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  相似文献   

2.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相似文献   

3.
2003年夏季,无论是塑料大棚还是露地栽培的番茄,晚疫病均大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发病条件温暖湿润条件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75% ~ 100%的时间越长,发病越重。菌丝发育适温为10 ℃~ 30 ℃,最适温度为24 ℃。孢子囊形成适温为3 ℃~ 36 ℃,适宜相对湿度大  相似文献   

4.
一、病害症状马铃薯幼苗和成株均能发生。植株叶、茎、块茎均能被侵染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被尤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受害时形成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由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病菌孢子又被带到块茎上,使块茎感病。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雨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的温度且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  相似文献   

5.
霜霉病是大棚黄瓜的主要病害。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湿度,孢子囊在温度5℃~30℃均可萌发,适温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孢子囊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h以上孢子囊萌发侵入,若低于15℃或高于28℃,相对湿度60%时,不利于霜霉病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测定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致病力,为乌头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环境条件温度、pH值、碳源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采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内相对湿度,测定相对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并用离体叶盘法接种霜霉菌孢子囊悬浮液观察乌头发病情况并统计病情指数。结果显示,孢子囊在4~25℃范围内均可萌发,18℃时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5%时孢子囊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为100%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水分为孢子囊萌发的必需条件;孢子囊在pH值为5.74~8.06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且在pH值为5.93时萌发率最高;在4种供试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孢子囊都可萌发,其中可溶性淀粉培养条件下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接种48 h后,叶背面初现水渍状病斑,2.5 d后可以看到明显病斑,呈弥散型,7 d后病斑开始坏死。观察期内,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及相对湿度对该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pH 8.0;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达95.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在35℃,70;和100;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只能存活3 d。而在10~20℃各个湿度条件下,无论完全光照、完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孢子囊都可存活6 d以上。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孢子囊经0.58×102μW/cm2的紫外光照射5 h、直射光照射8 h就死亡,但散射光照射10 h孢子囊仍然存活。【结论】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萌发,水是孢子囊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在光照强度为65000~107100 lx的直射光下8 h孢子囊就死亡。  相似文献   

9.
胡颓子锈生座孢产孢和孢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99-1401
研究了牛奶子锈病菌(Aecidium elaeagni-umbellatae)重寄生菌胡颓子锈生座孢(Tuberculina elaeagni)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等5种碳源中以葡萄糖产孢最好;NH4Cl、KNO3等7种氮源中以蛋白胨产孢最好;25℃、pH值6和光照等条件适合产孢。25℃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在相对湿度65%以上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以水滴中萌发最好,萌发率达80.4%。pH值5~6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孢子致死温度为43℃10 min。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影响黄瓜瓜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对2015年5月26日—6月22日大棚内外小气候和黄瓜生长量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理分析,并建立了棚内、外太阳总辐射强度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白天棚内气温高于棚外,温差在1.2-4.9℃,最大值出现在12:00;夜间(19:00—5:00)棚外温度比棚内高1℃左右,温差最大值1.2℃(出现在21:00—23:00)。(2)9:00—13:00,棚内相对湿度低于棚外相对湿度,11:00—13:00差值最小,13:00相对湿度最低;14:00开始上升,19:00差值达到最大,整个夜间棚内湿度均高于棚外相对湿度,并持续到次日8:00;夜间棚内80%以上时间的相对湿度≥95%,较棚外明显偏高。要注意夜间大棚的通风降湿,以防治病害等发生蔓延。(3)黄瓜相对生长量与棚内小时积温、前一天太阳总辐射累积量有较好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 3×t)2]}/cosh[(θ-27.769 6)×0.927 7/2]和f(t,θ)={1-exp[-(0.469 3×t)2]}/cosh[(θ-24.556)×0.170 9/2]。【结论】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12.
<正>1、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其发病部位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在田间观察时应掌握以下要点,每日上午8时左右,看叶背面是否有水浸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灰霉层,若具备这三点可确诊为霜霉病。适宜发病环境是温度16℃~22℃,相对湿度在83%以上。该病病菌有两怕,即怕干燥、怕高温。干燥时病菌3~5天自然死亡。在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把温度控制到45℃2小时,在喷施适当的药剂防治,很容易  相似文献   

13.
<正>一、发病条件草莓灰霉病是低温高湿病害,最适宜发病的月平均温度为18~25℃,最高温度为32℃,最低温度为4℃,相对湿度为92%~95%或植株表面有积水。二、防治措施根据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治措施上做好以下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条件对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 BI var.pictum(Lodd.)Muen]白粉病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1~24℃,最适温度为24℃;最适相对湿度为80%;在p H为8时,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影响;葡萄糖、氯化铵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为43℃10 min。可见变叶木白粉病菌喜好温暖、潮湿、偏碱、富含营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研究证实,在叶面有水滴的条件下,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经4小时即完成侵染活动,侵染量与水滴持续时间、接种体密度呈正相关。温度25℃左右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叶部病情发展呈S型曲线,流行速度与菌源量和气候环境有关。在小麦扬花期平均气温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早而重,此后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速度快,病害严重。根据病害流行速度,当地根腐叶枯可分为快速、中速与慢速三种流行类型。初菌源对叶期发病不仅有时间效应,还有一定的空间效应。因此,清除田间菌源以减少接种体数量,是防治根腐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发病条件病原菌喜凉而不耐高温,夏孢子发芽温度为13~22℃,侵染适宜温度为16~27℃(达到35℃以上时则不易侵染)。相对湿度大于70%时适宜孢子萌发,相对湿度在30%以下时不利于孢子侵染。病菌在植株底部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对云南油杉叶锈病(the needle rust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及其病原多年系统研究的结果。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己知油杉金锈 Chrysomyxa keteleeriae(Tai)Wang etPeterson 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100%或100%加水滴;持续光照则有强烈的抑制萌发作用。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是: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75%。湿度过高,萌发率反而下降;萌发也受持续光照的抑制。系统观察和以担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实验,确认油杉金锈具有单主寄生短循环型(automicrocyclic)生活史,它以菌丝体在针叶病斑组织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产生冬孢子柱,冬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以担孢子为初侵染源,侵染当年抽生的幼嫩针叶,当年发病,且不再产生新的接种体,故云南油杉叶锈病为单循环病害(singlecycle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下雨天气花椒不同栽植方法对花椒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栽植平均气温19~22℃、持续雨日2~3 d、空气相对湿度83%~86%、日降雨量5~10 ml、土壤墒情为极透墒,苗木成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天水地区苜蓿霜霉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在苜蓿生长季节,观察和描述症状。采用悬滴法,研究温度、pH值和营养液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采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测定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经鉴定,苜蓿霜霉病病原为Peronospora aestivalis Syd,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1℃,最适温度为18℃;孢子囊在相对湿度100%时的萌发率为5.56%,相对湿度低于95%时不能萌发;孢子囊萌发的适宜pH值为6.15~7.69,最适pH值为6.91;1:5的苜蓿叶片汁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结论]该研究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甘蓝类蔬菜包括结球甘蓝 (莲花白 )、球茎甘蓝 (苤蓝 )、花椰菜 (洋花菜 )、青花菜 (西兰花 )。1 产地环境要求(1)温、湿条件 甘蓝类蔬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结球甘蓝喜凉爽又较耐寒 ,属耐寒性蔬菜 ,喜湿润土壤环境 ,在 80 %~ 90 %的空气相对湿度和70 %~ 80 %土壤湿度条件下生长最好。生长适温范围较宽 ,一般在月均温 6~ 2 5℃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和结球。发芽适温 18~ 2 0℃ ,叶球生长适温为17~ 2 0℃。结球期气温高于 2 5℃ ,叶球变小 ,包心不紧 ,品质和产量降低。球茎甘蓝对温度的适应性强 ,耐寒 ,也较耐高温 ,适宜在温暖的条件下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