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针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蕨麻猪,就其产地自然生态条件,产区范围,分布及蕨麻猪的生物特性,生产性能及放牧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甘南蕨麻猪是甘南雪域高原上一种珍贵的特殊猪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蕨麻猪也叫山猪、藏香猪,是甘南地区合作猪小型原始品种的地方猪种,归属于高原类型。本文主要介绍了蕨麻猪的形成与分布、品种特征、生产性能、饲养管理及常见病的预防,分析了蕨麻猪的市场前景,以期为发展蕨麻猪养殖业的养殖户(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南蕨麻猪是生长在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经多年严酷自然条件选育而来的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蕨麻猪饲养管理模式粗放,以采食天然蕨麻等牧草为主,其肉质鲜嫩,无腥不腻,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笔者多年就甘南州蕨麻猪存栏数、生存条件、种质资源保护等现状进行跟踪研究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甘南州蕨麻猪产业的不断壮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高寒阴湿地区十分适合蕨麻猪的生长,其肉味鲜美、品质俱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蕨麻猪长期处于放养的环境,容易感染弓形虫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危害。本文剖析了甘南州蕨麻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措施,望对蕨麻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蒋志勇  薛瑞林 《猪业科学》2023,40(5):120-123
甘南蕨麻猪属于藏猪中的一类,又称山猪,是甘肃省的原始地方特色品种,由野猪驯化而来,因喜食蕨麻根茎而得名,又因其中心产区在甘南州合作市,故又名合作猪。  相似文献   

6.
蕨麻猪(亦名合作猪),是在甘南高寒阴湿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由野猪驯化和培育出来的一种地方原始品种,据藏文佛经记载,蕨麻猪已被驯化四千多年。蕨麻猪嘴尖耳长,体型短小,机警灵敏,耐粗放管理,适应高寒阴湿环境条件,但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受冠尾线虫侵袭,致使蕨麻猪肾虫病的发病率很高,给当地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通过其生活习性的调查,进一步了解了肾虫病的高发季节、传播途径,为有效控制高原蕨麻猪肾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南州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甘南州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文献报道的1对引物对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倍型、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35头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表现出3种长度变异,其中4个序列长度为1 199 bp,3个序列长度是1 319 bp,127个序列长度为1 219 bp.对127个长度为1 219 bp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83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卡加曼蕨麻猪最高,而在夏河蕨麻猪为最低.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均将83个单倍型分为2个分支,说明蕨麻猪具有2个母系起源.与其他猪种mtDNA D-环序列比较,蕨麻猪与东南沿海野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没有发现东亚与东南亚野猪对蕨麻猪的起源有贡献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蕨麻猪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对甘南州养猪业造成的危害,给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群众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这一实际情况,利用科学技术制定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蕨麻猪仔猪水肿病发生和死亡得以控制,提高了当地养殖业的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蕨麻猪,又名藏香猪.是青藏高原海拔3000 m左右的严酷环境中以自然放牧的小型原始藏系地方猪种.由于当地高寒阴湿的特殊生存环境和粗放的放牧饲养模式,易发腹泻病.经调查,蕨麻猪腹泻病在甘南牧区1 ~ 12月龄段的猪均有发生,平均发病率达32.10%,病死率达34.68%.以0~3月龄段的猪发病、病死率最高,随月龄的增加,发病率、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甘南蕨麻猪作为甘肃省特有的高原小型原始藏系地方猪种,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蕨麻猪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当地地理环境严酷、饲养模式粗放,导致各类疾病较易发生,并呈现地方流行性。经过2015年2月-2016年12月近两年时间,对甘南州夏河县吉仓乡、玛曲县木西合乡、卓尼县藏巴哇乡三个乡镇蕨麻猪饲养管理情况进行监测,发现每年冬春两季均有大量哺乳期仔猪发生呕吐、腹泻、脱水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特征,10日龄以内哺乳仔猪病死率接近35%;结合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体检测ELISA诊断试剂盒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笔者就一起蕨麻猪TGE典型病例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做一阐述,以达到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牧民经济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乳酸杆菌益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广泛用于人和动物。本文综述了乳酸杆菌改善宿主健康的机制。乳酸杆菌可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如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或者通过竞争营养或肠道黏附位点来抑制致病菌;通过诱导黏附素的分泌或阻止细胞凋亡而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从而保护肠道。文章重点讨论了乳酸杆菌表面成分(表面蛋白、脂磷壁酸和肽聚糖)与肠道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Toll样受体和 Nod样受体),阐述了他们结合后启动免疫调节信号,调控肠道免疫功能以发挥改善健康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已经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但是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困难重重,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甚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即:全面薪酬调查、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压梯度间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间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探讨初乳饲喂次数对娟姗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接近的健康娟姗犊牛20 头,随机分为4 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II组和III组,每组5 头犊牛,试验期为60 天。4 组犊牛出生当日饲喂两次初乳,首次初乳量按照体重的10.0%进行灌服,第2次初乳于出生后6~8 h按照体重的5.0%进行饲喂。4 组犊牛出生当日在产房饲养,2日龄时均转为室外犊牛岛单栏饲养。2日龄后,对照组每天上午06:00和下午16:00时各饲喂常乳1次,2~6日龄每次饲喂1.50 L,7~20日龄每次饲喂1.80 L,21~35日龄每次饲喂2.50 L,36~60日龄每次饲喂3.00 L,自7日龄开始犊牛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继续饲喂初乳至犊牛2日龄、4日龄、6日龄后再饲喂常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1)在饲喂初乳后48 h、72 h、96 h,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均差异显著(p<0.05),120 h、144 h、168 h,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犊牛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Ⅲ组血清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随着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可有效降低犊牛20日龄内腹泻发生率,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较对照组比较犊牛腹泻发生率分别降低9.5%、22.5%、36.5%,治疗犊牛腹泻总成本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0 元、43.2 元、76.8 元,3 组试验组犊牛成活率为100.0%。(3)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使0~60日龄娟姗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增加16.7 g、33.3 g、80.0 g。试验Ⅱ组、Ⅲ组较试验Ⅰ组ADG差异也极显著(p<0.01)。综合考虑,建议娟姗犊牛饲喂初乳至6日龄,可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犊牛成活率及ADG。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而且是我国煤、油、气能源矿产富集区,又是“十一五”期间和21世纪投资建设的新能源重要的化工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同农林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就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上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以土地资源学和农业推广学为依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意义,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治理所取得的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喹乙醇急性中毒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将200只5日龄伊莎公鸡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50mg/kg喹乙醇。在染毒后5、10、15d,对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喹乙醇中毒时,在各时间点,试验组血清K+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15d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中Ca2+、PO43-、N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在15d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ALB、T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ALB在15d差异显著(P<0.05),TP在10d和15d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ALP、GOT、GPT活性高于对照组,GOT、GPT在15d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喹乙醇中毒能够引起雏鸡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喹乙醇有一定的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绿头鸭(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肌肉营养组成和价值,为绿头鸭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选择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60只(每个品种各30只,公母各半),依照国家标准测定胸肌粗蛋白质、粗脂肪、胆固醇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组成和含量,并对胸肌进行氨基酸评价及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白羽绿头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含量大于0.01%的氨基酸,其中白羽绿头鸭肌肉苏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赖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13种含量均大于0.01%的脂肪酸,其中白羽绿头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9种矿物质元素(钠、镁、钾、钙、锰、铁、铜、锌和硒),两种绿头鸭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到8种维生素,白羽绿头鸭肌肉维生素B1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氨基酸比例接近世卫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4种决明属植物草决明(Cassia obtusifolia)、望江南(C.occidentalis)、伞房决明(C.corymbosa)、双荚决明(C.bicapsularis)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种决明属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望江南的下降幅度最小,说明望江南在水分减少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伞房决明的叶绿素含量在3种处理下都趋于最高水平,表明伞房决明光能吸收、转换和传递能力较强;2)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气孔导度(Gs)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伴随着胞间CO2浓度(Ci)降低,净光合速率(Pn)下降,表明是气孔因素造成的,此后,除草决明外其它3种植物的Ci均升高,Ls均下降,这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在干旱胁迫下望江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伞房决明具有相对较高的气孔开放度;3)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的最大荧光(Fm)和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初始荧光(Fo)上升,表明PSⅡ结构受到破坏或者植物进行了热耗散。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上升,说明干旱胁迫对PSⅡ造成伤害,但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望江南表现的最稳定,说明望江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马梨形虫病是由马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尤其在新疆发病率更高,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对区域性马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为了解2018年新疆昭苏养马区域马梨形虫的感染情况,随机采集昭苏县18个乡镇的马全血及血清各858份,采用PCR和间接ELISA分别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的18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马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及混合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CR检测马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及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12.12%、13.87%和2.80%;间接ELISA检测马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及混合感染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50%、10.14%和2.56%;不同年龄阶段筛查结果显示,在6岁以下的马匹感染马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及混合感染的阳性率较高,并且不同地区的不同年龄阶段马匹的马梨形虫感染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此次获得的昭苏县马梨形虫感染情况的一线数据,可为当地养马区域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牛支原体回归牛体后均使试验牛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