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末,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皇帝,是为明太祖,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帝由朱允火文继承,是为建文帝.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为了夺取皇位,发动了军事叛乱,史称"靖难之役”,经过4年之久的战争,取得了明朝的最高统治权,改年号永乐,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在全国形势大体稳定之后,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决定把国都迁到北京.京畿地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一带.  相似文献   

2.
一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今县)人,生活于十三、十四世纪之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今属安徽)县令,在任九年,于大德八年(1304年)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说详下文二)。在二县任内,王氏体察民情,劝导农业,廉政爱民,颇著成效。其《农书》即在二县任内写成。假如以作者写自序之年为成书之年,则其书写成于1313年,但实际可能要早些。  相似文献   

3.
古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以南有一民族,就是史称的百越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引臣瓒的话:“自交趾(今越南)至会稽(今浙江境内)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他们的分布范围大约在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境内。他们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时称“有苗”(或三苗),进入阶级社会后称越族(或百越族),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的后  相似文献   

4.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5.
八、明清的畜牧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逐步完成全国的统一。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朱元璋确定了“休养生息”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他认为“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农桑,衣食之本”,“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为此,明政府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由官家发给耕牛、种籽和农具,免税三年或永不起科;迁徙长江下游的无业农民到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6.
朱权与《茶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汉宣帝时的《僮约赋》是首次提及茶事的一部书,唐代陆羽的《茶经》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亦是唐代文化在茶事上的体现。自此,谈茶论茗之书数见不鲜,略约粗算就可达一百余种。在这众多的茶书中,明代一位王室贵胄撰写的《茶谱》还是少为人知。《茶谱》,明初宁献王朱权所著。朱权生于明洪武年间,薨于正统年间(1378年—1448年),谥宁献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他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燕王起兵后,由于政治原因,迫将朱权从原封的河北会州(今热河平泉县南),改封到远离京畿的江西南昌。创巨痛深之余,他为求清静和韬晦,于南昌郊外“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朱权晚年信奉道教后,更是“托志翀举”,不  相似文献   

7.
商殷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殷时期的中原大部地区是草木茂畅、禽兽逼人之区商代以盘庚迁殷大致可划分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三百余年,都城屡迁,已发掘者如河南偃师城西商城遗址及郑州商城遗址等都曾经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后一时期二百七十余年以殷(今河南安阳)为政治经济中心。此六百年间势力所及远远超过夏王朝,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余年是殷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他不仅征服西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即济》),并且“奋伐楚荆,深入其阻”(《诗·殷武》),其统治达到长江以南。当然,就整个商殷时期而言,其主要区域还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关于古代黄河中下游的森林状况,早在二十年代陈嵘教授著有《中国森林史料》一书,有  相似文献   

8.
古代人工栽杉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栽培最广泛的主要商品用材树种,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史书多有记载,以东晋陶侃植杉最早。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为长沙太尉时,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至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自郴、桂攻长沙,杉与庵才毁于战火中。以此推断我国杉木人工栽培历史,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年。但大规模人工植杉,则是在唐代以后。《太平寰宇记》有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大别山区桐城县人工栽杉的记载:“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县令韩震焚烧草木,栽植松杉。”大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公元815——819年)时,曾写《栽杉》诗来记述,诗为:“劲叶森利戟,孤茎挺端标,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7,(8):5-6
规划基于安徽休宁横江国家湿地公园现状,依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着眼于区域整体生态分析与评价,构成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与湿地景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安徽休宁横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维泗同志在《中国农民报》一九八三年三月八日和十日发表的《历史上重视植树造林的名人轶事》一文,提出了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之说,把他看作是我国创办农桑学校的第一人。我认为此说是有背于历史事实的。王维泗同志认为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的根据何在呢?他的文章,有一段以“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和园林场”为小标题的文字写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农桑为立国之大本。他说:‘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原。’提倡办农桑学校,并对进京汇报的人不知道桑株数目和办校情况,很不满意,下诏申斥。”  相似文献   

11.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1,(4):356-357
婺源古属徽州 ,后划归江西。地处赣东北 ,与浙江开化 ,安徽休宁为邻。境内峰峦重叠 ,古木参天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茶树遍山满野。“婺之壤则山踞八、九 ,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岁概田收入通邑十分之四 ,乃并力作于山。”(《婺源县志》)这是婺源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婺绿”始自唐代唐·建中四年 (783) ,五十一岁的陆羽 ,曾移居上饶城北茶山寺 ,筑宅建亭 ,凿石得泉 ,环居植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写道 :茶“生婺源山谷”。唐代 ,婺源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唐末 ,杨华《膳夫经手录》有“婺源方茶 ,置制精好 ,不杂木叶 ,自梁、…  相似文献   

12.
一、宁红产区及源起红茶发源于福建武夷山区,由崇安(今武夷山市)传到江西铅山河口,再传到修水漫江,又传到浮梁县及安徽省的东至,最后传到祁门。江西先有“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1),这三种红茶也是中国的三大红茶。河红以江西的铅山县为主要产区,现已绝迹;宁红以江  相似文献   

13.
舒城在安徽省中部偏南,春秋时为舒国,汉置龙舒县,后废,故城在今县西八十里龙舒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置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取古龙舒县为名”。我省古代的水利工程之一——七门堰就位于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据《汉书》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于七门岭下,阻  相似文献   

14.
陕西洋县南宋《劝农文》碑再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陕西洋县的前身“洋州”,始置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徙治兴道县(今洋县)。其州治衙门,即今洋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千余年来,未移地址,故唐、宋名人撰书的石碑,多集中嵌其二堂壁间。其中有唐·韩干《牧马图·》碑、戴嵩《牧牛图》碑,宋·文同、苏轼、苏辙、韩亿、韩缜、鲜于侁等诗碑,皆萃于此。  相似文献   

15.
灵山茶     
一、碧云庵与灵山茶的种植灵山又名芙蓉山,位于婺源县城东部,距城52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997米。在灵山人工栽种茶树的第一人是碧云庵的何令通(慕真)。据《婺源县志》记载,南唐国师何溥,字令通,精堪舆(看风水),因议牛头山陵事与皇帝意见不合,被谪休宁。后潜入本县芙蓉山(大畈灵山)修道,拜昭禅为师,改名慕真。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与乡人江广汉于灵山顶建碧云庵,修道40年。这期间,碧云庵广招弟子,香火极盛。因茶有益人的身心作用,如“天之津液,神灵之精”的甘露和佛性中的醍醐,有提神醒脑,净化心灵,与天地人和谐交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赵氏的由来     
《百姓》2003,(11)
《姓氏溯源》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据说,这是由于《姓氏溯源》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项伯益赢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惠特曼提倡平民使用的“口语入诗”和“自由体式”契合了安徽诗歌革命和新诗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创作层面和创作实践层面给安徽诗人带来诗歌创作的灵感。胡适、蒋光慈、田间为代表的安徽诗人对惠特曼口语入诗的借鉴和模仿激发了安徽现代诗歌体式进一步向平民化方向转变,而自由体诗歌的引入则给安徽诗歌界带来不小的震动,对安徽古典诗歌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为安徽诗歌的新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秦汉以来治理边疆,除治军治政之外,其最有远见和最有成效的创举之一,就是制定和推行“屯田制度”的政策,创建和发展边郡的农业,益济民生,解决军粮,以谋求社会的安宁、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的繁荣、抵御外侮和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新疆古称西域,自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西通和治理西域,并出使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至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又遣班超定远西域边疆,并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建立了自中国横贯中亚经波斯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无论在边疆治理  相似文献   

19.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20.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3,(2):320-321,325
地处鄂南的咸宁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桂花之乡” ,也是文明遐迩的茶乡。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开始种茶。至唐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 ,咸宁即有名茶“桃花绝品”传世。咸宁的茶叶种植 ,以柏墩为中心。据光绪八年(1882年 )《咸宁县志》云 :“咸宁马桥 ,柏墩地方植茶最广”。其中柏墩乡 (今改为桂花镇 )以砖茶加工著称 ,其早期的“箱红”至后期“长裕川”“生生生川”青砖茶。历时四百年 ,以柏墩为龙头自成一体的由淦水为起点的茶叶水运线路 ,成为纵贯南北的中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至明代 ,咸宁所产茶叶经过茶农初加工制成红茶后 ,由川、陕省茶商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