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日、美及西欧等国家通过农地制度保障了农地利用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协调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比我国农地制度发现,我国农地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家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可借鉴日、美及西欧等国家的经验改革我国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了其形成的制度根源;然后阐述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结果表明: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突出表现在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公平性"和"福利性".致使土地分散且难以自由流转;而现代农业发展则要求通过土地的自由流转,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创造条件;凌驾于生产要素功能之上的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难以提高.结合实地调查和全国统计数据,论证了目前我国农地对农民家庭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有必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地的流转和集中.最后,本文提出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于正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弱化的事实,将土地保障形式由实物保障转换为价值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并且,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利弊,对两岸历经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宿州市自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带动乡村以及完善农业投入机制方面积极进行改革试验。实践证明,高效的农业投入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保障,需要理顺财政引导与市场化的关系,建立"市场运作、一资带三资"投入模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合理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加快宿州市"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在转轨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与农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当时农地初始状态复杂、农业市场环境不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三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俄罗斯农地制度改革的复杂逻辑。基于此,本文从苏联时代农地产权的复杂性入手,分析了俄罗斯农地私有化作为激进式改革,却取得了渐进式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领域、私有产权和低效率劳动并存的局面,农业企业的"公共领域"与"私有产权"居民经济的相互补充,造就了低效率劳动和高收入回报,农民从中获得的效益明显大于单独组建家庭农场所获得的收益,这就是其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认清了其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其私有化改革和农地流转改革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提升农业企业家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从阐述现代农业企业家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家队伍的素质现状,提出了发掘具有"先天潜质"人才、营造利于农业企业家后天素质提高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以及农业企业家的自我完善与提升等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企业家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地流转率一直比较低。如何破解农地流转效率低下成为时下学术界热点讨论问题。基于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学(NELM)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基于要素替代视角下,农户采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生产方法,利用机械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会否诱发农户农地转入交易行为?"。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对规模经营存在正向作用,并且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促进农户对农地的扩大投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捷,减少了劳动投入,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益。提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基础投入,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结构的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区,比较成渝地区农地经营方式转变的地域差异,评估农地经营方式转变的可持续性.选取成都平原区的广汉市和重庆山地丘陵区的江津区为研究样区,基于两个区域的1 102份调查数据,运用能值分析法分析两地农地经营方式转变的差异.由于资源禀赋、家庭特征、经营方式、流转市场、流转价格等因素的差异影响,江津区与广汉市农户农地流转呈现区域"悖反"现象;从能值分析来看,广汉市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大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降低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了良性的农业集约化;而江津区通过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产业模式大幅提升农业产出,但过度追加不可更新要素的投入方式却不可持续,引起了劣质的农业集约化.因此,就转变农地经营方式而言,成都平原区应着眼于"降本增效",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大生产模式;重庆山地区应着眼于"提质增效",以农业科技、装备和设施更新为驱动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海南省农垦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在权利取得、经营方式、权利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阻碍国有农地要素市场化的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强调了应抓住契机,从简化权利体系、取消"两田制"以及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等方面完善农垦农地承包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需要农地流转,农地流转呼唤"三权分离"。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农地产权改革,对当前的农地"三权分离"进行了产权界定,强调"三权分离"的重要性;继而分析认为农地"三权分离"存在农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工商资本挤压农民利益、信贷配给等风险,需要党和各级政府警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种子管理体制运行的特征分析种子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高科技术投入要素,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和其他农业投入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每次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一项基础性权利,但土地过度破碎化影响了农业生产效果的提高,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适时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制度,不仅有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率,也能够促进农地合理流转,提供农地利用水平。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厦门特区农地制度变迁开始进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旨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它的核心环节是营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制度和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主体角色是农民、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从制度变迁理论与厦门特点看,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的作用尤重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更新资源的太阳能值,对农用地面积进行标准修正,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14年张家口市农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农地利用经济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效率值为0.79;总体来看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平均每个决策单元分别节约投入标准农用地47 856.07 hm2、劳动力22 482.16人、机械动力92 062.13万k W·h、化肥4 965.98 t,也可以实现当前的产出水平;就各个区县来看,要素投入改进方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财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对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6.
王国章 《吉林农业》2010,(12):58-59
我国是人均占有耕地量很少的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农村土地整理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容、关系,以及农地整理产业化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农地整理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快农地整理产业化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广西防城港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主要有两种农地经营模式:一种是通过土地出租的"公司+基地"模式,一种是通过土地入股而形成的专业合作社模式。第一种模式,公司以较低的租金从农民手里租入土地,相对于公司利用农地获得的生产效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并不高。第二种模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充分的市场信息,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并不能遵守合约,合作社利益受损。文章通过对天路公司与盛丰合作社的比较研究,利用案例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农地要素流动、合约执行和收益分配的一般逻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天路公司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加工销售的模式激励了农户对租赁合同的遵守;土地流转后农户可以作为雇工进入公司在原有的土地进行劳作,但享受的剩余索取权过少,实质上难以充分分享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收益。盛丰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难以约束社员对合同的执行。这两种经营模式下都难以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可持续经营面临风险。研究结论:土地要素流动模式的差异所形成的制度激励和约束不同而造成农民对合约执行的响应不同,交易对象的不同也会造成农户行为选择的不同。交易对象对技术的依赖性越强,农户与公司、合作社合作的意愿也越强,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就越强。在各类农地流转模式创新探索中,令农户拥有或分享土地剩余索取权,加强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深加工技术,是农民、企业或合作社能够共享农地经营收益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一村一品"须具备四个要素:特色优势、高市场占有率、好的经济效益、质量品牌效应。发展"一村一品"是榆次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依托榆太同城化、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诸多机遇,按照"粮食集约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园区化、加工龙头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实施进程中,要科学谋划,高标准绘制"一村一品"发展蓝图,整合要素,多方位探索"一村一品"发展路径,多措并举,全力务求"一村一品"发展实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快速流入城镇,以及在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背景下,农地流转加快了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地流转模式也以最初以农户间流转为主,逐渐向以其他主体(企业、大户、合作社)流转为主的资本主导型流转模式转变。农地经营权与资本对接的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梳理有关研究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农地承包经营权不断推进土地资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们经常把与传统相对立的农业称为现代农业。如把现代农业理解为工厂化农业,主张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规模化的农业,崇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追求"吨粮田"、"万元产值"等。其实这些并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现代农业理念的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和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构建。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可持续的理念在传统农业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