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18 803 km2,年均流失泥沙4.08亿t,占黄河多沙粗沙区年产沙量11.82亿t的34.5%;年产生粒径≥0.1 mm的粗泥沙量为0.61亿t,占黄河多沙粗沙区年产粗沙量0.89亿t的68.5%。对该区域大型拦泥库工程建设资源进行的调查表明,区内沟道建坝条件好,建坝材料丰富,建坝修库的发展潜力大,是修建大型拦泥库及沟道坝系工程的理想区域,共可建设大型拦泥库86座,合计工程控制总面积6 581.9 km2。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铁路建设,使有些理想的坝址因此而失去了建坝修库的条件。在该区域尽快建设大型拦泥库工程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风蚀产沙对黄河粗尼沙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风沙分布面积约1.0万km^2,风蚀产沙对黄河粗泥沙有一定影响,但为量不大,风蚀产沙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沙漠地区的河流不可能形成高含沙水流,只有风蚀,水蚀产错地区才是强烈侵蚀产沙中心。风沙区河流泥沙输移比远小于1。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绘制的黄河中游输沙模数与粗泥沙模数等值线图,研究分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输沙模数与粗沙模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是指当淤地坝达到一定高度,坝地面积与集流面积的比例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淤地坝对洪水泥沙将长期控制而不致影响坝地作物的生长,达到产水产沙与用水用沙的相对平衡。据对陕北、晋西、内蒙西南地区小流域的调查研究,坝系相对稳定需要满足的防洪保坝标准,应选用淤地坝最高的校核洪水标准,即洪水重现期约500年;坝地允许淹水深度0.8m,淹水历时小于7d,可作为衡量坝地作物保收的标准。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是:坝地面积与坝控制流域面积之比0.04~0.05,流域骨干坝和大型坝总的剩余滞洪库容应大于当地100年到200年一遇校核洪水的总量,骨干工程与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一般为1:2—9。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年均降水总量331.01亿m3,年均水资源量33.93亿m3,其中年均地表水资源量31.18亿m3,年均水资源模数为4.32万m3/km2,产水系数为0.10;多沙粗沙区年均降水量第三期治理区最大、第一期治理区最小,年均水资源模数和产水系数第一期治理区最大、第三期治理区最小;1956~2000年,多沙粗沙区各年代年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多沙粗沙区全沙和粒径≥0.1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单位地表水资源全沙和粒径≥0.1mm的粗泥沙产沙量、单位降水粒径≥0.1mm的粗泥沙产沙量均是第一期治理区最大、第三期治理区最小。第一期治理区是当前向黄河输送粗泥沙的集中区域,应当首先作为黄河“治沙”工程的重点地区,尽快安排实施。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域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及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 ,提出了新形势下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树立全局观念 ,将整个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纳入到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统一考虑 ;尽快构筑以蓄水拦沙为目的的治沟骨干工程防护体系 ;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依然要以小流域为单元 ,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开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预防监督 ,深入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 ;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 ,建立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制度 ,真正做到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粗沙区范围界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下游沉积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粗沙区,但至今粗沙区的范围及面积还未定论,笔者在理解粗泥沙特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划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指标,并进行了形态类型区划分和侵蚀产沙模型建设,在上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粗沙区范围定,其结果是黄河中游粗沙区面积为95515km^2,多沙粗沙区的面积为9412km^2.  相似文献   

9.
对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危害最大的是粒径d≥0.10mm的粗泥沙。按照快速减少黄河下游河道主槽粗泥沙淤积和治理面积相对较小、拦减粗泥沙量相对较多的原则,以≥0.10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分别为≥1400、≥700而<1400和<700t/(km2·a)为指标,将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分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粗泥沙区和多沙粗沙区3个治理期(区),其对应的面积分别为1.88万、2.06万和3.92万km2。经分析,该研究治理分期(区)中的划分结果,符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针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先粗后细,分期治理”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以沟谷侵蚀为主 ,其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5 0 %~ 70 %。坝系的拦泥滞洪作用显著 ,坝地水分充足 ,抗旱能力强 ,种 1hm2 坝地相当于种 6hm2 坡耕地 ,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能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施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黄河上中游水保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省区水利水保部门 ,都制定有完善可行的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技术规范、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等 ,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建设技术人才 ,这为大规模开展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体系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成就与问题的分析,结合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沟道特征,提出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体系的构成、布局思路、建设原则,提出了“先大后小”、“先下后上”和“分段实施”的拦沙工程建设时序,并针对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快大型拦泥库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制定大型拦泥库标准、重视各类工程实施进度以及正确理解和执行规范、充分发挥骨干坝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黄河之患,根在泥沙;泥沙之害,祸源粗沙。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对黄河泥沙治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其建设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立足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的四项基本制度,结合拦沙工程项目建设特点,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电子地图及有关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分析研究了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等9条支流的特性。经过分析认为,支流内上中下游、左右岸差异较大,从支流上游向下游坡度增大,治理措施密度减小,土壤抗蚀性增大;区域内以自然侵蚀为主,侵蚀类型总体表现以水蚀为主,有部分区域为水蚀和风蚀复合侵蚀,侵蚀等级从南向北递增,治理难度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支流的遴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来沙粒径、输沙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例等指标遴选出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治理的支流。按水文站实测悬移质粒径粗细分析的重点支流的排序为:皇甫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孤山川、无定河、延河和清涧河;根据各支流坝地淤积物钻孔取样分析的d≥0.10 mm泥沙所占百分数由大到小排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秃尾河、无定河、佳芦河、乌龙河、延河和北洛河;在此基础上,再按粗泥沙输沙模数大小最后遴选的重点治理支流的顺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秃尾河、孤山川、石马川、佳芦河、乌龙河、无定河。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18803km2,涉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的榆林、延安、鄂尔多斯3市共15个县(旗、区)的11条黄河支流。该区域可建治沟骨干工程1500座,建拦泥库86座,治坡措施中可完成修梯田、造林、种草13162km2,三项措施的年拦泥沙量分别为1.63亿、1.43亿、1.54亿t。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支流为骨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淤地坝(系)、拦泥库、治坡措施及其他治理措施并实行不同措施的科学组合,能够满足黄河年减沙4.08亿t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河粗泥沙界限问题,介绍了粗泥沙界限0.05 mm的由来,利用下游河床质钻孔资料分不同时段研究主槽淤积物粒径组成,利用输沙率平衡法计算下游河道不同时段的区间淤积比和排沙比,利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床质淤积物钻孔资料分析淤积物粒径变化。依据1960年以前天然情况下、对长系列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的黄河下游主槽淤积物中d≥0.10 mm的泥沙淤积特点,确定应以0.10 mm作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的粗泥沙界限。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地理背景宏观判析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确定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类型、水文气象等因素与产粗泥沙关系的区域差异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进行了宏观判析,认为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范围内,吴旗—志丹—延安—延长一线以北、东胜—准格尔—清水河一线以南、吴旗—榆林—神木—大柳塔一线以东(风沙区以东)至晋西北黄河沿岸的范围是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宏观待选范围。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黄河下游多断面、多钻孔、深层次泥沙淤积物取样级配分析,认为在1960年三门峡水库运行前,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中0.1 mm以上泥沙占一半。以0.1 mm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的粗泥沙界限,0.1 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1 400 t/(km2.a)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指标,界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区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7.86万km2)的23.9%,但该区产生的全沙量、d≥0.05 mm和0.1mm的粗泥沙量分别占多沙粗沙区相应输沙量的34.5%,47.6%和68.5%,说明该区是名符其实的产粗泥沙“大户”,是当前黄河粗泥沙“源头”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现状治理措施年拦沙能力为1.03亿t,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4.08亿t的25.2%。其中:淤地坝(系)年拦沙能力为2757万t,占现状措施年拦沙能力的26.8%;水库年拦沙能力为2688万t,占现有措施年拦沙量的26.1%;治坡措施年拦沙能力为4842万t,占现状措施年拦沙量的4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