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菜蛾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空间分布格局指数法和离散性空间分布模型拟合法,对小菜蛾卵及幼虫在早甘蓝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卵及幼虫均为聚集分布,小菜蛾幼虫在任何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根据lwao-kuno理论公式计算出小菜蛾幼虫的理论抽样数,同时对几种常抽样方式的精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Z”字型抽样法最佳,单对角线法最差。  相似文献   

2.
山杨根腐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型的建立、抽样技术的研究表明,山杨根腐病是一种根病,以感病株数为病害的数量指标,用扩散型指数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山杨根腐病的空间格局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均匀分布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中红火蚁蚁丘的分布特征,为该虫的监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方法调查3种生境(荒地、田埂、草坪)红火蚁蚁丘的密度和大小,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函数回归模型对蚁丘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并对荒地生境蚁丘密度和植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田埂蚁丘密度明显高于荒地和草坪,高达18.67个/100 m~2,超过草坪生境蚁丘密度的10倍;荒地、田埂和草坪生境蚁丘基部周长相差不明显,但荒地生境蚁巢高度明显高于田埂和草坪;通过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函数来看,荒地和田埂生境蚁丘多表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而草坪生境蚁丘多表现为聚集分布;研究发现粤北地区红火蚁入侵并未造成荒地生境植物多样性下降。【结论】受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田埂、荒地、草坪;蚁丘在荒地和田埂上多呈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在草坪上多呈聚集分布,这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和红火蚁筑巢习性共同引起的;红火蚁蚁丘密度与荒地中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西兰花菌核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m*-m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西兰花菌核病病株田间空间分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西兰花菌核病病株田间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被测田块都不符合二项分布,而同时符合核心分布;各田块的西兰花菌核病I指数>0,M*/M指标>1,Ca指数>0,扩散系数C>1,K指数>0,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病株个体间相互吸引,病株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个体群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格局,即分布的基本成分发病中心之间趋于随机分布,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西兰花菌核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聚集分布.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所需抽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T0(N)=1.5N±2.8615N,调查株数N株时,若累计病情指数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若累计病情指数未达到下界时,可定为不防治田.病情指数15%,所需抽样数为90.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大棚番茄灰霉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属均匀分布,同时确定了大棚番茄灰霉病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美洲斑潜蝇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wao的m=α+βx,Taylor幂法则s^2=ax^b及各种聚集度指标,分析研究了三都县新发现的检疫性害虫美洲斑潜蝇在豌豆上的空间格局,明确其在豌豆上为聚集分布,在田间以下体群存在,个体群的分布为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的分布均匀的,同时分析了其聚集原因 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和Tylor害虫法得出了其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7.
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是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采用6种方法研究了矢尖蚧雌成蚧在柑桔树内的空间格局.6组资料中有5组符合负二项分布.雌成蚧的分布属聚集格局,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的个体群,个体群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其大小随虫口密度的提高而加大.根据Iwao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不同精度水平和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为: n=35.57/m+75.40(D=0.2) n=15.81/m+33.51(D=0.3)  相似文献   

8.
红景天根腐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标测定,以及1wao的M-x回归、Taylor’s幂的法则分析,结果表明红景天根腐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密度的提高从聚集型演变为均匀型,红景天根腐病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即红景天根腐病病株在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形成这种格局,既是中心病株扩散的结果,也是环境条件异质性的结果。不同抽样方法的比较结果,以平行线法效果最好,并确定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种群的分布规律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山上主要分布在表层3厘米以内。在稻丛周围呈水平分布,幼虫近稻、根处多,远离稻根少;土茧分布在12厘米范围内差异比明显。其垂直分布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土表6厘米内,土茧95%以上分布在离土表3厘米内,幼虫结茧有向上爬习性。用1wao的平均拥挤度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世代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型,其结果表明成虫是具密度依赖的聚集分布。通过Taylor的指数回归式参数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条纹叶枯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扩散、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2=180.37/-X 19.57和序贯抽样模型TO′(n)=0.3n±0.7615n,确定了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和长距离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火蚁入侵中国大陆历史、局域及长距离传播扩散规律问题,为预防和控制该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并分析华南地区多个红火蚁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建立并应用相关模型对红火蚁入侵历史、传播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对8个典型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扩散速度一般为110~190 m•a-1。分别建立了疫区面积(Sq)、蚁巢分布面积(Sf)、蚁巢数量(Nm)、中心区蚁巢密度(Dm)等指标和入侵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分别是Sq=166384e0.5345T、Sf=28997e0.5784T、Nm=59.966e1.1756T、Dm=6.4533lnT-0.9852。应用以上模型推测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已有10年以上历史,其中入侵深圳、广州、吴川时间较早,入侵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5年、1996年,1998~2005年扩展到其它20多个地区。目前,华南地区红火蚁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的“2-2-2”型,即珠江三角洲、惠州、河源和粤西吴川、阳春、高州、电白、茂港两大块区域;东部的新罗、上杭、大埔、西部的岑溪、陆川、北流两小块;南宁、张家界两个空间跳跃点。红火蚁侵入县级区域数量和入侵后时间长度之间关系模型为Y1=2.6094X 1.0368、Y2=4.1923X 0.9699,年传播扩散距离为80 km左右。【结论】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历史较长,侵入区域多,局域扩散速度慢,长距离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多蚁后型种群婚飞新形成蚁巢的局域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野外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多蚁后型种群婚飞新形成蚁巢的局域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短期内婚飞形成的活动蚁巢在局域平面空间上呈均匀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蚁巢,且蚁巢间相互排斥.在平面空间上不同间隔距离间该类型蚁巢半方差值呈明显规律性变化,具有空间相关性.建立了5个球状模型,其变程分别为12.6、14.1、9.7、13.3和14.5 m,平均为12.8 m.  相似文献   

13.
单个蚁巢红火蚁对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定殖单个蚁巢红火蚁入侵荒草地后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陷阱法和诱饵诱集法调查距红火蚁蚁巢不同距离的蚂蚁类群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探讨新定殖红火蚁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入侵后与本地蚂蚁竞争激烈,红火蚁对距小蚁巢1 m、大蚁巢1和3 m处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距红火蚁小蚁 巢1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在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6月(45.02%)及占较小比例的8月(16.01%),蚂蚁个体数和优势度指数增加,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在距红火蚁大蚁巢1、3 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而后逐渐上升趋势,在红火蚁占较小比例的6月(48.36%,1 m)、7月(34.06%,3 m)和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9月(89.94%,1 m;59.52%,3 m),蚂蚁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引起荒草地单个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变动的主要蚂蚁种类及其变化情况。【结论】两种入侵荒草地的红火蚁种群对距其蚁巢较近距离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小蚁巢和大蚁巢近距离处,红火蚁工蚁占比例较大,本地蚂蚁物种数、个体数、蚂蚁类群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毒力及传导毒杀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室内测定了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触杀及胃毒毒力,并根据红火蚁的取食生理学,设计出联杯法测定毒饵的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LC50为3.44 mg/L,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的LC50值0.76 mg/L;而胃毒LC50为4.22 mg/kg,显著低于氟虫腈的LC50值6.19 mg/kg.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传导毒力随供药工蚁取食毒饵的活性成分含量上升而增高;当毒饵活性成分为53.64 mg/kg时,处理后8 d受药试蚁死亡率达(64.70±2.37)%.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低触杀毒力,适合用于制备红火蚁毒饵的杀虫活性成分,其传导毒杀活性能用联杯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毒杀活性及行走能力、 爬杆能力、抓附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试管喂毒法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8 mg/L 氯虫苯 甲酰胺处理 60 h 后,小型红火蚁校正死亡率为 96.55%,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 60 h 后,中型红火蚁校正 死亡率为 100.00%。8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小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5.00%、11.67%,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中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3.33%、11.67%。【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在红火蚁防控上具有 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火蚁分布的主要气候临界因子、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I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红火蚁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可在中国65.82%的地区发生,可将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轻度危险区、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其中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占37.91%.  相似文献   

17.
3种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野外分别采用95%氟虫腈配制的毒粉、毒饵、毒粉毒饵混剂3种药剂处理红火蚁蚁丘,并以速杀效果和持效性作为防治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毒粉毒饵混剂的速杀效果和持效性均较好,活动蚁丘减退率为91.73%;毒粉的速杀效果较好,但持效性差;毒饵的速杀效果比毒粉慢,但持效性较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红火蚁远距离传播速度探讨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资料绘制出不同年代中国红火蚁地理分布图、分析了分布特征、并应用面积开方法尧直线距离法计 算出目前中国大陆红火蚁长距离传播速度分别为26.5尧48.1 km/年。建立了模拟入侵县级区域数量与入侵大陆时间 长度之间关系的Gauss 模型院NC=458013.8也1-0.999989EXP(-0.000001D2)页、并应用该模型预测出2023 年中国大陆被 入侵县级区域数量将达到364 个。  相似文献   

19.
红火蚁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SOD和CAT的活性除在接种后12 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POD的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的36 h其活性为12.33 U3,显著高于对照(10.13 U3) ,随后呈下降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活性最小(6.55 U4),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8.15 U4),之后不断上升;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时最高(9.24 U5),显著高于对照(6.65 U5),之后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空间关系和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最近邻体法研究了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间空间关系,调查了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该生境中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蚁巢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交替出现,且大部分时间为随机分布,蚁巢间平均距离是6.88 m.不同月份蚁巢密度变化存在差异,4月份蚁巢密度增加程度最大,为0.305×10-2个/m2;5月份蚁巢密度降低程度最大,为0.19×10-2个/m2.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蚁巢平均迁移率最高,为20.70%,迁移最活跃.蚁巢平均使用时间为43 d,平均迁移距离为5.57 m.新出现于地表的红火蚁蚁巢短期内消失比率很高,出现后第1周达31.48%,之后低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