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玉米品种的生长性状和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先玉335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抽丝期)最大可达6.67,玉米株高最高达到371cm;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群体干重最大,完熟期时达1 853.4kg/hm2;先玉335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4 945kg/hm2,综合分析,先玉335玉米品种在东部桦甸地区,最适种植密度为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3.
4.
以玉米新品种创玉198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共设置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万株/hm26个处理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创玉19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伏、倒折、空秆及主要病虫害发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渐趋严重,穗部主要农艺性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愈趋降低;其最佳播种密度为6.75万株/hm2,超过7.5万株/hm2要获得高产将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新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玉米的株高、稳住高、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夹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粗、穗长、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虚尖长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千粒重和穗行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性状的影响下手,对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广泛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玉米种植育种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冀东地区3个夏谷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以冀谷38、冀谷39和冀杂金苗一号为试材,设置45.0万(M1)、52.5万(M2)、60.0万(M3)和67.5万株/hm2(M4)4个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的株高和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茎粗、顶3叶面积、穗长、穗粗、码数、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个品种的穗数均在M4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个品种的穗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19.13、18.17和16.38g。3个品种的千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3.01、2.72和2.58g。冀谷38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6339.6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3.04%和10.86%。冀杂金苗一号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5410.0kg/hm2,显著高于M1和M4处理,分别增产23.73%和7.17%。冀谷39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在M4处理下最高,为6189.0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9.59%和11.19%。 相似文献
8.
以具有相同特性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的任务在于查看玉米的空秆率、穗夹角、株高与稳位高等.对影响玉米产量的相关种植密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证实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推广水稻“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技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增加基肥、穗肥、氮肥、钾肥的施用量,调整肥料施用时间等提高水稻产量,对杂交水稻野香优莉丝开展不同密度种植试验,以掌握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获得科学依据。通过试验得出,野香优莉丝种植密度在240 000穴/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低于或者大于240 000穴/hm2时,产量都逐渐下降;黔西市海拔在1 250 m左右的区域应合理密植,建议在生产中推广种植密度210 000~240 000穴/hm2,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西北春谷区3个谷子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延谷14号、长生07和晋汾107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分别为39万(D1)、51万(D2)、63万(D3)和75万株/hm2(D4),研究种植密度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增加,谷子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逐渐降低。谷子产量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延谷14号在D3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5969.65 kg/hm2,长生07和晋汾107在D2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4606.47和4710.69 kg/hm2。春谷中晚熟区谷子适宜种植密度为51万~6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苦荞品种在云南昆明周围夏播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以3个品种(‘云荞1号’、‘迪苦一号’、‘晋苦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播期(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迟延,3个苦荞品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缩短,而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随着播期的迟延,没有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而株粒数、千粒重、株粒重及产量都随着播期的推后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3个品种在产量上分别与早播(6月25日)比,7月5日减产69.4%~74.8%,7月15日减产61.4%~93.3%,7月25日减产88.3%~94.7%。在本试验条件下,云南夏播苦荞的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最佳播期是6月25日,使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不同产地的30份苦荞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籽粒中的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30份苦荞资源的总膳食纤维含量变化的幅度为4.61%~40.95%,平均值为17.18%;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3.36%~31.08%,平均值为9.6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92%~17.51%,平均值为7.53%。苦荞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以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为主。不同产地的苦荞种子中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存在差异。此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膳食纤维含量在不同苦荞资源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以黑苦荞“黑丰1号”浓缩醋为主料,配以燕麦油、卵磷脂等辅料,采用乳化、定量压注和包封等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醋软胶囊产品。该产品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属于完全无污染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除草剂对云南秋播苦荞田的防除效果、苦荞的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云荞1号’为材料,对云南秋播苦荞田进行不除草、人工除草、化学除草(金都尔、乙草胺)苗前土壤喷雾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金都尔和乙草胺除草剂对秋播荞麦田的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且金都尔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而乙草胺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但两种除草剂对苦荞的出苗和幼苗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严重影响苦荞产量。因此在生产中,以阔叶杂草为主的苦荞田建议使用金都尔除草剂、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苦荞田建议使用乙草胺除草剂,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防除效果好又不影响产量的适合苦荞田除草剂浓度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基因TBa和TBb分别编码苦荞过敏蛋白的两个亚基,构建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质粒pET-28a-TBa和pET-32m-TBb,利用双抗生素筛选法,获得稳定遗传的双质粒转化子,经IPTG诱导,两个基因在同一宿主菌中共表达,表达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在共表达产物复性过程中,两个亚基互为分子伴侣,相互促进了蛋白质的重新正确折叠,ELISA检测表明:复性后的蛋白免疫学活性得到了提高。由此获得了有活性的蛋白质,并且建立了不相容双质粒共表达外源基因和包涵体复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获得完整的苦荞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信息并评价其进化地位,对分子辅助选育高黄酮含量的苦荞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用RACE法克隆苦荞CHS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预测苦荞CHS基本理化性质和同源性,用临接法构建了该酶的系统发生树。获得1250 bp的CHS cDNA全长,含241 bp的3’UTR和185 bp的5’UTR;等电点(pI)和分子量(Mr)分别为5.33和35340.75 Da;克隆获得975 bp的开放性阅读框(ORF)。预测该基因编码含32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结果表明,苦荞CHS与蓼科的虎杖相似性很高;临接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苦荞CHS与其他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与蓼科的金荞麦、甜荞、虎杖及石竹科的满天星亲缘关系较近。成功获得苦荞CHS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出完整的ORF,并确定了苦荞中该酶的进化地位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大米、苦荞、黑豆粉、黑芝麻粉和黑米粉为主要原料,麦芽糊精、植脂末和糖粉为辅料,加工制作一种富含芦丁的苦荞复合代餐粉.以感官评分和溶解度指数(Determination solubility index,DSI)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苦荞复合代餐粉最佳配方.最终配方为:原料目数为80目,大米粉23.4%,黑苦荞粉25%,黑豆粉5%,黑芝麻粉5%,黑米粉13.3%,植脂末8.3%,麦芽糊精8.3%,糖粉11.7%.所得产品气味香甜,有浓郁的杂粮香味,颜色均匀,口感细腻,溶解度较高.通过对纯苦荞粉与苦荞复合代餐粉营养成分对比发现,苦荞复合代餐粉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87%和11.34%,均比纯苦荞粉含量高;且总氨基酸含量比纯苦荞粉高4.6%,营养成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声波法从苦荞籽中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提取温度、时间、液料比、超声功率对苦荞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含量在0.010 0~0.060 0 mg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影响苦荞多糖得率因素的顺序为:液料比>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方差分析表明,液料比对多糖提取影响显著,时间影响较显著。最终确定超声波法提取苦荞籽中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提取时间30 min,超声功率400 W,提取温度50℃,苦荞多糖得率为7.23%。 相似文献
20.
晋北地区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晋北地区14份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比较了各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生物学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一级分枝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重间相关性显著(P0.05);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3.216%,对苦荞产量贡献的主成分顺序是籽粒数量构成因子籽粒质量构成因子植株高度构成因子主茎构成因子;在选择苦荞麦品种时应着重第一、二、三主成分的综合选择。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筛选出‘云荞1号’和‘黔苦6号’,在晋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