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美国、巴西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美国、巴西两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实践及相关政策措施,总结出制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法规政策;积极出台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发挥市场机制,培育完整产业链条是其成功的主要经验。最后提出了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技术,做好农业生物质资源普查以及避免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将边际性土地开发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质能原料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在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甜高粱、菊芋、柳枝稷和蓖麻等能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发展和边际性土地开发的几点关键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艳琳  李福利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34-16735
[目的]分析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及其环境效益。[方法]根据山东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和生物质能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对利用生物质能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剩余物、林木剩余物以及退化土地种植的低投入高收益作物及草场。如果考虑退化土地种植草场,则2009年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高达18 280.88万t,生物质能总量达2.68×1015 kJ,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 126.5万t,其中对二氧化硫的减排量可占同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8.9%。提倡种植能源作物不仅对发展新能源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对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山东省能源政策制定和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岩  张好  高敬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51-953,967
吉林省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缓解吉林省能源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吉林省生物质能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吉林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吉林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源被称为“零碳能源”,可为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独立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中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目前已利用量约2200万吨标准煤。在全球范围,直到201 4年6月,世界生物质能协会(WBA)才发布了目前第一份专门针对全球生物质能发展情况的统计报告。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物柴油促进湖北生物质能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能源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能源自给度不高的湖北省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较多,选择一种既能发挥湖北地域特色又充分利用湖北资源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对发展湖北生物质能产业至关重要.根据湖北农业资源特色,通过分析,认为以油菜来制取生物柴油既能充分利用湖北油菜资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完善土地运行配置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使得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转型发展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山西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山西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山西发展农村生物质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平谷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禽畜粪便等.通过对平谷区沼气、秸杆气化、吊炕(简称"两气一炕")的发展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规划先行、多方投入、因地制宜、引进开发、镇村共建、加强管理、强化培训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是现阶段国家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土地测绘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规划能够具备长效性。结合土地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测绘技术来高效规划土地资源,促进我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土地开发项目长效建设。本文针对土地测绘在开发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矿物质能源短缺,广西自治区的情况尤为突出,能源对外依存严重。以广西自治区生物质资源具有代表性的23个县为例,分析当地主要农林生物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当地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生生物质资源超过4 500多万t,用于生物质发电可以替代1 900多万t标准煤,将有助于缓解广西自治区能源对外依存程度,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每年产生农业生物质资源量约为213.8万 t ,将其充分利用,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了北京市农业生物质种类及资源量,重点分析了其主要利用方式,并从原料收集、利用技术、经济收益以及相关政策4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农业生物质利用潜力大,但利用不充分,需要建立完善的循环回收利用的管理体系,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挖掘农业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潜力,根据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农作物产量和畜禽养殖量),经计算可知,河南省每年可用农业生物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3 045万t;采用不同的生物质供热和发电技术,每年具有1.74×107 MJ供热潜力和542亿kW.h发电潜力,可节省2 455万t标准煤。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具有巨大的能源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物质能源对缓解中国的矿质能源压力、减轻能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迫切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中国丰富的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开发能源植物的潜力。同时,从滩涂资源的有效利用、盐生植物中能源植物的发掘和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能源植物耐盐性及改良盐生植物生产能源物质的特性等方面提出了沿海滩涂发展能源植物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利用技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稳根  段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01-6003
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和其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技术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泉  宣蔚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62-2863,2976
基于可再生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意义,认为在新农村住宅优化方面,运用可再生能源削减农村住宅能耗,降低传统能源的碳排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以较容易获得且使用成本较低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雨水资源为例,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运用策略。重点研究了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供能系统在新农村住宅中的运用;沼气、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供能系统对实现生物质能与住宅的一体化应用的意义;雨水的中水回用和冷却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三环循环模式,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雯  欧阳子健  苏盼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29-13932
近年来,生物质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对农村生物质的能源利用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探讨该地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期为我国广大农村合理、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提供经验与借鉴。研究发现生物质发电面临原料供应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当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提出了应优化电厂原料供应、促进生物质资源梯级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香蕉茎叶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香蕉资源丰富而茎叶等副产物利用不够充分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香蕉茎叶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情况及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香蕉茎叶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栽培食用菌、生产饲料、粗纤维加工、医用等,还是开发生物质能的优质原料,是有待大力开发的农作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