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7,(2):38-39
本文鱼腥草的适宜气候、土壤、良种繁育、种植技术、土壤管理、肥水管理、主要病害的防治这七个方面阐述鱼腥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鱼腥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汤洪卫 《农技服务》2009,26(9):105-105
介绍了鱼腥草的特征特性,并从选地作畦、栽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其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鱼腥草,俗称侧耳根,为药菜两用植物,云南省栽培较为普遍,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鲜食药用蔬菜。随着市场的需求,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根据云南的气候及栽培特点,集众家之长,把云南鱼腥草的露地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1、选地整地选择土质疏松的沙壤土,阴地较为适宜。鱼腥草具有喜阴湿,根茎生长较快,节间较长,产量高,适口性好的特性。土壤pH值5~7为宜。精细整地,起垄栽培,垄宽1~1.2米为宜,便于中耕除草等操作;垄高15~20厘米;垄间沟宽20~30厘米。一般要求整地时,条形施入腐熟农家肥3~5吨作底肥,然后包肥起垄。2、采种鱼腥草以根茎节作种栽培,根茎…  相似文献   

4.
黄宇 《福建农业》2005,(5):13-13
鱼腥草别名蕺草,俗称野花麦、侧耳根,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味,常呈紫红色。腥草较容易栽培,它喜温暖阴湿,怕干旱、能耐寒,在-15℃下仍可安全越冬。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一般地下食用茎亩产可达2000-2500公斤,地上部茎叶可达1500-2000公斤,只要栽培得当,它所含的成分和风味,同野生没什么区别,主要高产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保健植物鱼腥草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选地、繁殖、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微辛,性凉,入肺经,对流感病毒、肺炎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消热、解毒、利尿、镇痛、止咳、驱风、顺气、健胃等功效。鱼腥草嫩茎、嫩叶凉拌和煮汤后味道鲜美,常食鱼腥草可预防流感、肺炎、湿疹等多种疾病,是一种药食兼用的保健蔬菜。会泽县栽培和食用鱼腥草具有悠久的历史,常年栽培面积200hm^2左右,总产值750万元,产品经昆明、昭通、曲靖等地的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将会泽大面积栽培鱼腥草每公顷产量52.5t,产值3.75万元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菜农和蔬菜科技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鱼腥草可作蔬菜,也可全株入药,价值较高。本文介绍了鱼腥草的特征特性,并从整地定植、日常管理、采收和销售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鱼腥草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草学名蕺菜,俗称猪鼻孔、臭草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是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鱼腥草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路沟旁.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草是蕺菜的中药俗称,别名叫侧耳根,为三白草科草本植物,叶酸辛、气腥、性凉、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利冢通淋、化痰止咳等功效。其嫩叶及根茎可食用,为长江以南各省区大众喜爱的食物。目前,鱼腥草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粒粒晶米业优势稻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介绍了绿色稻米的主要生产技术,并对粒粒晶系列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粒粒晶系列优质米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以鱼腥草单作、玉米单作为对照,研究了鱼腥草与玉米间作对鱼腥草根茎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单作根茎叶产量比间作的高147.06%,产值比间作的高154.99%;鱼腥草单作的植株生长状况、根茎叶产量和营养成分都比间作的高;总产值鱼腥草单作〉鱼腥草+玉米〉玉米单作;投入产出比鱼腥草单作(5.67)〉玉米单作(3.39)〉鱼腥草+玉米(2.48)。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学名为假泽兰Mikaniacordata(Burm.f)B.L.Robinson;EupatoriumcordatumBurm.f;俗称粪箕藤,属菊科假泽兰属(Mikania.Willd),该属共有60余个种,目前我国仅发现假泽兰一种。一、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薇甘菊是一种攀爬型藤本多年生菊科恶性杂草,繁殖力极强,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既能产生大量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细小的种子上附有絮毛,可通过气流和风向远距离扩散传播;薇甘菊的生命力极强,根茎即使被切断仅保留1~2个…  相似文献   

14.
采用Dikma DiamonsilTM C18柱(250 mm×4.60mm),流动相为乙腈-0.05mol磷酸(25∶75),柱温为3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45nm,进样量为20μL,对博落回乙醇提取液中小檗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檗碱和其他成分能获得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  相似文献   

15.
为缩短滴水珠(Pinellia cordata)的繁殖周期,促进其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产业化利用,以滴水珠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配比对滴水珠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柄作为外植体较优;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最优条件为MS+6-BA 2.0 mg/L+NAA 1.0 mg/L,只需7~15d即可转接;分化及增殖最优条件为MS+6-BA 2.0mg/L+IBA 0.2mg/L,增殖倍数达9.2倍,时间仅需14d;生根培养最优条件为MS+6-BA 0.1mg/L+IBA 0.5mg/L+活性炭0.5g/L,7d即可炼苗移栽。通过对各阶段进行分步优化,繁殖周期缩短为44d,有利于滴水珠的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介绍蕺菜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从繁殖育苗、大田移栽、施肥、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全国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主产区23个种源24个样本进行研究,旨在阐明鱼腥草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鱼腥草新品种选育、品系鉴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6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23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到16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28条,占总条带的77.58%,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到7.1条带,多态性条带5.5条,说明鱼腥草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鱼腥草样本分为3个类型,其分类和鱼腥草的形态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一类型中遗传多样性与种源的地理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鱼腥草超微粉的显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经60目粉碎和300目超微粉碎后,用激光粒度仪测量粒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比较鱼腥草细粉和超微粉的显微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鱼腥草超微粉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松密度增加,电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可见,鱼腥草经超微粉碎后,粉末颗粒细微均匀,绝大多数细胞破壁,达到了超微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液培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5、10、20 mg·L-1)铜离子(Cu 2+)对梭鱼草叶片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探究梭鱼草对Cu 2+的光合适应能力。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Cu 2+对梭鱼草叶片光合色素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而较高质量浓度Cu 2+(≥10 mg·L-1)导致光合色素质量分数显著下降;随着溶液中Cu 2+质量浓度的升高,梭鱼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 s)和水分利用率(W U,E)显著下降,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V P,D)增加,而饱间CO 2摩尔分数(C i)和气孔限制值(L s)无明显变化;在最高质量浓度Cu 2+处理条件下,梭鱼草叶片叶绿素最大荧光(F m)、可变荧光产量(F v)、PSⅡ潜在光合活性(F v/F 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 T,o/C S,o)及光合性能指数(P I,a,b,s)显著下降,反应中心净关闭速率(d V,G/d t,o和d V/d t,o)、比活性参数A B,S/R C、T R,o/R C、D I,o/R C及单位面积耗散掉的能量(D I,o/C S,o)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梭鱼草叶片对5 mg·L-1 Cu 2+表现出较好的光合适应能力。随Cu 2+质量浓度升高,非气孔因素是梭鱼草叶片P n下降的主要原因。较高质量浓度Cu 2+处理下,梭鱼草叶片光合机构可以通过关闭部分反应中心、增加热耗散等途径缓解过量Cu 2+对光合机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鱼腥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腥草茎秆和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外植体消毒和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在0.1%升汞中浸泡10 min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污染率低于2%;愈伤诱导所用的茎秆和叶片两种器官中,适宜的外植体是茎秆,其诱导率可达31.25%;愈伤诱导时,24 h暗培养比12 h黑暗与12 h光照交替培养诱导率高;在含2,4-D或6-BA的3种培养基中,仅在MS+2.0 mg.L-16-BA+6.0 g.L-1琼脂+30 g.L-1蔗糖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出了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28.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