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人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  相似文献   

2.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产茶兴盛的时期,自开元年间(8世纪上叶)起,特别是765年陆羽《茶经》问世后,“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茶叶生产逐渐蓬勃发展,产茶州郡达80多处,茶叶品质不断提高,花色品目繁多。《茶经·六之饮》将唐代茶叶分为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四类,基本上都是蒸青绿茶,每类有多种多样的花色,茶的风味各自不同,体现了茶区人民无穷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永球 《广东茶业》2001,(4):39-41,42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入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开创了明清茶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这里,笔者以多元化发展概括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特征.所谓"多元化",是指饮茶的物质条件多样,饮茶的形式多样,追寻的饮茶意境多层次.这种多元化发展特征表现在哪里?可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产茶府、州达110多处,产量增加,品质不断提高,许多茶区创制了不少珍贵名茶。两宋茶类与唐代基本相同,仍以蒸青绿茶为主,其中也以饼茶(又称片茶)饮用最多;散茶增加了许多花色,迎合消费者喜爱;末茶有两种:一是在初制时制成,一是将成品饼茶、散茶磨碎筛分的加工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由官营专卖机构在河南、山东利用水力磨茶机研制,磨茶坊达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叶的加工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历史上“贡茶”的兴起,以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的盛行,大大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至唐代有史料记载的贡品茶就有14目,宋代增至41目,元、明、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造型由原来的饼茶、龙凤团茶等演变扩大到形态各异的散茶。茶类也由绿茶演变为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近50年来,中国茶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茶叶生产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我国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9.
元代承唐宋遗风,以饮用蒸青饼茶和蒸青散茶为主;明代开始普遍饮用烘青炒青茶,团饼茶逐渐减少;同时又创制了黑茶,与边疆各族人民交换马匹,这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变化。今将元、明各地名优茶择要简述于后。凡未列茶类的,都是烘青、炒青茶。  相似文献   

10.
钱永兴 《中国茶叶》2009,31(9):36-37
中国古代,散茶多用竹木、陶瓷乃至玉器所制茶盒做容器,而饼茶则多用绢纱之类包装。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开篇的诗句:“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说的就是用白绢包装饼茶。茶叶的绢纱包装上,有时会题写相关的诗句。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作有《故人寄茶》诗,其中就提到四川老友寄送的新茶包装上有题诗:“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这可能就是茶叶商标的雏形。另据研究者称,  相似文献   

11.
现今武夷工夫茶艺是在继承古人煎茶、斗茶、点茶、分茶、鉴茶、品茶的传统品饮方法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特别是明代崇尚品饮真味散茶 ,“盖杯茶”饮法的出现和清代风行泡饮鉴尝乌龙茶(“工夫茶”)壶杯泡饮法的继承和挖掘整理。形成总结出一套当今古朴典雅高尚的“武夷茶艺” ,也就是“工夫茶艺”。通过武夷茶艺这个载体 ,来体现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深厚含义 ,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新风尚的树立。《武夷茶艺》其程序二十有七 ,合三九之道 :恭请上座 焚香静气 丝竹和鸣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汤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白茶压制成饼后,极大地缩减了茶叶体积,降低了包装、储运成本,促进了白茶产业的发展。【方法】以‘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福云595’和‘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制成散茶和茶饼,茶饼采用蒸压、鲜压、冷压3种方式,比较不同压饼方式对茶饼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冷压茶饼色泽鲜亮,香浓,味厚,叶底软亮,品质稳定,最接近散茶;蒸压茶饼色泽整体偏黄,汤色泛黄,香气低浊,滋味欠爽,叶底较暗;鲜压茶饼色泽鲜亮,易带红张,花香较显,部分出现酵味,叶底花杂、稍碎;3种方式压制的茶饼与散茶的感官品质总分差值以冷压茶饼最小(1.24±0.84),其次为鲜压茶饼(2.65±1.33),蒸压茶饼最大(5.25±1.27);且三者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也是以冷压茶饼的变化最小。【结论】与蒸压和鲜压相比,冷压方式更适合用于加工白茶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制茶发展史,从茶叶的原始加工和药用开始,由晒制的散茶,逐渐发展成压制的团饼茶,唐宋达到了全盛时期。明初,朱元璋的诏废贡奉龙团,提倡叶茶,标帜着我国制茶工艺飞跃的发展。绿茶、黑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红茶等茶类相继兴起,争奇斗胜,万紫千红。由于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茶叶分类学,常以产地名茶。有关茶叶史籍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  相似文献   

14.
正蜀土茶称圣,茶以雅为美。四川洪雅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洪雅茶叶也简称"雅茶",位列洪雅物产"十雅"之一。玉屏山(花溪)和宝子山(三宝)的颗子茶就是经过饼茶制法、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16.
麓山茶散茶类,又称道林茶,产于潭州长沙岳麓山。释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白硾封题寄火前”,指岳麓山道林寺所产。《膳夫经》称潭州茶,北宋称麓山茶,见《文献通考》。似即《本草纲目》所称“湖南之白露”。西山寺炒青炒青散茶类,产于湖南朗州常德县北15公里的西山寺,9世纪初由寺僧创制。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这是我国生产炒青茶的最早记载。灵溪芽茶散茶类,产  相似文献   

17.
《茶叶》2022,(4):255-256
<正>1月,为配合《有茶时光·划过指尖的茶故事》展览,中茶博向茶友征集以“有茶生活”为主题的小故事,形式不限,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2月1日至6日,为庆祝新春佳节,中茶博打造“一馆两区茶文化之旅”,推出“共享茶室”、“宋代点茶体验”、“六大茶类体验”、“茶谜竞猜”等线下活动,以及“宋代点茶”、“六大茶类”、“中茶博讲解员带您线上观展”、“春节宅家喝什么茶”四大线上直播课。3月3日,为庆祝中茶博建馆30周年,  相似文献   

18.
南洋水仙茶是乌龙茶类无性系优良品种 ,成茶具有香高、味醇、耐泡、回甘等特点。南洋水仙茶经国家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和省农业厅进行检测 ,无农药残留、无杂质、理化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要求。在福建省历届名茶评比鉴评会上共荣获 12枚名茶金奖和优质茶银奖。一九九五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并被列入《中国名茶录》。南洋水仙茶有散茶和纸包四方块茶。散茶制作工序 :晒青→摇青 (凉青与摇青反复三至四遍 )→炒青→揉捻烘焙→复揉 (烘焙与复揉反复三遍 )→焙干→成品。纸包四方块茶制作工序 :晒青→凉青→摇青(凉青与摇青反…  相似文献   

19.
供求信息     
《广东茶业》2004,(3):29-29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早在60年代就开始生产七子饼茶、广东沱茶、笠子六安及普洱散茶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后发酵”加工生产新工艺,开创普洱茶产业化大生产之先河,产业化的普洱茶生产与出口量逐年扩大,适应外销市场。今天,出口与内销市场齐驱并进,做强做大“金帆”品牌,传承拓展茶产业是我司经营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常敏毅 《茶叶》2005,31(3):189-190
茶与医药保健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便记载道“剂巴间采茶作饼,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蓖器中。以汤沃复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对茶叶的产地、制作,用法及功效等都有涉及。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已经把茶和医药保健的经验系统化及理论化了。到了现代,可以说茶的普及几乎都和保健有关。茶的全球性的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医药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