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黄精种植的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开展甜玉米与黄精套种试验,探讨浙中山区不同种植密度鲜食玉米与黄精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结果】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甜玉米鲜穗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为5.7万株/hm2、但从综合效益来看,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的合理搭配密度为4.5万株/hm2,年度种植效益可达52093元/11秆.【结论】鲜食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可以成为解决农民种植黄精等中药材长期收益风险与短期收益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多花黄精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对2层遮阴网环境下的多花黄精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多花黄精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存在午休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6:00;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气光量子密度是影响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鉴定九华黄精及不同产地的黄精样品。[方法]通过HPLC法建立九华黄精HPLC特征化学指纹图谱,并测定3种基原黄精药材的皂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优化了色谱柱、流动相等条件,建立了九华黄精特征化学指纹图谱,确定了黄精药材的指纹图谱含量检测方法,比较了不同基原及批次间黄精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差异。[结论]单纯依靠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不同基源的黄精药材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辅助指纹图谱等方法对药材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燕麦品种在辽宁地区机械化种植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对燕麦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个燕麦品种,研究在平肥地块应用免耕播种机的条件下,栽培密度对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大部分燕麦品种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80kg/hm2和225 kg/hm2的播种密度下,燕麦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该地区适宜的机械化播种量为150~180 kg/hm2。该研究结果为在辽宁地区燕麦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摸索庐江县庐城镇双季早稻主栽品种全程机械化最佳栽插密度。[方法 ]设置了3个栽培密度水平,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水稻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结果]栽培密度越大茎蘖苗峰值越高。栽插密度25 cm×12 cm水稻产量最高,达8 358.0 kg/hm2。[结论]在高肥力田块双季早稻主栽品种全程机械化最佳栽插密度为25 cm×12 cm,而肥力水平较低的田块栽插密度以25 cm×10 cm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实现优质优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张薯8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冀张薯8号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栽培密度下,各处理间生育期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逐渐缩短。处理A2全生育期最长,单产最高,为24415 kg/hm2;在同一播期条件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B2产量最高,单产达21 315 kg/hm2。[结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底,最佳栽培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荃优丝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分别设置3种不同的栽插密度和施肥水平,研究大田生产中不同栽插密度与施肥水平对荃优丝苗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栽插密度的处理间产量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25.5万穴/hm2移栽密度的处理产量最高,达9764.5 kg/hm2,栽插过稀过密均不利于获得高产。不同施肥水平其产量差异较大。较低栽插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荃优丝苗产量呈增加趋势;高密度栽培时,施肥不能过多,否则产量会降低。[结论]荃优丝苗作中稻栽培,目标产量在10500 kg/hm2左右时,栽培密度为25.5万穴/hm2以内,则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左右,施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辽南地区12个玉米自交系不同种植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以适宜辽南地区的12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自交系为主区,以3个种植密度5万、6.5万、8万株/hm2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对12个不同玉米自交系在3个不同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玉米自交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等农艺性状表现不同,除穗行数无显著变化外,株高、茎粗、产量、穗长、穗粗5个农艺性状均表现显著负相关。自交系、密度互作影响也具有极显著差异。在供试12个玉米自交系中,丹299、中106、599-20、LNX-9不适宜作为选育密植型品种的亲本。[结论]为辽南地区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幼苗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而马尾松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幼苗的个体数在不同坡位差异不显著;间伐因素对同龄混交林和异龄混交林的幼苗物种数影响显著,去除凋落物能显著增加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林下幼苗的物种数。[结论]结果为阔叶混交林的培育和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择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16 a生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养分存留量差异明显,混交林中坡和下坡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8.16%、19.39%;各个坡位养分归还量均表现为:混交林〉杉木纯林,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归还量最大,其次是上坡,再次为中坡;中坡和下坡养分吸收量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29、1.49倍;同一坡位同一林分的养分归还比表现为:N〉P〉K,说明养分N在两林分中的循环能力最强。混交林在上、下坡的归还比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60.0%、104.55%,而二者在中坡的差异则较不明显,混交林养分归还比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说明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循环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与栽培密度对‘龙大麻3号’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方法]以‘龙大麻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3次重复,记录分析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种植密度在300万株/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0、70、140 kg/hm2时的产量最高。[结论]为工业大麻栽培肥料使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实现良种良法一体化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对两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群体库源比值(粒叶比)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春小麦的经济系数均随密度和施P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N量的增加,永良4号经济系数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但内麦19呈增加趋势.经济系数高,经济产量均相对较高。粒叶比随密度、施N量、施P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叶面积相近的情况下,粒叶比高的产量高。因此,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下,实现源、库的协调是小麦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叶片单位面积负荷量(粒数/叶)与叶片单位面积有效生产量(粒重/叶)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范围内,采取优化栽培措施,争取形成较多的结实粒数(库容),并提高粒重(库的充实度),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杉木萌生林的科学经营方法。[方法]以萌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相关g(r)函数对经营前后杉木萌生林林分中杉木的空间格局及不同径级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萌生杉木林中的杉木种群经营前后在整体上和不同径级间,均表现为在3~10 m的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0~3 m的尺度上主要呈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经营前后杉木不同径级林木的空间关联表明,除径级Ⅱ和径级Ⅲ的杉木在0~1 m的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在1~2 m表现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各个径级间的空间关联均为相互独立。[结论]在对杉木萌生林的经营中应该参照当地天然林的分布格局和树种配置等特征,通过人工促进更新、栽植位置、密度控制、树种配置等森林经营措施,加速现有次生林的进展演替,逐步使林分朝着天然林经营的方式发展,最终实现林分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以湘油708为材料,设置施肥类型、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为栽培因子,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探究栽培因子对高油酸油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油菜油酸和芥酸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施加75 kg/hm^2有机肥、种植密度为45万株/公顷条件下品质最好,油酸含量79.6%、芥酸含量0.058%.本研究证明了适当施肥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对油菜品质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可为高油酸油菜种植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优化栽培群体形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高产栽培管理指标化、数量化提供依据,以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材料,通过五元二次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春小麦在高产优化栽培措施下株高、分蘖数、展开叶片数等群体形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群体主要形态指标与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Boldo (Peumus boldus Mol.) is a medicinal plant native to the central zone of Chile and part of the sclerophyll forest. More than 2000 tons of dried leaves exported annually are wild collected. To develop a cultiv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boldo leaves, we have studied growth and harvest of boldo under different light and soil water conditions. The leaf yield per plant as well as the alkaloid and essential oil content were the same for plants grown under shade and for plants exposed to full sun.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haded and the full sun plants wa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stem in the harvested product of shade grown plants. This result would permit the intercropping of boldo in forest plantations without affecting the leaf yield and medicinal quality. The excellent adaptation to dry conditions was confirmed, as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soil water led to similar leaf yields and plant heights. Plants submitted to water stress produced fewer but longer shoots and contained less essential oil. None of the treatments except water stress affected the medicinal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lkaloid or essential oil concentration in the leaves. Wild collected leaves are inexpensive because of low production costs. To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wild supplied leav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e have evaluated high density plantings as a way to lower costs of a cultivated product by mechanizing harvest. High planting densities led to loweryielding individuals, but leaf yield per area increased. Plant height and the percentage of leaves in the harvested product was the same for densities of 8- and 16 plants m−2. The leaves produced by cultivated boldo generally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described in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 We conclude that boldo can be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under the describe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