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在新疆和田县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为害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以期确定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最佳防治时间, 同时在桃园和核桃园设立监测点, 通过对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发生动态监测以及在核桃园内产卵情况和蛀果率调查, 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规律。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在和田县桃园1年发生5代, 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出现, 各代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 以第1代和第2代发生为害严重, 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梨小食心虫在核桃园1年发生2代, 成虫产卵于核桃果实和叶片, 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于6月下旬开始从桃园向核桃园转移, 8月下旬又从核桃园转移至桃园, 具有明显的寄主转移规律。7月初为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4—2016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浦东桃园梨小食心虫田间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4—5代,4月上、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越冬代和第1~4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7月中旬是该虫全年为害高峰期,蛀梢率达18.50%~36.40%,蛀果率达9%~23%。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 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5.
春季气候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并掌握梨树重要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种群动态规律,本试验通过性诱技术获取了2009-2012年共4年成虫的发生量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对越冬代的防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安徽砀山,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4月中旬左右越冬代成虫进入成虫羽化高峰。4月份降水量与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7 3*),低温条件下发生量小,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与日均光照时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r=0.986 5*)。降水、低温、弱光照对成虫活动有很大阻碍。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虫量是影响全年发生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在3-4月降水较少、温度较高、光照充足的年份,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量大,需要重点监测与防治,防治适期为4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对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年来昆明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度发生的大高峰期有差异,2012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为越冬代、第一代;2013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在第二、三代,这与当时的温度、降水量有很大关系。昆明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桃树新梢,新植桃园幼虫更趋向在低龄桃树为害,幼虫蛀梢的高峰期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后15~30d;第二、三代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后两代主要为害果实。经饲养观察,桃园梨小食心虫性比[♀/(♀+♂)]为0.57~0.64,幼虫被天敌寄生率为26.9%,幼虫蛀果率为1.25%~5%。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和桃树新梢受害情况,有效减轻果实受害,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连续多年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开展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苏南地区1年发生5代,成虫始见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至第4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其中第3代、第4代成虫诱虫量较高;种群年度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桃树新梢受第1~2代幼虫为害,以第1代为重。据此,确定防控策略为“压前控后”,减少前期为害,实现对梨小食心虫的有效控制,保障桃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是桃、梨果园中最重要的食心害虫之一,仅依据往年的发生期和田间为害特征来指导防治具有滞后性。而性信息素具有高效、专一性强的特点,可用于准确监测其成虫发生情况,以此推测成虫的卵高峰期和幼虫初孵期,科学地指导防治。本研究在3个不同生境果园中,利用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2019年在杭州余杭地区3个不同生境果园,包括越冬代在内,平地桃园和平地梨园的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7代,而坡地桃园只有6代。成虫始见于3月中旬,终见于10月下旬;3个果园由于生境不同,同一世代梨小食心虫高峰期发生时间和各世代高峰期间隔时间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生境果园利用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有助于指导果园的适期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成虫的种群动态变化,2002—2014年在陕西省礼泉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苹果园中,采用性诱剂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并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桃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系统调查了成虫发生量与苹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桃小食心虫成虫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始见期和终见期在年度之间差异很大,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发生;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出现多次无规律的高峰,但第1代成虫高峰期发生的早晚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早晚有密切联系,即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早,则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也就相对较早,且越冬代成虫发生量明显多于第1代成虫。性诱剂诱捕的成虫与卵果率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当以卵果率1%或2%为防治指标时,性诱剂诱捕器诱蛾量为8.3头/诱捕器·日或30.0头/诱捕器·日。  相似文献   

10.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昭旭  罗进仓  陈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1-11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2.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生活史观察和成虫动态监测发现,苹果蠹蛾在新疆库尔勒市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树干翘皮、裂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老熟幼虫在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6月上、中旬为1代幼虫蛀果为害期,7月上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幼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一直能够诱到苹果蠹蛾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没有间断期。说明其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根据当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消长动态,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梨木虱在不同品种梨树上的发生规律,于2015-2016年对天津市混栽梨园中3个品种梨树上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的周年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梨喀木虱冬型成虫在早酥梨树上的出现日期为2月底,在黄冠和晚秋黄梨树上的出现日期为3月上旬至中旬。3月中下旬始见第1代卵,4月上旬达高峰期,4月下旬孵化为若虫并达到高峰期,4月底至5月初始见第1代夏型成虫,5月上旬至下旬达高峰期;5月下旬第2代若虫孵化,6月初达高峰期,中旬成虫羽化,下旬成虫达高峰期;6月底至7月初第3代若虫陆续出现,7月上旬至下旬达高峰期,下旬成虫羽化;8月上旬第4代若虫出现,中下旬达高峰期;9月中旬第5代若虫出现,月底达高峰期。早酥梨树上中国梨喀木虱发生高峰期的数量显著高于黄冠和晚秋黄梨树上的数量,晚秋黄梨树上1、2代的发生量显著高于黄冠梨树上的发生量。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陕西关中酥梨产区梨茎蜂的发生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2019年-2021年,通过田间定期取样结合黄色粘虫板监测,系统调查了梨茎蜂生活史和成虫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梨茎蜂在陕西关中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梨树被害枝条内越冬。春季梨芽萌动时,梨茎蜂越冬幼虫开始化蛹,3月中旬成虫陆续羽化出枝,3月中下旬达到高峰,雌蜂造成的折梢高峰期紧随成虫发生高峰期;4月下旬幼虫为害枝梢髓部,8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被害枝条内越冬。黄色粘虫板不仅诱杀梨茎蜂成虫,同时也诱杀蜜蜂、瓢虫、草蛉、食蚜蝇和寄生蜂等有益昆虫。因此,应抓住梨茎蜂出枝盛期诱杀防治,一旦成虫数量大幅降低,及时解除黄板。  相似文献   

16.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为害‘库尔勒香梨’的主要害虫。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捕器系统调查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果树种类和用药次数下梨小食心虫各世代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全年成虫有5个高峰期,混植梨园成虫有4个高峰期。单植梨园和混植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发生量不同,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数量是单植香梨园的4.02倍;单植梨园中管理粗放的河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打药频繁的母本园发生较轻,梨小食心虫成虫第1~第4代峰期延迟8~28 d,属于迁入为害。研究还表明:在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产卵有8个高峰,幼虫孵化期有6个高峰,在世代发展中相邻峰值叠加,形成成虫期4个大峰。因此,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香梨优斑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梨优斑螟是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的翘皮、裂缝、树洞中结灰白色长形薄茧越冬,也有在为害蛀食处或苹果、梨的果实内越冬。越冬代幼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同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第一代和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10月幼虫逐渐进入越冬状态,世代重叠严重。防治应以监测、预防为基础,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为主,在害虫发生高峰期,适当辅以化学防治,将其为害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果园中主要食心虫种群监测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性信息素和黑光灯系统调查了枣园、桃园中食心虫的种类构成及其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3种土壤防控措施对桃小食心虫的效果。结果显示:枣园中食心虫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其中桃小食心虫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下旬,其成虫累积诱捕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Sigmoid方程;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蛀螟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园中以梨小食心虫为主,1年发生4~5代,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底,年均性信息素累积诱捕量为8829头/诱捕器,而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数量均极少。3种土壤防控措施中,灌水覆膜对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最好,幼虫出土抑制率为67%,其次为盖草覆膜和盖土拍实。  相似文献   

19.
缓释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在安徽萧县的桃园使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缓释迷向丝进行了迷向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该缓释迷向丝对越冬代和1、2代梨小食心虫成虫具有较好的持续迷向效果,1次悬挂即可控制桃树整个生长期间梨小食心虫为害,迷向率在90%左右,对1、2、3代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6%.  相似文献   

20.
辽宁海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监测辽宁海城地区不同梨园和不同立地条件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数量,调查了该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发生高峰期,确定了7月中下旬是喷施农药的关键时间点.在梨小食心虫蛀梨果时期,化学药剂处理园梨小食心虫数量(45.5头)比空白园内数量(59头)明显降低,并且发生高峰推迟,高峰持续时间短.对不同品种梨园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果梨园中的梨小食心虫数量明显高于尖把梨园中的数量.不同树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也有影响,老果园第1个和第3个发生高峰均较盛果园提前.不同光照条件对梨小食心虫数量有一定影响,阳坡的梨小食心虫数量大部分时间段明显多于阴坡的数量.诱虫盆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好于诱虫屋效果.上述结果可为科学掌握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