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正>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受  相似文献   

3.
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系91-4750张玉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出高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系91-4750,其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孢囊线虫病、抗旱、耐盐碱。1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4.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徐伟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寒地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大,常年发生面积超过70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在20万hm2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  相似文献   

5.
由优选出的配方制成种衣剂处理大豆,与CK相比,大豆基本苗增加3.92%-12.00%,孢囊线虫株率降低12.34%-14.17%个百分点,成株数增多,小区产量增加6.97%-19.59%,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对我省大豆生产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不合理轮作,大豆重茬面积增加,导致该病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我省应从选育抗线品种、改善农艺措施等方面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7.
由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山西省大豆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查清病情,由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农牧厅植保站主持,各地、市植保站参加,组成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调查协作组,于1984—1986年先后调查了111个县、区的1681个乡、镇,共取土样2602个,基本查清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此病已在全省普遍发生,多数为轻病田,少数为重病田.寄主植物多达13种,其中以豆类为主.根据调查结果已编写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名录》,并绘制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图》,为科研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约有1500万亩大豆受害,其中严重受害面积200余万亩(减产30%以上)。近年由于大豆经济价值高,农民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迎茬面积逐年增加(可高达20~30%),致使大豆孢囊线虫病区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大豆孢囊线虫是土传病原物,幼虫入侵感病大豆根系后,由表皮而达皮层,在寄主根系组织内吸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重要病原,其防治办法主要依赖于遗传抗性。当外来资源的抗性基因被转移到优良品种中的同时,有害基因通过连锁频繁地与抗性基因一起转移了。在P1468916中鉴定出了2个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位点,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位点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旨在弄清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对大豆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我们对存在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分离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测试,其中1个群体还同时存在大豆P188788孢囊线虫抗性位点帕1的分离。分析了各群体与孢囊线虫抗性连锁的遗传标记,并在低到高程度孢囊线虫侵染水平的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0.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1981~1987年对737份种质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病(SCN)、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原生地、不同类型野生大豆对病害的反应显著不同,两种病害的免疫和高抗资源仅占0.68%与1.08%,野生大豆虽蕴藏有抗性基因,但必须经过接种鉴定,筛选出抗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育种应用,发挥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病值”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 研究中的应用。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不分离群体 具有较大的方差,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 方差,但F_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与原始数据相比,经平方根转化后,单株孢囊数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 的高度正相关只有轻微的下降;而单株抗病值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的相关性则明显降低。4个组合单 株抗病值的广义遗传力为57.49%~71.79%,高于单株孢囊数的48.42%~65.96%;根据抗病值推导 出的最小基因数目为3~4,比用孢囊数推导为2~3的结果更接近按质量性状遗传估算出的结果。对 F_2单株频次分布研究表明,采用抗病值标准品种法分级统计的高抗株数,与按全国抗性分级标准下< 10个孢囊/株的株数完全一致,而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中间类型分布。按质量性状遗传模式对4个高感 x高抗组合F_2分离群体研究表明,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可能由三 对隐性基因和二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及抗性基因克隆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吕蓓 《分子植物育种》2003,1(1):116-121
本文概述了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与寄主的相互识别,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提出了克隆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的分子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豆新种质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2000年,采用病圃自然感病鉴定法,对我国7省518份大豆新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筛选出3个新的抗病品种。这些抗病品种均来自山西,种皮为黑色,每株平均孢囊数在0.2~0.6之间,孢囊指数为0.4~0.6,抗性强而稳定,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5.
抗大豆孢囊线虫病新品系垦86-6331我所在培育两个抗线虫品种的基础上,又培育出抗线虫的新品系垦86-6331.该品系是1980年用丰收2号为母本,高抗线虫的PI90763为父本杂交于1986年育成。该品系主要特征特性是:无限习性,高大繁茂,株高90...  相似文献   

16.
1991~1995年鉴定了我国3355份栽培大豆和186份野生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在栽培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免疫的5份,抗病的19份,野生大豆资源中未筛选出免疫和抗病的。抗性材料多为黑色种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大豆重茬面积的扩大,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加剧,已成为提高我省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推广大豆抗线品种,提高大豆单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是提高我国大豆大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严重为害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的一类植物病原线虫,目前在我国16个省市区均有发生,在河南、河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为害尤为严重,减产达20%~70%,筛选安全高效的小麦孢囊线虫防治药剂迫在眉睫。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植保究所研究人员在前期试验中发现氟吡菌酰胺  相似文献   

19.
1 病害发生特点黑龙江省大豆的重点防治对象仍然是大豆根腐病和大豆孢囊线虫病害,有些病害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现在又有所回升.如大豆灰斑病在20世纪后期基本得到控制,灰斑粒控制在3%以下,但是近几年又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晋豆2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6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共检测出37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1.8%。获得5个共显性位点,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164。ISSR引物(GA)8C检测到3种基因型,ISSR引物VDV(CT)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