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皓  侯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5,(1):146-148,156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运用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法,通过对2010年7月22 ~ 25日陕西省大暴雨天气的特点、环境场条件和物理量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海台风活动是影响这次陕西出现大暴雨的一个关键因子,台风“灿都”前部与副高西部环流之间为一股强劲的偏南气流,形成了从南海到陕西地区的水汽通道;此次大暴雨高层纬向急流较短,高空急流在陕西与甘肃东部有一个小的反气旋环流形成;低空急流从台风“灿都”环流的东侧一直北伸越过秦岭直至陕西北部,为这次暴雨过程输送了充足的水汽;此次大暴雨过程是位于黄河河套地区的深厚的低压系统云系原地发展、加强和东移所造成;暴雨和台风所在区域为较大范围的上升运动区,而2个上升区之间则为宽广的下沉区域;台风低压系统的维持、发展和加强对副热带高压有一定的维稳作用进而使强降水形势能够稳定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81年8月15日~9月9日发生在陕西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稳定的"L"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低纬度热带气旋活跃并有较长的生命史有利于中纬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热带气旋外围暖湿气流、强盛的印度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相结合为暴雨提供了持续的水汽和能量;持续性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与副热带东风急流稳定并存;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的辐散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叠置区域,高空急流不断带来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叠加在暴雨区的低层的暖湿气流上,加大了暴雨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深对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14—15日出现在吉林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对反气旋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与正散度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00 hPa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共同作用,对西南急流强度的增大和冷暖空气交绥极为有利;850 hPa风切变区几乎与台风倒槽重叠,说明低空急流位置和维持时间直接影响短时强降水;大的降水落区与高能区外围和能量锋区过渡区始终保持一致;台风水汽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而间接来源则是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的水汽;低空抬升运动一直存在,与200 hPa高空处的辐散相对应,进而形成高低空抽吸效应,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资料通过环流形势、物理量要素等方面对2016年吉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 h Pa南、北2支高空急流、500 h Pa冷涡和东部阻高、地面强气旋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850 h Pa偏东、西南2支急流为此次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吉林中部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为暴雨主要发生落区,东部阻高导致降水时间较长是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11~13日广西一次秋季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稳定维持,中纬度西风带多波动,高空低槽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大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急流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正涡度平流、强烈上升运动、良好的热力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  相似文献   

6.
甘肃玉门2012年“6.5”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C卫星云图、自动站降水等资料,对2012年6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1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 Pa"东高西低"型环流形势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环流背景;(2)河套西部的闭合性反气旋致使西方冷空气不能快速东移出玉门市,在玉门地区上空长时间滞留,为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较长时间的气流辐合上升运动;(3)高原槽的移动使高原到玉门市南部一线维持一支西南气流,以及"河套小高压"南侧维持的东南风,这2支水汽通道为暴雨区输入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形成了较大的水汽通量,导致整层的空气接近饱和,从而为此次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28日夜间至8月29日白天云南省昭通境内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通过对高(低)空天气形势、物理量及动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压在东进南压过程中分离出的高压单体,与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分离留下的高压单体在滇形成的切变式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高原东部的高压沿其前部的暖式切变线向东南移动,加剧了切变线东南一侧反气旋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大范围暴雨形成的中尺度影响系统。200 hPa高空急流和850 hPa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利用NCEP 1o×1o再分析资料与fnl资料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等方面对造成201330号台风暴雨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雨天气分2个阶段,有"海燕"的环流与回流形势携带大量水汽在华南、江南等地辐合,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中部台风"海燕"的弱环流与对流层中下层反气旋回流南下带来东北、偏东风交汇,在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发生降水过程。此次天气过程水汽由台风环流及后期环流提供,由"海燕"北侧靠近副高一侧东风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和南海输送水汽更加明显;冷空气侵入,使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不稳定机制,斜压位能释放转为动能,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产生提供必要动力条件;冷空气叠加在850h Pa以下强暖平流下面,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被加剧,有利于对流发生,同时使低层辐合加强,动力抬升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9.
应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受10号热带风暴"达维"影响的辽宁省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产生的暴雨由台风自身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组成;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地面摩擦和西风带高空急流分别从地面和高空消耗台风动能,尤其是西风带高空急流对改变台风的结构和性质起了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切断了热量和水汽供应来源,并且自身热量和水汽耗散快,因此台风气旋暴雨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相反,台风热量和水汽通过低空东南急流以波的形式向北方输送。向北伸展的能量锋区有向东部海上暖湿环境偏移的可能。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在东南急流上高能高湿辐合区域,降水强度要强于台风暴雨,降水过程持续时间比台风暴雨长;台风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都是中尺度天气系统,这两者发生在台风气旋和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台风暴雨是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涡旋云系产生的暴雨;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是强对流短时暴雨,因此,判定低空切变线的位置是确定台风远距离暴雨的重要依据。而由于探空资料时效性较差,可以通过地面暖锋过境的时间来判断,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暖锋锋前。  相似文献   

10.
应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受10号热带风暴"达维"影响的辽宁省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产生的暴雨由台风自身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组成;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地面摩擦和西风带高空急流分别从地面和高空消耗台风动能,尤其是西风带高空急流对改变台风的结构和性质起了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切断了热量和水汽供应来源,并且自身热量和水汽耗散快,因此台风气旋暴雨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相反,台风热量和水汽通过低空东南急流以波的形式向北方输送。向北伸展的能量锋区有向东部海上暖湿环境偏移的可能。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在东南急流上高能高湿辐合区域,降水强度要强于台风暴雨,降水过程持续时间比台风暴雨长;台风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都是中尺度天气系统,这两者发生在台风气旋和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台风暴雨是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涡旋云系产生的暴雨;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是强对流短时暴雨,因此,判定低空切变线的位置是确定台风远距离暴雨的重要依据。而由于探空资料时效性较差,可以通过地面暖锋过境的时间来判断,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暖锋锋前。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2000年和2008年两次秋季暴雨的特性和影响系统的分析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南海低值系统、热带云团活动密切相关,暴雨一般与华南沿海的低空偏东风急流相伴。对流层中层正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南侧的暖平流破坏了海南岛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导致暴雨区上空的...  相似文献   

12.
孙莹  齐杰  白广田  薛金艳  白华  王浩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7-1835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0年7月19~21日辽宁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稳定度和动力条件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存在辐散场,500 hPa长波槽带动冷空气东移到暴雨区上空,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是辽宁出现特大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条件。暴雨区上空底层存在明显水汽辐合,中层存在水汽辐散,底层水汽辐合长时间维持为暴雨的连续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冷平流的入侵,在暴雨区上空出现能量锋生,因此河套冷平流的存在是此次特大暴雨生成和触发机制之一。高空辐散流场的增强,有利于低空低压的增强和维持,加强暴雨区的对流不稳定和垂直环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4月18-19日华南地区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气旋性环流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影响而形成的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过程。500hPa副高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弱,位置偏南,气旋性环流自西向东影响了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地面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广东始终处在地面低压前部偏南风的控制下;850hPa和700hPa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配合以风速或切变形成的低层辐合,高空200hPa对应强的辐散流场;华南至江南一带南低北高的地势,对地面偏南风或西南风起到了很好的抬升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韩国天气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特征和环境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4年8月31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高压共同作用导致了暴雨发生;MCS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MCS的发展演变对于预报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探空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对对流过程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配置结构有利于对流性不稳定的增强;副高外围暖湿空气是输送暖平流的主要物理机制;强降水发生于MPV1等值线零线和MPV2强负值中心南侧等值线密集区附近,对应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叠置区域;MPV1零线对于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MPV2负值区与辐合区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8月19—20日发生在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和副高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东北侧切变后西北干冷气流和山东半岛低涡后东路回流湿冷气流这3股气流在商洛上空的交汇,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为大暴雨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双重辐合-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抽吸作用明显,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大暴雨区附近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喇叭口地形触发了γ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3个γ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造成2次强降水叠加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动气象站站点实况和ECMWF ERA5的逐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比2017年6月4日和2019年8月2日宁夏区域性暴雨强降水区域、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因子的共性和不同.结果表明:后者累积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均比前者大;2017年6月4日,宁夏处于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中,强降水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切变线的右前方,即宁夏中北部,稳定维持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了局地强降水;2019年8月2日暴雨过程出现在宁夏南北两头,是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由500hPa冷涡、冷槽和700hPa低槽、切变、低空急流共同造成的,是一次典型的强对流单体导致的暴雨过程.2019年8月2日短时强降水过程比湿、CAPE、ZH零度高度、-20度层高度数值较大;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沙氏指数为正;2017年6月4日LI为正值,2019年8月2日LI为负值;2017年6月4日850-500假相当位温差为负值,2019年8月2日为正值;二者200hpa 、700hPa为辐散,850hPa为辐合,后者200hPa辐散中心强度大于前者,而700hPa辐散中心强度和850hPa辐合中心强度反之。  相似文献   

17.
农钢  詹莹玉  苏彦  梅宁光  周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400-14402,14439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低压东北移,使中南半岛高压加强,"纳沙"西侧北风加强,导致其偏离原来的路径向偏西南方向移动,对桂西南影响不如预计的大;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和来自南海中部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在海南岛附近汇合北上,使北部湾和广西中部雨量增大;台风东西两侧V分量大小及V分量最大风速轴的走向对台风路径南(北)折有很好的相关性,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左右对称时,台风移向沿原来的方向稳定少变,而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发生偏转时,台风路径可能出现南(北)折,南(北)折的角度大致与V分量最大风速轴与横轴的夹角相当。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山东“8.17”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非常规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计算分析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几种热力环境指数在这次强降水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山东这次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过程中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具有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暴雨范围大且区域集中和强降水时段集中的显著特点。②低层冷空气的侵入、地面倒槽和切变线的辐合作用,有利于增强降水的强度。③强盛的偏南气流是这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④这次暴雨有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⑤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这次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⑤强回波在费县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⑦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更细地反映天气过程,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关注地形影响对预报强降雨及其分布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次冷式切变线引发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英  王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69-4670,4722
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等,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鲁西北和鲁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冷式切变线是引发大暴雨的主要系统,暴雨主要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以及低涡的东北象限。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南海到华北中部的水汽通道,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暖湿空气和能量,也是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的必要条件。地面锋面气旋则是暴雨开始的启动机制,锋后东北湿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山东上空交汇,促使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分析了鲁西南地区2013年5月26日和2014年5月10日两次春季低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层结的不同、低层强辐合区高度的不同、能量锋区位置的不同以及强上升运动中心位置的不同,都是造成低涡暴雨降水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冷空气侵入层节的异同决定了降水的稳定度;边界层强辐合对于气旋前部偏东气流里的暴雨形成更为重要;低空急流的强弱及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均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强上升运动区的深厚程度也是造成暴雨量级不同的关键因素,同时从暴雨区北侧下沉运动区可以看出冷空气的位置及其势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