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有一条很重要的生活宗旨:不给儿女找麻烦。上次父亲来我家,下午要坐公交车回去。我对他说:"爸,您别着急,等我把事情安排一下,开车送您回去。城乡班车很长时间才一辆,天又冷,您就别坐班车了……"我的话还没说完,父亲就开始摇头:"不用麻烦,你除了上班还有那么多事。我还不太老,坐班车回家对我来说太简单了,这点小事还麻烦你干吗!"我对父亲的固执深有了解,但还是不停地劝他:"自己的闺女,还说什么麻烦不麻烦。  相似文献   

2.
老家的菜园     
正刚立冬的一个周日,携妻带子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午饭后,父亲说:"走,到咱那菜园给你们薅点青菜带回去吃。"菜园离老家不到一百米,是我大伯家的宅院,有不到半亩地。因为常年没人居住,大伯家的房屋已经全部倒塌。父亲就把宅院的四周垒了起来,院子里垫上了新土,这就成了老家的菜园。平日里我不大到菜园去,夏天的时候,我回到老家,父亲已经把黄瓜、洋柿子、甜瓜摘好洗干净了,我们拿起来就吃。临走的时候还带上一兜一兜的。这次不同,儿子也过星  相似文献   

3.
黑妞     
正黑妞是我们家多年前养过的一头黑牛的名字。那年,父亲在学校打更,母亲病退在家,我和弟弟都在上学。面对拮据的家境,老实巴交的父亲绞尽脑汁也琢磨不出赚钱的道儿。邻居给他出主意,说是利用空闲时间养牛,一年怎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块。父亲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一天清晨,我被一阵喧闹声吵醒。跑出家门一看,父亲正和邻居们围着一头黑色的小牛,七嘴八舌地聊着。只见那小家伙眨着一双大眼睛,惊慌地望着周围的人,一边瞅一边甩着长长的尾巴。父亲说:"别看她个子不小,实际上只有一岁大。刚离开  相似文献   

4.
爱本简单     
苦茶 《新农村》2013,(11):45-45
小时候,一天去唤二伯家的融融一块上学,不巧,她在奶奶家吃午饭还没回来。于是,我蹦跳着,走出她家的院子,正下台阶,听见二伯说:“妮儿,先别忙了,我兜里装着刚摘的甜枣儿,你吃。”我一愣,以为对我说呢,正要搭话,就听到融融娘的答应声:“噢,成啊,等我放着,给孩子吃。”  相似文献   

5.
过些日子便是父亲的生日,我打电话给父亲:“爸,很快就是您的生日了,您需要点什么,我好给您买回来啊?”“保儿,不要买其它任何东酉,爸都下需要,衣服、酒、糖之类的东西家里多得很!爸以前不就跟你说过吗?你就到邮局给爸订份《农村百事通》吧?”  相似文献   

6.
小红 《新农村》2006,(12):22-22
一次,我和几个友人去一个多年未谋面的老同事家玩,他的孩子正在看电视。一阵寒暄之后,那位老同事又忙把孩子叫过来,让他喊我“伯伯”。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或是受到了干扰,他当着四五个陌生人的面,只是看了我一眼,淡淡地笑了笑,就扭头走了。他爸不高兴了,竟然跑过去揪着他的耳朵,非要他喊我不可,还生气地说:“怎么这样不讲礼貌?”我忙说:“算了算了,不要强迫了。我小时候也是不喜欢喊人的,父亲也是这样强迫我,总是弄得我非常难受。”说得大家都乐了。正因为我小时候吃过被强迫“讲礼貌”的苦头,所以在家里我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来…  相似文献   

7.
替父亲圆梦     
<正>"等你们姐弟都成家立业了,我就到北京毛爷的纪念堂去看看。"父亲满怀期待地对当时还在上学的弟弟和我说。我俩也爽快地应允着。父亲出生在甘肃一个贫困山村,幼年丧母,是在爷爷的脊背上、听着二牛抬杠的吆喝声长大的,也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前后农村人的生活变化。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把毛主席叫"毛爷",也从来不让我们说一句"毛爷"的不是。忙碌的生活冲淡了我对父亲的应诺。2008年  相似文献   

8.
怀念父亲     
11年前,也是秋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年,我32岁。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在 病床前守护着他老人家,强作笑颜地劝他多吃 一勺饭,多喝一口水,多吃一片药。尽管背地里 流泪。 我总觉得父亲能好起来,因为那时他刚刚 60岁!在医院里,父亲常常笑着对来看望他的 人说:“没事儿,我这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 啦。”他还常常认真地对我和弟弟说:“等出了  相似文献   

9.
昌图县八面城镇公祥村七组赵祥来信说:“从2002年,我和我哥家的地就被村里收回了。到2005年,我家交了1000元,村里还了我家的地,但我哥家的地还是没给。村里说要我交了陈欠,才能给地。我家条件不好,是低保户,我母亲有气管炎哮喘病,每年吃药就得不少钱;我父亲脑血栓加重去世了。我哥2005年6月因车祸去世后,我嫂子把车主给的钱带走了,却把孩子扔给我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过些日子便是父亲的生日,我打电话给父亲:"爸,您快过生日了,您需要什么?我好给您买呢!""保儿,爸什么都不缺,你就到邮局给爸订份《农村新技术》吧!"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我不全是这个意思,你知道我是搞创作的,你应该多多理解和帮助我才对。”“我不想跟你再吵,我得上班去了。”她说罢,起身要走。“我想我也应该回去了,我有许多工作还没干呢。”说着,我要走出屋子。“站住,你要是敢走出这个屋子半步,我可永远不理你了。”她说着,整个人  相似文献   

12.
陈孝荣 《新农村》2009,(11):42-42
小学和初中一直在村里就读,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离开家到几十里地外的渔峡口九中。那天是父亲送的我,我背了吃食和学习用品,父亲挑了被子和箱子。离家前的几天,母亲就一直在我的耳朵絮絮叮嘱,说先把苞谷面放饭盒里,然后再放上洋芋泡,炖熟了再端回来和着腌菜吃。还说洗衣服的时候把领口和袖口多打点肥皂,多清洗几遍。我和父亲离去的时候,母亲又说,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哩,别弄得不像个人。在母亲眼里我总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其实那时我已经是14岁的少年,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家乡在东北。我家的"二月二",是从父亲的敲房梁声中开始的。二月二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和哥哥就会被一阵"梆梆梆"的敲打声吵醒,不用问,一定是父亲在敲房梁。穿上衣服,出去一看,父亲果然正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在敲打房梁,一边敲一边还有板有眼地念叨着:"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蜈蚣不下房……"母亲见我俩起来了,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人一根小木棍,让我们去敲打墙壁和墙角。哥哥学着父亲的样子,边敲边念念有词:"二月二,敲墙壁,大虫小虫无处藏。"母亲听了,满意地  相似文献   

14.
李保 《农村新技术》2005,(12):64-64
父亲的生日快到了,我问父亲:“爸,您快过生日了,我给您买什么呢?”“保儿,你就到邮局给爸订份《农村新技术》吧。”父亲爱上《农村新技术》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年,我家除种植自家1330平方米田外,还租赁别家2000平方  相似文献   

15.
父亲·农具     
正父亲已经年过六旬,而我们姐弟几个均在外工作,田地间的事自然是插不上手。担心父亲太过劳累,我们一致劝说父亲将家里的几亩责任田转让给乡邻耕种,但是父亲不太愿意,总说自己还能应付。弟弟无奈之下,给父亲买一个旋耕机,尽可能减轻父亲的工作强度。看着父亲新买的旋耕机,我想起1980年秋季,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分田到户,村里对农具进行统筹分配的情景。因为农具数量  相似文献   

16.
孙春城 《新农业》2004,(11):8-8
编辑同志: 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请你们在百忙中帮助解决.我是熊岳镇村民,家中原承包10亩耕地,我妻子在村委会工作,劳力少,忙不开.我有一个哥哥,户口在外地,他和我商量,我们两家各种5亩地,栽葡萄,等卖着钱了,再给我们钱.现在,他每年都卖两三万元,我向他要钱,他不给,我要地他也不给.  相似文献   

17.
房子的变迁     
<正>漫步在平吉堡农场的"乳香花园"小区,望着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思绪不由得回到了20多年前……1990年春天,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甘肃山区老家来到平吉堡。那时候,农场还很落后,一片荒凉,只有一条街道,没有楼房。我们家买了两间土坯房,那房子已有些年月了,墙皮脱落,屋里黑乎乎的。看到此情景,妹妹噘起小嘴说:"还不如老家呢。"我也有同感。只有父亲抬起头,用坚  相似文献   

18.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给我寄钱。过了两年,孩子上学了。  相似文献   

19.
《百姓》2004,(9)
我父亲一生很平凡,可他有许多事总深深地刻在我脑子里,让我觉得他并不是事事处处平凡。在我还是少年时代时,父亲对我说,人最重要的是在三十岁前,人到三十,就如走到了桥中间,无论向桥哪边走,都是一个“下”字了,当时我正忙着吃早饭,收拾东西去学校上学,他说这话的意思再明了不过了,以后,这话他再也没说过,就这么一句,就这么一遍,这句话数十年来时时萦绕在我耳边,今天,我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当想起父亲在我少年时教育我的这句话,我就很揪心,因为我早已离开那桥中央,今天几乎已到桥梢了,却一点名堂也没闹出,我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不跟我们讲什么故事的,今天已记不清当时是发生了什么事而引发了父亲的感慨,他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给我听,  相似文献   

20.
半个朋友     
杨汉光 《新农村》2007,(7):42-42
半夜里,有人敲开了刘刚的家门,来人是他大学时的同学林雪峰。林雪峰一身风尘,原本黑色的行李包变成了灰色,裤腿上沾有两小片草叶。他苦笑说:“我出来快半年了,跑了许多地方,还没找到工作。看,弄得一副狼狈相。”刘刚赶紧招呼老同学洗澡,吃饭,安排他睡觉。妻子却悄悄说:“这个人住在家里我怪不舒服的,你得想办法让他快点走。”刘刚也担心林雪峰长住不走,可怎么好意思赶人家呢?妻子献计说:“我们推说要出差。他总不至于一个人赖在我们家吧?”第二天早上,刘刚夫妻就跟林雪峰说,他们夫妻都要出差,两个月后才回来,很抱歉不能招待他了。林雪峰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