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明确藏猪和杜藏猪(杜洛克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F1代)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及肉质指标等表型差异,并分析背最长肌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藏猪种质资源利用及猪脂肪沉积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藏猪和杜藏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体长、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以及pH、肉色、蒸煮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指标;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2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杜藏猪的左胴体重、右胴体重、屠宰前重、胴体长、体长、体高、管围和胸围均高于藏猪,且差异显著(P<0.05,下同),眼肌面积(33.00±3.84 cm2)也显著大于藏猪(16.83±1.81 cm2),背膘厚(13.15±2.48 mm)则显著低于藏猪(22.83±2.80 mm),藏猪与杜藏猪的皮厚、腹围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杜藏猪肌肉的pH-24 h、熟肉率、剪切力和含水率显著高于藏猪肌肉,而杜藏猪肉色的a-24 h值(10.30±1.06)和肌内脂肪含量[(2.48±1.44)%]显著低于藏猪。除GHR基因外,其他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杜藏猪低于藏猪,其中,ADIPOQ基因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猪,IGF1基因、TNFa基因和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藏猪(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杜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背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杜藏猪的肉质性状与藏猪相似,但杜藏猪具有更佳的生长性能,说明以杜洛克为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得到的杜藏猪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率。藏猪和杜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即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受多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诱导细胞死亡DNA片段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A(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内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关联位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CIDEA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猪CIDEA上游调控区2 kb片段测序,挖掘出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SNP...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调控山羊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表达规律,筛选影响山羊育肥性状的候选基因,选取0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安徽白山羊,屠宰后取背最长肌、腿肌和胸肌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基因(PID1)在安徽白山羊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脂肪、腿肌、背最长肌和胸肌等组织中mRNA的发育性变化。随着月龄的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持续上升;同月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腿肌和胸肌(P0.05)。PID1基因在心、肝、脾、肺、肾、小肠、脂肪、腿肌、背最长肌和胸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12月龄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大于6月龄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且PIDI基因表达水平与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相关(r=0.968,P0.05)。说明PID1基因与脂肪沉积性状显著相关,是影响肉羊育肥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研究,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决定因子之一。鉴于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脂肪酸生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H-FABP基因可作为影响IMF含量的候选基因。目前,关于H-FABP基因的研究多集中在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的PCR-RFLP及其与IMF的关系等方面。笔者首次对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变异位点的位置及引起变异的原因,为确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杜长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SNP位点及其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1头杜长大商品猪,包括阉割公猪447头、母猪534头,所有试验猪均在统一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后利用索氏浸提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GeneSeek GGP 50K芯片进行基因分型,使用rMVP软件包的FarmCPU模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杜长大商品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达2.27%,其变异系数为34.24%,基因组遗传力(h2)为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表明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经质控后,剩余30600个SNPs位点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有8个潜在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别分布在2、3、5、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可能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肌肉发育代谢过程、器官生长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RNA转录等生物学代谢过程,但主要以肌肉生长发育代谢通路为主,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生长发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结论】利用高密度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根据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文献,C2orf74、HS6ST3和ROBO2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可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高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沉积的关键基因并进行表达验证,为揭示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GEO数据库中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的转录组数据,利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log2Fold Change|≥1,FDR<0.05),采用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MCODE筛选及鉴定出高肌内脂沉积的关键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地方猪(柯乐猪)和外种猪(杜长大猪)上进行关键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从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6个文库中共鉴定出7661个基因,高肌内脂肪群体样本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总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群体样本(P<0.05,下同),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133个[110个上调(在高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23个下调(在低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胶原蛋白绑定、细胞外基质组装、脂肪酰辅酶A生物合成过程、固醇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调控过程等GO功能条目,以及脂肪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ChREBP激活代谢基因、脂肪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组装、多细胞生物学过程、辅酶绑定和缺氧反应等GO功能条目,以及基于NFKB的TNFA信号、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信号和干扰素信号等信号通路上。通过MCODE分析共筛选获得5个关键基因,分别是SLC25A5、FN1、FASN、ACACA和PRKDC基因;挑选SCD、FASN和ACACA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发现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柯乐猪高于杜长大猪,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P<0.01)水平,进一步佐证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猪群体中高表达。【结论】在巴克夏猪高肌内脂肪群体中高表达的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的柯乐猪中也呈显著或极显著高表达,因此这3个关键基因有望作为筛选和培育高肌内脂肪猪品种的分子标记,同时为研究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取90头180日龄去势苏太猪的背最长肌组织测定肌内脂肪含量,从中选取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的最高和最低各6头组成RNA 池,采用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鉴定两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共获得14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即EST序列,通过GenBank比对发现其中3条为已知序列.为进一步验证这3个已知基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关系,从90个个体中选取肌内脂肪最高和最低各15个个体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细胞核受体共激活因子1基因(SRC-1)mRNA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0.38,P<0.05).提示:SRC-1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肌内脂肪沉积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在提高肌肉品质中的作用,为优质鸡肉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笼养、室内平养、草地散养3种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脂肪沉积与分配和肉质性状的影响,同时探讨肌内脂肪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散养条件下,河田鸡脂肪沉积显著降低(P<0.05),其中对腹脂的沉积影响最大,肌肉剪切力、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笼养鸡和平养鸡(P<0.05),而pH值、滴水损失、烹饪损失、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笼养鸡(P<0.05)。肌内脂肪与肌肉pH值、剪切力、胸肌肌纤维直径呈负相关,而与滴水损失率、烹饪损失率、肌纤维密度和嫩度呈正相关。[结论]饲养方式对脂肪沉积与分配有显著的影响,笼养鸡的肌内脂肪、肌间脂肪、皮下脂肪、腹脂率显著高于散养鸡。  相似文献   

9.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改变肌内脂肪含量来改善猪肉品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肌内脂肪的沉积受遗传、营养、环境等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对基因和营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环境和性别因素对肌内脂肪的沉积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后者对肌内脂肪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对猪肌内脂肪调控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通过肌内脂肪调控来获得更高品质的猪肉产品,并且用于指导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6,(1):91-94
为了了解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松辽黑猪群体内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和低的个体进行了转录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转录差异基因进行了检测。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153个基因显著变化;差异基因经GO分类显示,主要参与细胞生长与死亡、信号分子及互作、信号传导、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所验证的IGF2、PRKAG3、UCP3基因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将H-FABP基因应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相关的猪H-FAB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对H-FABP基因内含子3的PCR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结果]成功扩增出猪H-FABP基因intron 3的全序列,全长为1 350 bp,已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检索号为DQ 002993。[结论]该研究为确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鸡A-FABP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研究序列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此推测,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有一定影响,可能为影响鸡脂肪代谢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但是是否影响肌内脂肪的沉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Meat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trait in the pig industry. To identify genomic regions and haplotype blocks responsible for meat quality traits in pigs,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five traits including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pH at 45 min and 24 h, drip loss within 24 h and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 231 Yorkshire barrows using illumina porcine 60k SNP chi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344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ive meat quality traits (P<1×10-4). Moreover, 323 SNPs were within the reported QTL regions, of which 21 were novel. Also, 158 SNPs fell into the proximal region of meat quality related genes. In addition, 25 haplotype blocks based on 116 SNPs were revealed with SNP combination patterns for five traits. Our study added new SNP inform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meat quality traits in pigs and will help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meat quality in pigs.  相似文献   

14.
为解析南阳黑猪种群中脂肪表型极端差异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基础,本研究以南阳黑猪种群中体重相近但脂肪表型差异明显的6月龄全同胞或半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统计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脂肪组和低脂肪组的样品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整合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南阳黑猪脂肪沉积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表明:1)高脂肪组肌内脂肪含量((4.96±0.62)%)显著高于低脂肪组((3.61±0.11)%)(P<0.05),高脂肪组平均背膘厚((43.74±2.33)mm)极显著高于低脂肪组((28.36±4.17)mm)(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性状(剪切力、pH45 min、蒸煮损失和48 h滴水损失)在两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项性状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本次测序共得到208.00 Gb有效序列数据,测序覆盖度达98.68%以上。在高-低脂肪组共检测到25 827 09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5 802 822个小片段插入和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56 358个染色体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及1 898个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通过对SNP非同义突变和InDel移码突变进行功能注释,发现所鉴定到的209个组间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到mTOR信号通路、甲状腺信号通路以及ABC 转运蛋白信号通路等与脂肪沉积相关的通路中;3)与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联合分析后筛选到2个与脂肪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PLP1ITGA6),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变化可能是影响南阳黑猪肌内脂肪沉积出现差异的关键。综上,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到了南阳黑猪群体内影响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和位点,为进一步研究猪脂肪沉积调控机制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ajor genes affecting intramuscular fat (IMF) deposition. [Method] Taking 383 pigs from five breeds including Mashen Pig, Large White Pig, Landrace, Duroc and Shanxi White Pig as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polymorphisms of partial fragments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were detected by PCR-SSCP method, and then the polymorph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Result] Two alleles, designated as A and B, were found at the locus 346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and the mutation was caused by a A→G substitution. [Conclusion] A polymorphic locus was discovered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in this experiment,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FABP gene and IMF content.  相似文献   

16.
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确定影响肌内脂肪(IMF)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5个品种共383头猪为试验动物,应用PCR-SSCP方法分析猪H-FABP基因内含子3部分片段的多态性,并对每个多态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3的346位上具有2个等位基因A和B,该位点的变异由碱基A→G的替换造成。[结论]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发现1个多态位点,为进一步研究H-FABP基因与IMF含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