优良特点,保持其地方良种的种性,并进而培育成为肉役兼用牛种,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河南郏县红牛十三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中血清电解质测定结果表明,血清钾、钠、钙、无机磷等,与国内徐州黄牛、冀南黄牛、南阳黄牛所测定的数值比较接近。本文所测郏县红牛血清氯离子数值(371.78±34.97毫克%)与Meier氏测定黄牛血清氯离子的结果(368.794毫克%)很接近。郏县红牛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与冀南黄牛比较接近。郏县红牛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测定结果,成年牛为108.05±23.49金氏单位。郏县红牛血清胆红素定量与徐州黄牛及J.obara(1967)所测黄牛的数值比较一致。郏县红牛血清硫酸锌浊度测定结果表明成年牛比幼牛较高,均值达12.25±2.89孔氏单位。郏县红牛血清麝香草酚浊度测定结果,成年牛为4.102±1.738麦氏单位。郏县红牛血清蛋白质的测定结果与有关资料相比,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正> 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属于华北牛类型,是省内优良地方牛种之一.作者根据近期调查报告如下:一、分布及形成因素(一)分布:郏县红牛分布于省内4个地区,19个县、市,主要在郏县、宝丰、鲁山三个县,其中以郏县较多,质量较好,尤以该县汝河附近的王集、渣园、广天、长桥、堂街等公社分布最为集中,质量最好,牛只分布数量合计约2万余头.  相似文献   

6.
为了顺利开展郏县红牛选育工作,1982年8月和1983年7月先后以郏县的白庙、大李庄、王集三个公社为选育区,分别对区内各公社牛只随机进行了体尺测量、活重估计和体尺、外形、体重等方面的评定。现根据两年来所获得的资材,对郏县红牛生长发育及选育方向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故名“郏县红牛”。它属于华北牛类型,是河南省的优良地方牛种,具有体格大、体躯长、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肌肉发达、耐粗饲、遗传性强等特点,但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了掌握地方牛种资源情况,研究其特性和特征,为制订畜牧区划和进行牛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一九八○年八月在郏县、宝丰和鲁山等县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郏县红牛成年母牛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运用SPSS 26.0软件对47头郏县红牛成年母牛体尺指标、体重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郏县红牛的体重(ˉY)与体高(X1)、体长(X2)、胸围(X3)、坐骨端宽(X4)、管围(X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胸围、体长、坐骨端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大,而管围、体长、坐骨端宽对体重的间接影响较大.构建的最优回归方程为ˉY=-739.750+1.859X2+4.158X3+5.559X4.  相似文献   

9.
用郏县红牛成年母牛和青年母牛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牛对尿素均无不良反应,而且可提高增重和饲料报酬。试验组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消耗量较对照组的要少;无论青年母牛或成年母牛,其每公斤增重的饲料费用试验组较对照组低;增重产值、每头日增产及节约总值仍以试验组为高。上述这些方面,尤以成年母牛更为显见。因此,今后在郏县红牛选育区对尿素应进行推广应用,以满足牛对营养的需要,加快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应用促卵泡素(FSH)连续4 d递减法肌肉注射郏县红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重点探讨药物剂量、药物产地、季节以及重复超排等因素对郏县红牛超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加拿大FSH在300 mg剂量时的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8.86和5.98枚)显著高于280 mg剂量组(6.32和3.05枚)和320 mg剂量组(6.56和4.12枚)(P0.05);用宁波产FSH在320 I U剂量条件下的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8.12和5.46枚)显著高于280 I U组(5.55和2.76枚)和300 I U剂量组(6.32和3.77枚)(P0.05)。综合3个剂量的处理结果,进口FSH和国产FSH对郏县红牛的超排处理效果无显著差异,头均黄体数分别为13.89个和13.41个,头均获胚总数分别为6.94和6.74枚,头均可用胚数为4.42和3.95枚;在夏秋季(5-10月)超数排卵郏县红牛23头次,冬春季(11-次年4月)超数排卵郏县红牛21头次,发现超排季节对头均黄体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冬春季头均获胚总数(7.23枚)和头均可用胚数(6.51枚)显著高于夏秋季(4.57和2.90枚)(P0.05);对郏县红牛供体牛间隔70 d重复超排处理后发现,1次、2次和3次重复超排头均黄体数分别为14.30、13.12和12.23个,头均获胚总数分别为7.31、6.52和6.45枚,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4.56、4.15和3.96枚,重复超排对上述3个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HinfⅠ、AluⅠ和Pst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对郏县红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以144头郏县红牛为研究材料,用PCR-RFLP方法检测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HinfⅠ、AluⅠ和PstⅠ基因座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间遗传变异与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451bp的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片段被HinfⅠ酶切后表现多态;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875,0.3056和0.5069,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403和0.6597,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该位点纯合度为0.5510,杂合度为0.449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148,多态信息含量为0.3482,属中度多态,可作为该群体遗传资源评价的建议性指标。而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AluⅠ和PstⅠ基因座均未检测到多态性,仅发现AA基因型,表明这些基因座比较保守。HinfⅠ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与郏县红牛体高、腰角宽、胸围、尻长、十字部高、管围、体质量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BB基因型个体体长显著高于AB和AA基因型个体(P<0.05),提示B等位基因可能对体长有显著影响。【结论】BB基因型可作为郏县红牛体长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农业部2006年第662号公告,确定了21个牛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具体包括: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独龙牛(大额牛)、海子水牛、富钟水牛、德宏水牛、温州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郏县红牛、巫陵牛(湘西牛)、帕里牦牛。  相似文献   

13.
正大理石花纹牛肉是指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之间,形成明显的红白相间、状似大理石花纹的牛肉。这种牛肉香、鲜、嫩,是中西餐均宜的高档牛肉。1育肥牛的选择1.1品种瘦肉型品种难以生产大理石状牛肉,我国良种黄牛却易于达到,如晋南牛、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和延边牛等。欧洲品种中以安格斯和海福特等品种较佳。我国纯外来品种架子牛尚欠缺,改良牛具备外来品种与我国本地黄牛的共同特点。所以可选用改良牛。容易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其遗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我国七个黄牛品种的四个多态蛋白位点进行了检测,得出了 Hb,Pa,T_r 和 Alp 在各品种中的表现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通过标准遗传距离,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本文选取λ=0.98为界,将七个黄牛品种按血液蛋白基因位点关系的远近分成四类:秦川牛、晋南牛和南阳牛为一类,郏县红牛和鲁西牛为一类,复州牛和延边牛各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15.
以郏县红牛基因组DNA为模板,对mtDNA Cytb全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序列核苷酸组成分析、序列的变异和多态性分析,得出2点结论:①mtDNA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1 140 bp,不存在序列长度差异,富含A和T。②全序列比对与普通牛仅有1个突变位点,与瘤牛有8个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本地牛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基因第1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南阳牛生产性状的关系,为中国地方牛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6个中国本地牛品种(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鲁西牛、草原红牛和荷斯坦奶牛)1390头个体CCK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南阳牛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DNA池测序结果发现,CCK基因第1外显子有2个新的SNP多态位点(1 224 T→C,1 275 G→C),其中1 275 G→C是一个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1个内切酶PVUⅡ切割位点的消失,表现为GG、GC、CC 3种基因型。3种基因型在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鲁西牛、草原红牛和荷斯坦奶牛CCK基因第1外显子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744 0,0.947 0,0.888 5,0.956 3,0.756 3,0.957 0;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56 0,0.053 0,0.111 5,0.043 7,0.243 7,0.043 0。不同基因型与南阳牛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GC和CC基因型个体除了与初生质量和6月龄性状指标不相关外,与12,18,24月龄体质量、体长、平均日增质量和胸围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CCK基因可能是影响牛生产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之紧密连锁,可能是牛分子育种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牛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第2、3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NPs),分析其与牛部分体尺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6个牛群体(鲁西牛、鲁杂牛(鲁西牛×西门塔尔牛)、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秦川牛)共779头3~4岁左右母牛为研究材料,通过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牛MyoG基因上存在的SNPs,并分析其与牛部分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MyoG基因第2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扩增片段中不存在多态性,第3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扩增片段中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位于3-′UTR 2 109位点处。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各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鲁西牛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郏县红牛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3种基因型对其他体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MyoG基因对黄牛体尺性状有一定影响,可作为黄牛体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牛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第2、3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NPs),分析其与牛部分体尺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6个牛群体(鲁西牛、鲁杂牛(鲁西牛×西门塔尔牛)、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秦川牛)共779头3~4岁左右母牛为研究材料,通过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牛MyoG基因上存在的SNPs,并分析其与牛部分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MyoG基因第2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扩增片段中不存在多态性,第3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扩增片段中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位于3′-UTR 2 109位点处。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各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鲁西牛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郏县红牛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3种基因型对其他体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MyoG基因对黄牛体尺性状有一定影响,可作为黄牛体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SSCP技术及测序技术,研究了秦川牛、夏南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和鲁西牛五个牛品种THRSP基因第一外显子257 bp处C/G突变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该位点引发THRSP基因第75位氨基酸发生同义突变,五个牛品种基因频率一致,多态信息含量以南阳牛最高,属于中度多态,其他牛品种属于低度多态。经χ2适合性检验,五个牛品种群体257C/G位点的突变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AA,AB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差异显著。该位点可能是影响胴体长和眼肌面积的突变位点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肉质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14个中外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2对微卫星DNA标记对14个中外牛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杂合度(H)、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聚类分析,评估各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各品种间遗传相关。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基因,Ne为1.194 7-11.175 2,H为0.618 9-0.782 9;12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PIC为0.528 1-0.810 5。恩施黄牛与郧巴牛相聚,枣北牛与南阳牛相聚,然后二者聚为一类;湘西牛自成一类;郏县红牛与秦巴牛相聚,再与黄陂黄牛聚为一类;早胜牛与平陆山地牛聚为一类;安西牛自成一类;德国黄牛与西门塔尔牛相聚后,再与夏洛来牛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