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将四倍体球茎大麦(H.bulbosum)的有用性状导入二倍体栽培大麦(H.rulgare),将二者进行杂交,并通过胚培养技术获得了11个有生活能力的三倍体F_1植株。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中形成三价体的平均频率为1.3/每花粉母细胞,最多为5/每花粉母细胞。三倍体F_1与二倍体亲本大麦回交,获得了9个BC_1植株。其中3株具有H.bulbosum的DNA或抗病性。用Bam HIDNA水解的基因组进行Southern印迹时,种的特异性611-bpDNA探针pSc119.2(位于H.bulbosum染色体组的端粒上)清晰地检测出在BC_1-5植株中有5个H.bulbosum的DNA片段,其长度分别为2.1、2.4、3.4、4.0和4.8kb。通过N-带染色发现BC_1-5植株亦含有染色体3与染色体4的异源染色体交换。用pSc119.2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到两条易位染色体之一的端粒区具有H.bulbosum序列。另外两个BC_1植株(BC_1-1和BC_1-2)抗两个白粉病菌系,而栽培大麦亲本对这些菌系则为感染。由BC_1-2所得的79株BC_2中有32株抗病,47株感病,符合1:1的分离比例,表明抗性是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的。正反交结果表明,与抗病性有关的配子选择具有倾向性。通过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以10碱基随机引物对抗白粉病植株BC_1-2加以鉴别时,发现其中亦具有长短为1kb的H.bulbosumDNA片段。从79个BC_2植株中随机取样43株,其中有/无1kb H.bulbosum DNA片段的植株分别为23株和20株,符合1:1的分离比例,表明PCR产物来源于1个单基因位点。对17个抗病植株和17个感病植株各自的混合DNA的PCR分析以及43个单株的特性分离结果,都表明1kb DNA片段及抗病性是彼此独立遗传的。所获后代在作物育种上可供作重要的抗源。  相似文献   

3.
4.
通过选取属于不同生理小种的6个稻瘟病菌株研究pH值变化、高温处理、放置温度及放置时间等不同处置条件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孢子悬浮液pH值升高或降低都可以导致菌株致病力减弱,但pH值升高更有效;大部分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在4℃放置20 d以上或20℃放置10 d以上致病力均丧失,而菌株P131孢子悬浮液4℃或20℃放置20d仍具有致病能力;大部分菌株在煮沸30min后即丧失致病能力,但菌株HN52与P131在煮沸1h后虽然致病力下降,但仍保持有致病能力,而用灭菌锅在121℃下处理20 min后所有菌株致病力均完全丧失。因此,灭菌锅高温灭菌是灭活稻瘟病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环腺苷酸(cAMP,cyclic AMP)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添加cAMP(10mmol/L)后,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cAMP使向日葵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产孢量提高了55.45%;而在含有cAMP的水琼胶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了69%;在含有cAMP的PDA上培养25d后,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相比对照降低了46.8%;在含有cAMP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5d后,大丽轮枝菌粗毒素的含量仅为0.156mg/mL,比对照培养液中毒素降低了35.27%。向日葵接种10mmol/L cAMP处理的大丽轮枝菌后,其病情指数为34.38,相比对照组降低了7.28%。因此,外源添加10mmol/L cAMP除了能够提高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产孢量外,对其生长速率、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7.
为摸索壮丰安在大麦上的施用技术及其增强大麦中后期倒伏能力 ,我们于 1998年引进了中国农大农作物化控中心研制开发的新型植物调节剂壮丰安 1号微乳剂 ,并在 1998年秋播时进行前期拌种、中期喷施试验 ,试验证明壮丰安用于大麦生产上利于壮秆、防倒、并具有显著增产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连云港市大麦中心玻璃温室内 ,土质沙壤偏碱 ,肥力中等 ,有机质 1 1%。供试品种为港啤 1号 ,药剂为 2 0 %壮丰安 1号微乳剂。1 1 试验设计 :每公顷① 45ml拌种 ;② 75ml拌种 ;③ 45 0ml喷雾 ;④ 75ml拌种 + 75…  相似文献   

8.
9.
带有不同白粉病抗性基因且具有品种“Pallas”遗传背景的24个大麦近等基因系分别于1987、1989、1990年在西班牙具有对比性的试验点上种植.使其在自然状态下接受病原菌的浸染,以便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性。毒性基因以不同地理位置可分成3个组.即西部(巴利亚多利德省)、南部(塞维利亚省)、北部和东北部(纳瓦拉、Lleida和Girona省)。与纳瓦拉和巴利亚多利德相比.Lleida的白粉病群体的可变性较大。最有效的抗性基因是Ml-a13+mL-(Ru3),ml-o及Ml-(1402)。  相似文献   

10.
1987~1988年在3个病圃试验,10个不同地区的甜菜褐斑病分离菌对25个品种(系)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看出,不同地区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不同地区分离菌在同一品种(系)上、单一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有的表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这种差异表现无规律或不稳定。因此初步认为,甜菜褐斑病菌致病力虽存在差异,但生理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大麦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除具有丝核菌的共同特点外,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人工交互接种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强致病力,呈现典型纹枯或立枯症状.但对其它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绿僵菌对荔枝椿象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4株绿僵菌对荔枝椿象3~4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绿僵菌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荔枝椿象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J813MA4J86CMA3.在接种菌株J813孢子浓度为1×108个/mL的情况下,对荔枝椿象若虫的LT50为7.63 d.J813菌株对荔枝椿象若虫具有很强的二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6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为MA3>MA4>MB6>MA6>MA5>MA11。接种MA3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下,对4龄蝗蝻的LD50为4.46d。用不同剂量的MA4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蝗蝻,发现其LD50仅为15.39个/头。另外,观察发现,MA3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4.
炭疽病和黄萎病被称为马铃薯早死病,在甘肃省首次报道。为了掌握2种病害的病情发展规律,将分离鉴定的2种病原(Colletotrichum coccodes和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接种到不同品种的盆栽马铃薯上进行病情观察。结果表明,‘克新1号’接种马铃薯炭疽病菌的植株生育期约为77 d,比正常植株提前枯死23 d,接菌后55 d病情加剧。‘陇薯3号’,接种马铃薯黄萎病菌的植株生育期约为67 d,比正常植株提前43 d枯死,接菌后36 d病情开始急剧加重。同时,马铃薯黄萎病还对植株吸收水分以及植株生长高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绿僵菌对甘蔗螟虫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4株绿僵菌对甘蔗螟虫3~4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绿僵菌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先接虫后喷施菌剂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JF813HS1MA4JF883;先喷施菌剂后接虫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MA4HS1JF813JF883。在接种各菌株孢子浓度为1×108个/mL时,菌剂对甘蔗螟虫若虫的致死率高。其中JF813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具有很强的二次侵染能力,HS1菌株在两种处理方式中致病力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三环唑影响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菌主要通过附着胞的机械穿透力侵染寄主,三环唑能够降低玉米大斑病菌对寄主的致病力。对三环唑培养下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形成、膨压变化过程以及病菌的侵染效能等进行分析,探讨三环唑抑制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的机制。结果表明,5μg/m L三环唑药剂培养下的玉米大斑病菌在附着胞发育时期和附着胞成熟期的膨压较不加药剂处理分别下降了0.22 MPa和1.72 MPa,接菌后72 h对寄主的侵染效率也明显下降,三环唑主要通过影响成熟期附着胞形成高膨压降低病菌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甜菜褐斑病菌侵染寄主植株的病斑直径和色泽等病症受气温,湿度影响明显,不同品种植株反应的病斑数量有显著不同。以浸染效率表示病原菌株的致病力能够恰好地说明不同品种的抗、感病性类型.经过1985—1986年三个病圃试验结果,不同地区病原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但是表现出不稳定性且没发现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13株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有密切关系,菌株的浓度与累计死亡率成线性关系。菌株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Red2>Red3>Gre1>Yx7>Yx4>Gre3>Red1>Yx1>Gre2>Yx6>Gre4>Gre5>Yx3。接种Red2菌株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水悬浮剂情况下,对4龄红棕象甲幼虫的LT50为5.23 d。用不同浓度的Red2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幼虫,发现其LC50为7.32×106个/mL。另外,经试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融合现象。通过离体接种对菌株致病力进行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致病力最强的TTZF-1与其中52个菌株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显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融合群鉴定的结果一致,与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氟菌唑类杀菌剂对大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大麦胚芽鞘表层细胞进行人工接种和连续性显微观察,研究了氟菌唑对大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分生孢子侵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菌后0h、2h、5h、8h进行药剂处理,分生孢子的发芽率、附着孢发芽管形成率、附着孢形成率、侵入行动率和感染率均明显下降.该药剂影响病菌吸器形成后的菌丝生长发育,使菌体死亡率最高可达91.5%.接菌后144 h喷药的效果差,故发病后应尽早药剂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