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鸨肠上皮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镜下可见大鸨小肠柱状细胞顶部侧膜相互间形成连接复合体。线粒体及其它细胞器主要集中于端网下的区域。大肠的柱状细胞与小肠不同,其质地比小肠柱状细胞结构更清晰,绒毛长度与密度不如小肠,近肠腔面的胞质中可见许多直径约80—150nm的分泌颗粒。肠内分泌细胞染色较往状细胞浅,内分泌颗粒分布于核周围及下方靠近基膜的胞质中。在十二指肠部还可见到另一种内分泌细胞,此细胞特点是其分泌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顶部与核之间的胞质中,有时可见颗粒与细胞胰紧密相贴。  相似文献   

2.
感染甘蔗黄叶病毒后甘蔗叶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感染甘蔗黄叶病毒蔗叶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表明,韧皮部伴胞及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异常,有的肿大、内嵴模糊,严重者内嵴消失,空泡化,仅剩未被消解的残骸;叶绿体被膜破裂,严重者被膜完全消解,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片层消失,基质外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被膜和基质片层也遭到破坏,淀粉粒增多、膨大;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局部核膜破裂,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  相似文献   

3.
比格犬神经垂体存在内分泌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比格犬(Beagle)神经垂体内除含大量的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膨体(赫令小体)、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窦外,还可分辨出少量的肥大细胞和内分泌样细胞。内分泌样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含有大量高电子密度的小分泌颗粒,颗粒呈圆形,表面有膜包裹,直径约109—213nm,主要分布于一侧胞质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鸡肠Remak神经(INR)神经束的超微构造与血-神经屏障的微细形态,为进一步阐明INR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鸡肠Remak神经(INR)神经束的超微构造与血-神经屏障的微细形态。【结果】鸡INR被神经束膜分隔成许多神经束,束内既有无髓纤维又有有髓纤维,但以无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占绝对优势。雪旺氏细胞与两种神经纤维的形成与结构密切相关。神经束膜细胞突起长而薄,包绕神经束,其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发达高尔基复合体,以及以常染色质为主的细胞核和明显的核仁结构,提示束膜细胞具有活跃的蛋白合成和分泌功能。不同于肠壁内ENS缺乏神经屏障的现象,鸡INR的神经束膜中分布有血-神经屏障,是由结构紧密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多层排列的束膜细胞形成的,且束膜细胞表面可见吞饮泡的形成,但未见不同束膜细胞之间有特殊的细胞连接。这种组成特点表明,鸡INR的血-神经屏障没有哺乳动物外周神经的严密。【结论】上述试验结果显示,鸡INR的细胞学结构既不同于肠壁内ENS,也与外周神经有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结果,光镜显示皮肤触盘表皮增厚,其基底部有成群的麦克尔细胞(MC)。电镜下除观察到 MC 的分叶核,核内棒状小体、胞质含致密核心膜包颗粒、中间丝和中心粒及与 MC 接触的另一类含致密核心膜包小泡的神经终末外,首次报道粗面内质同与高尔基体和特殊颗粒的形态学联系。对过渡细胞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宽礁膜生活史各阶段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型海藻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对于海藻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比较系统地对宽礁膜游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和游孢子囊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粒在各阶段细胞中的数量变化、初期合子外的胶质膜对合子的固着作用、游孢子囊的厚壁与其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等都表明各阶段形体的超微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一致的。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作为礁膜属种类的一个分类依据,它是对以形态、生活史等为主要分类依据的有力补充。宽礁膜各阶段细胞内均具1个较大的蛋白核,有2条(游孢子囊时有时为3条)类囊体片层穿过蛋白核髓部,外有3~4枚或更多的淀粉鞘包被,籍此可将宽礁膜与其它礁膜属种类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感染玉米粗缩病毒后玉米植株的超微结构病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接种后感染玉米粗缩病毒 (MRDV)的玉米植株的叶片及侧根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有所减少 ,细胞质丰富 ,细胞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液泡膜发生明显内陷 ,随着病情的严重液泡膜内陷加剧 ,呈极度松弛状态 ,局部破裂 ;叶绿体被膜破裂 ,轻者成为一松弛的单膜结构 ,严重者被膜完全消失 ,叶绿体中的片层膜系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淀粉粒。线粒体及细胞核形态异常 ,随着病害的加重 ,线粒体逐渐肿大 ,基粒缩小 ,膜破裂 ,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细胞膜破裂。在玉米植株的根部细胞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病毒粒体 ,这些粒体大多集中在细胞壁处形成病毒质体。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  相似文献   

8.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26℃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发生正常,其过程可分成病毒发生基质的形成—核衣壳的形成—病毒粒子的形成—多角体成熟四个阶段,一个细胞核切面可见1~50,甚至更多的多角体,30℃下则其形态发生受阻,开始饲毒后168小时内,宿主中肠上皮细胞和脂肪体细胞核中均未见病毒有关结构,仅观察到染色质凝集块,这应是高温季节该病毒防治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26℃下饲毒所得宿主细胞切片中,还观察到了核内的大量管状物,特长病毒粒子及内含纤维物的具双层膜的囊状物,核内和细胞质中具侧膜的成束纤维状物等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的菲莱氏温扬球虫的受精和卵囊壁的形成过程。作者在感染后96 h 的样品中发现一例大、小配子已受精;小配子已进入大配子中,大配子胞质中有一根纵切的鞭毛,小配子的核呈流体状,位于大配子核附近。卵囊壁是由成囊颗粒内含物进入合子表面的膜之间沉积成层而形成。成囊颗粒Ⅰ形成外层卵囊壁,成囊颗粒Ⅱ形成内层卵囊壁。沉积于膜之间的成囊颗粒Ⅰ内含物逐渐浓缩,堆积成颗粒状,使卵囊壁外层外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成熟的卵囊壁由三层组成:即薄的外周膜、外层和内层。其内的合子原生质还被两层单位膜包裹。  相似文献   

10.
雏番鸭胸腺实质由许多小叶构成,每个小叶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主要由大量密集排列的淋巴细胞组成,髓质淋巴细胞数量较少,排列也较疏松,上皮性网状细胞清晰可见,髓质部常见弥散型胸腺小体,偶见象哺乳动物那样典型的胸腺小体,电镜观察表明:(1)胸腺淋巴细胞根据其大小和超微结构分为大、中、小3型;(2)上皮性网状细胞形态多样,有突起,核较大,呈圆彤或椭圆形,核仁大而圆,胞质内含各种细胞器,核周和细长突起中存在张力丝柬,相邻细胞藉桥粒连接在一起;(3)巨噬细胞多位于内皮质、皮髓交界区和髓质,细胞大而外形多样,常有粗钝的伪足伸出,胞质丰富,细胞器发达,含有各级溶酶体,溶酶体内常见有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细胞器,细胞核外形不规则,异染色质很少,有明显核仁。  相似文献   

11.
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对4家养殖场患"皮疣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鱼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病鱼的疣状突起是由皮肤表皮层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所致,增生的表皮细胞较正常表皮层细胞大,细胞形态较为一致,胞浆淡染,呈嗜碱性,核大,核仁明显;增生部位的基底部细胞排列整齐,不呈浸润性生长,内有真皮结缔组织深入其中.电镜观察发现:增生的表皮细胞间松散排列,连接减少,间隙较大,胞质向外形成许多丝足;核质比增大,核型不规则;细胞器数量较少,胞浆内出现大量小泡围绕胞核排列,空泡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颗粒状物质;细胞间隙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学研究显示:该病明显不同于鱼类的淋巴囊肿病,而应属于一种乳头状瘤;患病机体表现出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要的病理变化特点,通过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来参加对该病的免疫应答反应.病原分析结果排除了霉菌、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在部分病鱼的脾脏中发现了病毒粒子,但该病毒粒子与疣状突起发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阐明鸟类视觉通路的结构特征,本试验用尼氏体染色法、Golgi-CoxⅡ法及羰花青荧光染料DiI逆行神经标记3种方法对雏鸡视顶盖的中央灰质层(Stratum griseum centrale,SGC)细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视顶盖SGC层背侧的厚度小于腹侧和外侧。SGC层细胞以大、中型细胞为主,多具有三角形、多边形及纺锤形的胞体。在高尔基镀银法(Golgi-CoxⅡ)染色和DiI逆行神经标记法标记出的细胞中,其树突清晰可见。三角形及纺锤形的细胞多从胞体发出2~3支主树突,树突野较大;多边形和少数三角形的细胞由胞体发出多支树突,树突野较小。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电镜下菲莱氏温扬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和小配子的形成过程。小配子体的发育可分为二个时期:第一期为生长期,是小配子体生长发育和核进行有丝分裂的时期;第二期是小配子实际形成和分化时期,此期可见小配子体表面形成含核和线粒体的突起并逐渐增长,此后小配子仅以后端与小配子母体的基质相连,之后彼此分离。成熟的小配子呈月芽形,核致密,在核前,侧旁有一个线粒体位于鞭毛基体下,呈梭形。小配子前端限制膜下有一块长1.1μm的致密板。鞭毛基体位于体前端,包埋于致密板原基中,两根鞭毛与体部呈锐角向后伸延,后部游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油松胚珠绒毡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在雌球果第1次休眠解除后,油松的珠心深处为形态相似的一团幼嫩细胞。当大孢子母细胞出现时,其周围的珠心组织内存在形状不规则且染色较深的1~2层细胞,为初始绒毡层。在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层数增加到5~6层,细胞形态明显不同于其周围的珠心细胞,近珠心组织的部分绒毡层细胞径向伸长。在二核雌配子体时期,靠近雌配子体的2层绒毡层细胞降解消失,围绕雌配子体的绒毡层细胞减少到3~4层。随着雌配子体内游离核数目的增多,雌配子体中央大液泡体积增大,绒毡层细胞层数增至5~6层。此时,靠近珠心侧3~4层绒毡层细胞明显径向伸长,部分细胞出现降解现象;靠近雌配子体侧的2层绒毡层细胞也趋于伸长。直到油松雌球果进入第2次休眠,绒毡层细胞的层数不再增多。由于油松紧邻雌配子的绒毡层组织是由珠心组织发育而来,因此应称其为珠心绒毡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 HRP 逆行追踪法对北京鸭心脏各区的迷走节前神经元胞体进行定位。标记细胞呈双侧性,集中在疑核和迷走背核,以疑核占优势(占68.4%)。在疑核,标记细胞多位于闩的嘴侧(峰值在+1000~+1800 μm水平),为较大型(φ20~30 μm)、多突起的星形细胞。在迷走背核,标记细胞呈梭形(φ18~20μm),大部分位于闩嘴懊I平面(+100~+1800μm)的腹侧部。左心室主要接受疑核支配。发自迷走背核的心迷走神经节前纤维主要分布在冠状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鸡肠Remak神经(intestinal nerve of Remak,INR)的神经元和过路节超微结构,为进一步阐明INR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鸡肠INR元与过路节的超微结构。【结果】INR有大量体积巨大的神经元和少量小强荧光细胞分布。神经元胞体周围有零散的卫星细胞围绕,但不能形成完整被囊,可见卫星细胞与神经元胞体之间形成突触样联系。神经元周围基膜不明显,神经元胞体表面常直接与周围细胞间质接触。细胞核圆而表面平滑,染色质松散清亮,核内可见棒状小体的特殊结构。核仁明显,结构和组成典型。胞质内分布着丰富的微管、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池常有扩张膨大。可见中央有孔的致密颗粒分布于核周质,可能为肽类递质分泌颗粒。核糖体除了附着于粗面内质网表面外,还有大量游离核糖体分布于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并有致密化现象。肠INR被膜下分布着少量成群的小强荧光细胞,其胞质和胞核的电子密度较高,细胞之间有不对称的突触联系。根据突触小泡的不同,INR内分布着4种过路节,它们与周围结构形成不同的突触联系。【结论】INR神经元具有旺盛合成和分泌功能的超微结构特征,而过路节的组成和联系显示出INR支配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IFN-γ在怀孕早期山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γ-干扰素(in terferon-,γIFN-γ)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 lam ic-p itu itary-gonada lax is,HPG轴)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IFN-γ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怀孕早期山羊HPG轴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IFN-γ分布于乳头体内侧核、视前内侧核、下丘脑前区、腹内侧核、连接核、室旁核、视上核等20个核团中,各部分核团细胞着色程度深浅不一;在视上核、室旁核分泌部、乳头体内侧核等有大量的阳性神经纤维;同时在室周核、视前外侧核、视前内侧核等13个核团中散布有一些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阳性神经细胞交错共存;腺垂体中腺细胞和神经垂体中神经纤维均有IFN-γ表达;卵泡和黄体中也有IFN-γ存在。表明IFN-γ与动物的神经内分泌活动关系密切,参与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生殖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8.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黄雀(Carduelis spi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食管和嗉囊中未发现嗜银细胞,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大体呈波浪型,有两个分布高峰分别是腺胃和回肠,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和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其中锥体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肠腔和固有膜.笔者还结合黄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黄雀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综合分析了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对东亚飞蝗表皮与脑的显微及亚显微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若虫表皮由于真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导致内表皮变薄、板层结构消失,而且真皮细胞层与内表皮层分离,细胞质内小泡变大而分布不均,核染色质凝结成为小颗粒且分布不匀。脑神经分泌细胞受药物影响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松散,胞间空泡变大,引起轴突变形。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脑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与胞体分离并膨大变形。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膜与内嵴消失。另外,轴浆运输中的神经分泌颗粒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研究中国水牛鼻唇腺微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应用三例老龄水牛鼻唇腺的材料,通过电镜技术,观察了腺细胞和部分导管的亚微结构。鼻唇腺腺细胞呈锥体形,游离面具短小而稀疏的微绒毛,胞核位近细胞的基底部,明显有内外两层核膜,核仁1~2个,糙面内质网明显,其间夹有长形线粒体。细胞分泌区具明显的高尔基器,并有大量外包界膜的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体积大小不同、电子致密度不等的分泌颗粒,根据其电子致密度的不同可再分为四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体积大小相近、电子致密度近乎一致的分泌颗粒;第三种类型是具有致密心或致密心偏位的分泌颗粒。腺细胞间存在明显的细胞间分泌小管。闰管细胞的特征是含有少量糙面内质网,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十字交叉排列的张力微丝束,细胞侧膜分布有多重桥柱。分泌管细胞存在明暗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基部质膜大量内褶,与相邻细胞形成指状相嵌,褶内有大量线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