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黑线姬鼠是余庆县农田害鼠的优势种群,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对于做好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15年捕获的1 241只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5年平均种群性比为0.95±0.20,平均怀孕率为(32.99±9.04)%,平均胎仔数为(5.17±0.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8.73±6.00)%,平均繁殖指数为0.62±0.08。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显著的年龄变化。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性比逐渐降低,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数明显增加,表明黑线姬鼠种群年龄越大,繁殖力越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  相似文献   

2.
为丰富小家鼠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资料,给其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2003-2018年住宅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阶段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较1987-2005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捕获率为0.78%;每年在3月、7月、10月出现3次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1.13%、1.02%、1.08%。平均怀孕率为29.68%,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怀孕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42.86%~50.00%和33.33%~45.45%。平均胎仔数为4.4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期,平均繁殖指数为0.96~1.09和0.71~0.78,繁殖指数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0.93%,4月最高、为76.92%,7月最低、为47.06%。种群性比为1.03,雌、雄鼠数量接近1:1。总体来看,当地小家鼠种群繁殖力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褐家鼠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86—1993年贵州余庆县褐家鼠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共解剖标本676只(雌353只,雄323只),对其雄鼠睾丸下降率,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年度差异和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期间平均怀孕率为22.03%,平均胎仔数为7.92只,繁殖指数为0.7321,每年1—3月和10—11月为两次妊娠高峰。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标准,研究了褐家鼠的肥满度。  相似文献   

4.
对1984—2015年贵州省岑巩县、息烽县、关岭县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雌、雄鼠体重、体长等形态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足鼠在稻田区、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1.19%,为农田常见鼠种之一。种群数量较低,平均捕获率为0.035%,每年在6—7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92,平均怀孕率10.53%,平均胎仔数7.1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41.94%,平均繁殖指数0.36。主要繁殖期在4—9月。春季和夏季是农田大足鼠种群繁殖力较强的季节。平均肥满度为3.27 g/cm3,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黄毛鼠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变化,采用数据统计对比方法,对浙江温岭2013—2020年捕获的黄毛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捕获的859只鼠类中,有黄毛鼠168只,占总捕获率19.56%,黄毛鼠在农户、稻田耕作区均有分布,为温岭地区常见鼠害之一。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和季节的种群数量有明显差异,在每年的1月和11月出现两个数量峰,最高月捕获率与最低的6月相差9.6倍。雌雄的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种群总性比1.58,繁殖时间集中在10-12月,平均怀孕率为11.65%,胎仔数2~8只,平均为(6.00±1.77)只。  相似文献   

6.
李秋阳  赵秀兰 《植物保护》2012,38(6):147-150
为了解云南沧源县农田害鼠种类、密度、繁殖特性、分布及为害特点,采用"夹夜法",于2010-2011年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沧源县农田害鼠有黄胸鼠、臭鼩鼱、卡氏小鼠、大足鼠、小家鼠、宽齿鼹、短尾鼩等7种。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9.22%;臭鼩鼱和卡氏小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2.62%和15.18%;其他鼠种占2.98%。混合种群平均鼠密度为2.54%±0.88%;雌雄性比0.94∶1.00。年内夏秋季为繁殖高峰期;5-6月和9-11月为危害高峰。平均怀孕率为31.88%,平均胎仔数(6.92±0.43)只。不同鼠种在不同季节睾丸下降情况不同,夏秋季下降率高。臭鼩鼱具有隐睾现象,睾丸不下降。黄胸鼠和臭鼩鼱分布广泛,全县均有分布。卡氏小鼠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稻区。  相似文献   

7.
2011年8-9月在江西永修、新干、赣县、宁都、南丰、上饶等6个县进行的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农田鼠种以啮齿目鼠科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5.3%,食虫目鼩鼱科占4.7%。鼠科鼠种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5.0%和25.0%,不同区域间差异很大。鼠密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2%,最高8.6%,赣南赣中高于赣北,水稻田明显高于柑橘园。害鼠雌雄性比褐家鼠为1︰0.82、黑线姬鼠为1︰1.33、黄毛鼠为1︰2.20。害鼠处于繁殖高峰期,雌鼠怀孕率69%~100%,雄鼠睾丸下位率55%~80%,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成体和亚成体、黄毛鼠老体和成体占85%以上。  相似文献   

8.
滇中农田褐家鼠种群繁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7年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滇中占农田混合种群43%的褐家鼠的繁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的生殖随季节变化呈周期性波动。春季、秋季为怀孕生殖高峰期,夏季、冬季为低谷期;年平均怀孕率37.3%,平均胎仔数9.70只,一只雌体每年平均繁殖60只仔鼠加入种群;3月和9月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鼠类不育控制已成为我国草原鼠害有效控制的发展趋势.为明确不育剂对荒漠草原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作用,2011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采用春季一次性投饵的方法,研究复合不育剂EP-1对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不育剂EP-1致使3种雄鼠的睾丸明显萎缩且下降率降低;春季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睾丸、附睾和精囊腺3项脏器系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小毛足鼠5月和10月睾丸脏器系数和4-10月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不育剂EP-1导致3种雌鼠子宫明显水肿、外壁变薄、体积变大、孕鼠平均胎仔数减少,4月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子宫脏器系数与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5月3种雌鼠的平均胎仔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表明不育剂EP-1对3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繁殖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是贵州省农田主要害鼠。根据余庆1986—1992年所捕获的3742只害鼠分类统计,黑线姬鼠占94.76%。为搞好防治,本文主要对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1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采用北京产7×17厘米木板夹,田间直接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50米,花生仁作诱铒,每月中旬在稻田、旱地各置夹200夹夜以上,统计捕鼠数,计算捕获率,分别解剖观察黑线姬鼠的各项繁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闽西山区稻田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占86.2%。黄毛鼠有近水生活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食性杂,以取食水稻为主。年度间发生量较平稳,月间捕获率因食料关系有一定差异。一年中以3、4月份和8、9、10月份两个时期为繁殖高峰,繁殖指数下半年比上半年高。怀孕雌鼠以成年组妊娠率最高,其次为老年组、亚成年组。怀孕雌鼠一般年产仔2~5胎次,极限为6胎次,平均每胎产仔数为5.52±1.62。雄鼠睾丸下降以亚成年组为始见,一年中以3~9月份睾丸下降率较高,12~1月份较低。雌雄性比为1:1.35。  相似文献   

12.
对1986-2013年贵州省桐梓县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桐梓县农区鼠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noruegicus、黄胸鼠R.flauipectus、小家鼠Musmusculus、社鼠Rattusnivivente、白腹鼠R. coxing等6种。小家鼠为住宅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0.9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48%。小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混合鼠种平均捕获率为8.81%,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稻田、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住宅区。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6年,在贵州省设置17个鼠情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共置夹418941个,捕获鼠类8613只,鼠种种类隶属啮齿目和食虫目14种.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52.83%、26.04%,农田区(稻田、旱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57.43%.住宅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04%,农田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10%.鼠类种群数量与历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3—2014年在瓮安县开展TBS围栏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结果表明,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7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等3种,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6.68%和37.97%,鼠种种类及种群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接近。捕鼠高峰在6月和9月。开放式TBS围栏捕鼠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水稻田、玉米地害鼠平均控制效果为56.67%。  相似文献   

15.
瓮安县农区鼠害种类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4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3.10%;黑线姬鼠为农田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教的91.99%、92.07%。平均占总鼠数的92.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3—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因此。褐家鼠、黑线姬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省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息烽县农田区优势鼠种,气温和降雨条件对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下稻田区和旱地区种群占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双峰型,在16.1~19.0℃和22.1~25.0℃下捕获率较高,分别为4.45%、4.47%,在低温(1.0~4.0℃)或高温(25.1~28.0℃)条件下捕获率较低,其生命活动的活跃度降低,降雨量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单峰型,当降雨量为180.0~210.0 mm时捕获率最高,为4.97%,降雨量较低(0~30.0 mm)或较高(240.0 mm以上)时,捕获率均表现较低。黑线姬鼠活动温度与降雨的最适宜区间值范围为22.1~25.0℃、180.0~210.0 mm。  相似文献   

17.
丁新天 《植物保护》1992,18(6):35-36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ullas)是我县农田害鼠的优势种,一般占总捕获数的80%以上。为探明环境因子对黑线姬鼠种群发生的影响,1985-1992年我们对其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一.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 据1985-1992年调查,共放夹23800只,捕鼠2235只,其中黑线姬鼠占87%,褐家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南方部分丘陵地区农田鼠密度有所回升,湖南省常宁鼠情监测点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1-4月平均鼠密度较2009年同期平均鼠密度上升1倍;2010年5月农田鼠密度达到12.90%。常宁农田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61.29%和29.03%,繁殖指数分别为2.33和2.25,黑线姬鼠繁殖指数高于洞庭湖丘岗区同期的平均值,体型较大的黄毛鼠和褐家鼠增加较快;2011年4月江西新余市丘陵区的农田害鼠密度为11.97%.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对上述鼠害均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害鼠在湖北省有两个明显的繁殖和危害高峰,一个在春季4~5月,一个在秋季10~11月,该时期害鼠表现为雌鼠怀孕率增加,胎仔数培多,雄鼠睾丸下降率增加,各年龄组成中,亚成体和成体鼠所占的比例大,表现出强劲的生  相似文献   

20.
室内饲养的蠋蝽种群近交衰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蠋蝽是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可以捕食40余种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害虫。目前蠋蝽的规模扩繁大都采用室内饲养方法,因而种群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近交繁殖对蠋蝽种群的影响,测定近交繁殖状态下,蠋蝽种群的一系列生命特征,为蠋蝽的规模扩繁提供依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蠋蝽种群,比较近交第6代种群和杂交种群在卵孵化率、各虫态发育历期、重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近交繁殖第6代种群与杂交种群相比,卵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差异,近交种群卵孵化率(43.66%)比杂交种群(66.28%)低22.62%。孵化历期比杂交种群的延长1.7 d。在各龄期历期比较中发现,近交种群的1、2、4和5龄若虫发育历期比杂交种群分别缩短0.29、0.03、0.08和0.51 d,而3龄则延长0.20 d,近交种群若虫发育历期(25.64 d)比杂交种群(26.34 d)短0.70 d。杂交种群各个虫态重量均比近交种群略有增加。在性比方面,近交种群会表现出显著的偏雄性。综上,近交繁殖第6代与杂交繁殖相比,在孵化率与成虫获得率方面显著下降,而在发育历期与各虫态重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蠋蝽的室内繁殖过程中,应隔一段时间,采集远源虫源进行种群复壮,避免虫源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