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滇1型是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杂交粳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恢复源狭窄、强优势组合少的问题.本文是围绕滇1型不育细胞质开展的种质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初步总结.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创新是利用立体气候条件选育育性稳定的粳稻不育系;新细胞质质源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筛选恢复基因新质源;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籼粳型(Janpindica)"品系,拓宽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富含铁锌杂交粳稻亲本的选育;滇型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杨振玉小传杨振玉!籍贯江西丰城。195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在辽宁省农科院从事粳稻栽培技术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世纪80年代晋升研究员。1987年至现在参加国家863生物技术领域两系法籼粳亚种优势利用研究,1992年筹建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1997年编著《北方杂交粳稻育种研究》,首创“籼粳架桥”人工制恢技术。他两系三系并用,粳杂籼杂兼顾。上世纪90年代初,育成骨干亲本粳恢418,在南北配制的C418系列组合,促进北方杂交粳稻实现“水涨船高”新局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育成籼型光温互作核不育系广占63S及其新组合丰两优1号,在全国广为推广。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水稻籼粳杂交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亚洲栽培稻分类和籼粳杂交遗传规律研究进展,针对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水稻遗传育种家们就进行了籼、粳性状与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并企图通过杂交育种途径把其优点结合起来培育成新型的水稻品种。由于籼粳两大亚种间亲缘关系较远,杂种F_1代结实率很低,加之后代性状不易稳定,未能取得成功。直至70年代中期,我国以及南朝鲜才成功地培育出籼粳稻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准确区分水稻的籼粳性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在籼稻和粳稻中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籼粳性的判别中。但是已公布的这些籼粳性判别分子标记在遗传背景多样的实验材料中是否仍然表现出籼粳特异性尚未可知;此外,目前籼粳性的判别多是基于待测品系与 2 个对照品种的比较,无法反映待测品系与籼(粳)亚种群体的籼粳相似性。因此,需要筛选出一套能在多样性遗传材料中都表现出籼粳性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建立籼粳组群判别体系客观判别水稻的籼粳性。【方法】在能代表世界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水稻多样性种质平台 2(RDP2)中,利用 7 万个 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选取保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92 份水稻品种(系),对已知的 51 对用于籼粳性判别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并根据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选取 5 份籼稻和 5 份粳稻组成籼稻和粳稻判别组,利用籼性判别值量化水稻籼粳性。【结果】在 51 对分子标记中筛选到 24 对籼粳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在籼 / 粳稻群中出现专一带型的频率均高于 69.5%),它们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根据籼粳特异分子标记的带型结果,92 份品种(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2 个组群,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已知的籼粳性完全吻合。根据聚类结果,构建了组群判别体系,随机选取 10 份品种(系)对其籼性判别值进行计算,其中 1 份偏籼品系、1 份偏粳品系、4 份籼稻品系、4 份粳稻品系,准确地实现了对其籼粳性的量化判别。【结论】筛选出一套可在 遗传背景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籼粳性鉴定的分子标记,并基于籼粳组群建立了一套籼粳判别体系,高效准确判别水稻的籼粳性。  相似文献   

7.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粒基因qSH1,同时保留了北方粳稻原有的理想株型基因DEP1,宽粒基因qSW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理论”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该不育系为籼粳中间型(程氏形态分类指数为12分),株叶态偏籼,粒形和米质偏粳,生育特性弱感光,异交特性好,配合力较高.已配制优质杂交稻组合花优63,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正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10.
北粳南引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粳南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生态条件不同植株繁茂性差、生长量不足、生育期不适合当地需要、抽穗开花期不耐高温、结实率偏低和脱粒困难。多年来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结果表明,改用灿粳稻杂交育成的、适应性强的新型粳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已使北粳南引获得历史性的成功。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所选育的代表品种中粳564在安徽江淮稻区作中稻,不仅生育期适宜,繁茂性好,而且像籼稻一样容易脱粒。因此,北粳南引的成功,标志着在水稻引种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安徽江淮稻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籼改粳打开了新局面,为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工作证明,粳稻资源中没有发现抗褐稻虱的品种可供利用,解决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源问题,只有通过籼粳杂交对粳稻引入抗虫基因.1971年日本开始利用籼稻抗源Modgo,ASD等与本地粳稻品种杂交,培育抗褐稻虱生物型Ⅰ及生物型Ⅱ的品种,1977年获得关东PL_1,关东PL_2品系.我国台湾省自1968年开始用台南8号及加农3号作亲本,与Modgo,ASD_7杂交,也获得一些粳型品系.籼粳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13.
对4个不同类型的籼粳型品系与籼型常规水稻,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的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籼粳型品系的亲籼性均比对照02428的高,与籼型测验种杂交产生的F1杂种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4个籼粳型品系与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杂种也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育性,表明这些籼粳型品系对光温敏不育性具有恢复能力。可以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中。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两种主要病害。积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既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我省晚粳稻的主要育种目标之一。通常采用籼粳稻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抗病基因,在国外已育成一些抗病的粳稻品种。但由于籼粳杂交后代分离广泛,不易稳定,育种年限很长。1975年以来,我们应用花药培养固定籼粳杂种后代,明显地加快  相似文献   

15.
优质粳稻水晶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晶3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遗传育种室育成优质粳稻新品种。2002年3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予以审定,审定号为豫审稻2002001。1.遗传基础水晶3号的母本为郑稻5号,是通过籼粳杂交选育的优质材料,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系统选育、杂交选育、三系杂交自我配套三个发展阶段,育成了盐粳2号、盐粳3号、盐粳4号、盐粳5号、盐籼1号、盐籼203等系列水稻品种,对促进江苏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常规中粳为基础,三系杂交粳稻、三系杂交籼稻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发展格局,育种成就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赞誉。当前,针对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以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不断升级,在整个水稻育种研究策略上,我所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1育种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可谓大名鼎鼎。他首创的“籼粳架桥”技术,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杂交粳稻品种,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成功开了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祖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杨振玉与“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被并誉为中国水稻界“南袁北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9个水稻品系,进行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GY908、GY1128、GY1124和GY2888属籼稻类型,GY926和GY2750属偏籼类型,GY726、GY770、GY1134属偏粳类型,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说明通过籼粳渐渗手段,培育中间型水稻品系,对丰富水稻新材料的遗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籼粳衍生恢复系选育与利用实践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认为:以优良籼稻恢复系为主体亲本,通过杂交导入粳稻亲缘,育成的籼型或偏籼型恢复系与籼型不育系有较好的亲和性及较强的配合力。恢复系材料的籼粳成分指数与其配制组合杂种的穗数、穗总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极显著相关,但与单株重的关系不显著;随着制恢材料粳稻成分增加,选育难度与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我省杂交水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议我省杂交水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华泽田,张忠旭(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辽宁是杂交粳稻的发祥地,早在20年前,杨振玉先生针对梗粳交优势不强和粳稻品种中恢复资源贫乏的实际问题,采取籼粳架桥人工制恢的技术路线,引入IR8籼稻矮秆、丰产、恢复基因,采取IR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