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努力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高素质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是历史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北京,融入郊区,将服务首都农村和农业作为己任,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主题活动为平台,以选任“村官”助理为途径,在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高素质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方向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直接实施者,是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守信用、懂科技、善经营”的高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本要求,是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实现农业农村聚才,创新体制机制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训搭建平台,统筹谋划人才建设与农业农村发展伟大事业,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市场、确保农技推广经费、规范农村市场、培养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等方面综合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农业支持政策,农业科教体系和农协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经验。我国应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发展下高素质农民培养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开展农民素质培养工作,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本文将分析乡村振兴发展下高素质农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下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具体开展内容,力求农民素质得以高幅度、高效率的提升,以供广大农民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人才需求变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充分利用以农林学科为特色、多科性大学的优势,通过科学定位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加强专业教学,多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教学改革,升华教学管理水平,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等措施,全面改革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刘红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157-158
该文介绍了肥东县县域经济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农业主导产业现状,分析了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能人带动产业发展,围绕"联合办学、送教下乡"培养高素质农民,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产业生产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示范的引领者等方面总结了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构建和谐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了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应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构建六大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及教育部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做好2019年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福建农业》2004,(10):28-28
1、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经营型的农民。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从全国近几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看,我国农村急需一大批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民队伍。这是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过去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化肥、农药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经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登记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在职干部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这是我院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又一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发展农业要有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就是加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两个转变.因此,农业中专学校要积极贯彻科教兴农战略方针,努力增强科教兴农的力度. 一、以适应农业和农村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为目的,努力为兴农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 农业中专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面向"三农”,以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推广和应用适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科教兴农.为此,农业中专学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业中专教育是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从事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村劳动者的重任,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起骨干作用。多年来,我省在中等农业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等农业教育放在科教兴农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我省农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全面推进科教兴农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而加快农业适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农民,为农村的进步提供支撑和保证.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队伍的文化素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保障。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民教育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培养一只高素质现代化的农民队伍,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农村第三产业人才,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红河州农村人口基数大,留守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大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一、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流,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青壮年农民不愿意回乡务农,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吸引农村人才返乡创业,不但是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定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农业后继有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长久之计。红河州乡村总人口近300多万,但通过组织化培养的高素质农民总数不足2万人,这与实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需求极不相称,而且严重影响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海东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人才振兴"目标,大力培养乡土专业技术人才,突出培育方式创新化、人才特色化、扶持优先化,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培训方面,海东市各县区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抓手,因地制宜培养特色化乡土人才。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遴选文化程度较高、产业规  相似文献   

19.
陈雨  陈晖涛 《世界农业》2023,(12):66-74
数字乡村建设是提升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涉农创新投入不足、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乡村建设环境有待优化的问题。日本信息化建设起步早,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本国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重视乡村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方合作发展模式、优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及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鉴于此,本文对日本数字乡村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要通过持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全国农业农村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环境、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改进农业农村宣传工作,来逐步实现中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没有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挥引领、支撑、服务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项工作难以在农村真正落实落地。当前,在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还存在从业高素质农民基数不足、培育体系能力不强、高素质农民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客观界定了高素质农民和评价其发挥的作用,调查分析了江苏省部分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新路径、规范管理高素质农民的措施,并对高素质农民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