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ASE)-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苹果、梨、橙子、橘子、草莓等水果和菜花、蘑菇、芦笋、豆角、黄瓜等蔬菜中吡虫啉、多菌灵、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新分析方法。样品由甲醇提取,固相萃取MCX柱净化,质谱检测器检测。实验证明,在所选的水果和蔬菜中吡虫啉、多菌灵回收在78.0%~104.0%,相对标准偏差在3.2%~7.6%;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回收在82.0%~108.0%,相对标准偏差在5.4%~9.8%。吡虫啉、多菌灵和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分别为2.0、5.0μg/kg。  相似文献   

2.
李松  杨青  张滢  张世娟 《植物医生》2007,20(3):34-35
对SW-900去农药杀菌专用机降除蔬菜农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类仪器对经敌敌畏处理后的蔬菜,具有农残降除效果,降除效果可达51.19%~83.37%,但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降除效果不好,降除效果不到20%;其中低浓度处理的敌敌畏,农残降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20%灭蝇·噻虫胺SC是一种由昆虫生长调节剂与烟碱类杀虫剂复配的高效、低毒农药,在灌阳县梨园果实蝇防治中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常规防治,采收初期相对防效为14.11%,采收后期相对防效为41.42%。在生产中可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化学药剂,代替使用时间长、害虫抗药性较高的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用来防治果实蝇。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使这种酶在含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蔬菜样品中不能被水解,从而无显色反应原理,采用吸光度对比法计算抑制率,判断叶菜类蔬菜中是否存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农药残留速测卡对东莞市黄江镇2006-2010年间不同季度市售的蔬菜进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监测。主要抽样检测叶菜类、瓜果类、豆类三大类蔬菜44个品种共62 553份样品,结果表明:东莞市黄江镇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合格率均在97%以上,可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针对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隐性添加23种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农药制剂和叶面肥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静置后取上清液,加入乙酰胆碱酯酶溶液和显色剂,摇匀后反应5 min,加入底物后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在波长412 nm处测定0~3 min的吸光度变化值。此外,对氧乐果、甲拌磷和甲基对硫磷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检出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在0.03~4.4 mg/L之间,当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添加水平略低于检出限时,其抑制率均50%(为56%~100%)。本方法可用于定性判断农药制剂中是否添加了上述隐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农田常用农药有4大类 ,其中杀菌剂和除草剂急性毒性都比较低 ,使用数量也相对较少 ;灭鼠剂有一部分急性毒性比较大 ,但在农田使用量很少 ;杀虫剂若包括复混配(含现场混配)制剂在内 ,约占农田农药使用量的80 %~90 %。农田常用杀虫剂也有4大类 ,其中氨基甲酸酯类剧毒高毒品种只有2 ,3个 ;菊酯类都属中毒低毒品种 ;复混配类大多含有有机磷类和以上两类农药成分 ,其急性毒性则视所含农药种类数量比例而定 ;有机磷类品种数量最多 ,剧毒高毒品种约占6 ,7成 ,农田使用数量也最多 ,若包括复混配(含现场混配)制剂在内 ,约占农田农药使…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稻米、小麦面粉中8种有机磷类、3种氨基甲酸酯类、3种有机氮类农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的快速分析方法。试样用超声波丙酮提取,硅镁吸附剂净化,丙酮定容,GC—NPD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分离度好,14种农药测定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24—1.98μg/kg.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1.4%~117.2%,变异系数〈11.6%.此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稻米和小麦面粉试样中痕量农药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速测法对钦州市2009~2012年4a间市售的蔬菜进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进行监测.主要抽样检测叶菜类、瓜果类、豆类、根茎类4大类蔬菜共26791份样品,结果表明:钦州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合格率均在97%以上,可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10.
正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APVMA)计划在2016年优先评估5种/组农用化学品。该列表是在评估程序修订计划下,对优先列表中19种/组农用化学品进行广泛协商后拟定的。计划优先进行评估的农药包括: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公共卫生和职业安全问  相似文献   

11.
6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地防治该病,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效最好,对芦笋茎枯病防效为64.30%~74.85%;30%苯醚甲环唑乳油和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次之,其防效分别为61.90%~72.66%和61.12~71.25%;30%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防效为57.07%~67.3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其防效分别为24.48%~34.99%和22.37%~29.85%。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增产率最高,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2.08%、23.66%。30%苯醚甲环唑乳油次之,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32%、20.77%、22.14%。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0%醚菌酯悬浮剂的增产率相对较高,为15%~20%。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增产率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从国内及国外芒果产区采集病样,分离、纯化芒果炭疽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16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为0.000 8~0.073 9μg/mL,平均值为0.012 4μg/mL,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2.4倍。不同采集地区和采集部位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不同,美国夏威夷的菌株敏感性最低,广东的最高;分离自叶片的菌株敏感性最高,果实的最低。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抗原直接包被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采自云南、福建、湖南烟区烟草花叶病样品进行了病毒种类检测,利用三抗体夹心ELISA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亚组类型进行了鉴定。在云南采集的520个花叶病样品中,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CM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总检出率分别为71.74%、55.01%和6.35%;在福建采集的150个花叶病样品中,TMV、CMV和PVY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4%、24.66%和8.00%;在湖南采集的74个花叶病样品中,TMV、CMV和PVY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8.11%、51.35%和2.70%。部分样品为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云南、福建和湖南采集的64个CMV阳性样品中,属亚组Ⅰ的样品为57个,占89.1%;属亚组Ⅱ的样品为10个,占15.6%;其中3个样品为亚组Ⅰ和亚组Ⅱ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带虫浸叶法测定比较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及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及豌豆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豌豆蚜处理1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8%、59.24%、54.32%,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5%、61.45%、65.53%;石油醚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处理12h和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39%、93.70%、91.49%和93.33%、84.19%、100%;氯仿萃取物处理12h和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11%、35.66%、27.35%和34.47%、35.95%、38.60%,瑞香狼毒4种溶剂萃取物触杀活性顺序为:石油醚氯仿水乙酸乙酯,随着浓度增大,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石油醚萃取物对截形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2.040 2mg/mL和0.8mg/mL;对二斑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280 3mg/mL和0.037mg/mL;对豌豆蚜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911 4mg/mL和0.360 5mg/mL,24h毒力均高于12h毒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0、1.29,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41、1.40,具有极显著的产量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明显,玉米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极显著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中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分别为75%、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当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地上部与地下部贡献相等(各占5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氮、钾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55%与45%。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组分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根系分泌物与作物连作障碍密切相关,为寻求减小作物连作障碍的途径,在轮作(大豆-马铃薯)、固定间作(马铃薯/大豆)和马铃薯连作3种种植模式下,分离鉴定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分。结果表明:与轮作处理相比,固定间作和连作处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种类分别增加了13.79%和17.24%,烷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52.17%和52.60%,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65.41%和14.79%。连作处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乙胺、N-乙基吗啉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46%、2.87%和5%,而在轮作和间作处理中均未检测到。与轮作处理相比,间作和连作处理N,N-二乙基乙酰胺相对含量分别高出123.29%和47.95%,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高出23.18%和40.0%,硬脂酸相对含量分别高出27.36%和39.80%。说明大豆-马铃薯轮作可有效降低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因此,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大豆-马铃薯轮作克服因某一种马铃薯化感物质累积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棉田杂草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南省棉花主产区棉田杂草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湖南省棉田常见杂草包括12科, 28种, 其中禾本科杂草占25.00%, 阔叶杂草占67.86%, 莎草科占7.14%; 一年生杂草占78.57%, 多年生杂草占21.43%。相对多度10%以上的杂草有7种, 其中马唐、牛筋草、千金子、铁苋菜、小飞蓬5种杂草为湖南省棉田杂草的优势种, 相对多度分别为37.79%、33.64%、29.15%、26.23%、23.83%。杂草发生呈现3个高峰期, 分别为5月下旬, 6月中下旬, 7月下旬至8月初, 杂草防除主要采用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化学防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防治效果的研究.采用带毒蚜虫人工接种法,于青稞起身拔节期每株接种10~15头带毒麦长管蚜,7 d后灭蚜,灭蚜后3d喷施病毒抑制剂,在成株期出现黄矮病症状后调查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以及长势和产量.结果表明,6种病毒抑制剂对青稞上大麦黄矮病有不同程度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几丁质裂解微生物防治棉苗立枯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几丁质裂解微生物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棉花立枯病的防治作用。用几丁质改良的Hutchinson培养基对几丁质裂解微生物进行分离,在42株几丁质裂解微生物中,有2株放线菌在培养基和土壤中都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选择上述两个菌株和几丁质配成10%生物拌种素,并用5%几丁质粉及20%几丁质酸溶物(20%拌种素),进行对棉花出苗的影响和对立枯丝核菌(立枯病)防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生物拌种素对棉花出苗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出苗率8.9%,出苗期提前5d以上。20%拌种素和5%几丁质对棉花出苗无明显不利影响;10%生物拌种素、5%几丁质和20%拌种素对棉花立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分别达68.2%、64.8%和51.9%。  相似文献   

20.
胺鲜酯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胺鲜酯在大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和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胺鲜酯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在0.005~0.05 mg/kg时,其回收率分别为83.2% ~103.2%和83.0% ~98.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0% ~4.8%和3.8% ~11.3%。在土壤和大白菜中胺鲜酯的检出限为0.001 mg/kg,定量限为0.005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胺鲜酯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3~1.1 d和1.5~1.6 d,在大白菜中的最终残留小于0.06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