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种群小菜蛾成虫与幼虫AChE活性相比,差异极显著,成虫是幼虫的5~7倍;武汉种群小菜蛾成虫和幼虫ACh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小。小菜蛾谷胱甘肽鄄S鄄转移酶(GST)的性质研究表明,宣化、武汉、云南3个田间种群GST活性较高,明显高于台湾敏感品系;北京种群GST活性较低,与台湾敏感品系近似。此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小菜蛾不同种群、不同虫态抗药性差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烟夜蛾在辣椒碱含量不同的辣椒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差异,在室内条件下,通过选择性取食试验和构建种群生命表,比较了辣味程度依次下降的豫优鲜辣2号、豫艺绿冠、豫艺墨秀大椒和豫甜椒12号对烟夜蛾幼虫的取食选择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夜蛾初孵、3龄和5龄幼虫在豫甜椒12号上的取食量比率分别为33.33%、34.22%和36.82%,均显著高于豫优鲜辣2号。在豫甜椒12号上的世代存活率为25.00%,显著高于豫艺绿冠和豫优鲜辣2号。取食豫甜椒12号时,种群加倍时间最短,仅需7.3290天;内禀增长率是取食豫优鲜辣2号的2倍;6龄幼虫对该品种的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说明豫甜椒12号品种更适宜烟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稻秆潜蝇自然种群死亡率最高在卵孵和初孵幼虫的侵入期,其次在化蛹至成虫羽化阶段。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食料、肥水管理和天敌等。成虫产卵盛期至卵孵初期为防治适期,防治药剂有呋喃丹、甲基异柳磷、三唑磷、氧乐果等。  相似文献   

5.
1995~1997年,通过对韭菜蛾室内外观察研究,发现韭菜蛾在沈阳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虫态,以成虫和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成虫发生在6月中旬。以幼虫在田间危害,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19~23℃,种群消长周年出现两个高峰。防治该虫应以初夏、秋季防治为主,重点防治秋季第4、5代;每代防治关键时期为幼虫孵化盛期,在幼虫未蛀入茎内危害之前,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不同优势天敌昆虫对大豆蚜调控的时期,本试验对哈尔滨的大豆蚜及其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花蝽、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日本通草蛉和蚜小蜂为大豆蚜在豆田的优势天敌昆虫。在大豆蚜发生初期花蝽成虫和龟纹瓢虫成虫是主要天敌昆虫控制因子;在大豆蚜增殖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幼虫和蚜小蜂对大豆蚜的增殖速率起到了主要调控作用;在大豆蚜发生盛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成虫、日本通草蛉幼虫和蚜小蜂共同控制大豆蚜种群数量;在大豆蚜消亡期花蝽若虫、龟纹瓢虫成虫、异色瓢虫成虫和蚜小蜂使大豆蚜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减少了大豆蚜越冬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7.
双委夜蛾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26℃下,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白菜5种寄主植物的幼苗饲喂双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食料下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及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双委夜蛾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小麦的双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取食不同食料的幼虫龄期不同,取食小麦以6龄为主,其余4种寄主作物上以7龄为主;食料不同,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及成虫的羽化率差异显著。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小麦、黄豆的双委夜蛾净增殖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小麦和黄豆是双委夜蛾较适宜的取食寄主。  相似文献   

8.
研究红铃虫的种群动态,可以进一步揭示红铃虫的种群变动规律,为提高红铃虫测报技术水平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四年来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研究方法(一)各世代成虫产卵量观察按不同虫源收集幼虫,化蛹后称重,按蛹重分组,羽化  相似文献   

9.
直条根瘤象(Sitona cylindricollis)是宁夏苜蓿上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明确其田间分布型和种群动态情况,于2020年和2021年5—9月在宁夏惠农区和平罗县的苜蓿田进行发生动态调查及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5—9月直条根瘤象成虫呈先增后减动态变化,8月份是成虫发生的高峰期。成虫和幼虫在田间均为聚集分布,形成聚集的因素与自身习性和环境因素有关;应用Iwao抽样模型建立了直条根瘤象成虫和幼虫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提出理论抽样数。明确种群动态规律和田间分布型可为直条根瘤象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暗黑鳃金龟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是花生最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年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和少数成虫越冬。8月上旬到9月中旬,即花生幼果期到成熟收获前是三龄幼虫严重为害时期。发生区内的植被组成,产卵及孵化期内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不同生境内的越冬幼虫无滞育特性,春季均不上移为害,直接在越冬处化蛹,因此,必须在花生生长期进行防治。成虫产卵盛期到幼虫孵化盛期,花生植株在封垄以前是生长期防治的有利时期。应用5%辛硫磷、地亚农颗粒剂,每亩5斤,或6%666毒土(1:80斤土)顺垄撒施复土,有明显的治虫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报道该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雌雄成虫的主要特征区别;地理分布;寄主,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等。并在此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花椒台湾狭天牛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和调查,明确了其在当地1年发生1代,幼虫从花椒树干的皮层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成虫喜静息于枝叶上,产卵于衰弱或半枯死的枝条上,成虫种群数量在田间的消长呈单峰型,发生高峰期为6月上旬。对台湾狭天牛成虫种群发生消长与温度、湿度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成虫的发生与温、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桃红颈天牛综合治理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国内外有关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技术,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阐述最具生产应用价值的防治技术。最后提出以物理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即在成虫羽化前用薄膜包扎法阻止天牛成虫产卵,同时设置诱饵树,集中消灭前来产卵的雌虫及其所产的卵,刺杀已孵化的低龄幼虫,8-9月释放管氏肿腿蜂来防治天牛低龄幼虫,在第2年春季注射斯氏线虫或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和蛹。上述方法连续进行2年,每年1次,即可将桃红颈天牛的种群数量控制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枣叶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是新疆枣树上一种重要害虫。明确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将为科学防控枣园枣叶瘿蚊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采用水盘诱捕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了枣园枣叶瘿蚊成虫、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情况。同时,比较了枣叶瘿蚊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枣叶瘿蚊主要发生在5、6月,种群发生存在2个明显高峰期;成虫发生1周后幼虫开始为害,2~3周后下一代成虫羽化。枣园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和草蛉,种群数量较低。每年5、6月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为害严重,嫩叶受害率为6.2%~17.8%,枣吊受害率为11.0%~33.8%。枣叶瘿蚊幼虫的种群密度、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无明显差异;枣树叶片受害程度与枣叶瘿蚊幼虫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确了南疆阿克苏地区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规律,为枣叶瘿蚊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36°~55°N地区的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的迁飞规律已了解较多,但对其迁飞的原因、目标与对策所知甚少。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本文根据草地螟生活史特征,结合迁出、迁入以及再迁飞种群,成虫生殖,后代存活,田间幼虫危害种群发生与温湿条件的关系分析,明确了:1)迁飞种群主要降落在21℃,RH60%的地区,较高或较低的温湿度是导致成虫迁出或再迁飞的原因;2)最大的成虫生殖能力及后代存活率,以及田间幼虫为害或大发生种群主要在21℃,RH60%条件下形成;3)成虫为到达21℃,RH60%的地区所采取的对策:先迁飞、后生殖,以及在迁飞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适应性行为等。所得结果为深化草地螟迁飞规律的认识、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并为害冬玉米。本文基于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布现状和田间为害特征,提出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系统介绍了田间调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区域性发生规律、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技术、制定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18年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交界处草地螟突发高密度种群,导致年度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为近10年以来最高。2018年草地螟各世代的发生特点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大、内蒙古、黑龙江蛾量高,1代幼虫在内蒙古中东部重发,1代成虫在内蒙古东北部和河北局部种群数量高,2代幼虫仅零星发生。分析了我国东北局部种群数量突增的原因,即越冬代成虫异地大量迁入,且重发区域空中风场和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降落和产卵。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对白菜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探讨。根据7月下旬和8月降水量与糖醋液诱集成虫及网捕成虫量相结合的办法,预测成虫盛发期,并提出合理选地、轮作倒茬、深翻土地、施用腐熟农家肥、抓住成虫盛发期施药和对幼虫进行药剂灌根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