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经中国农机学会批准,农用动力及能源专业委员会今年将进行下列活动: (1)“拖拉机试验技术及振动噪声控制学术讨论会”,将于四季度召开。这次会议将交流拖拉机快速模拟试验技术的经验及成果。并对近年来拖拉机振动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关于整顿中小功率柴油机、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系列的意见”和一机部关于简化机型、搞好产品“三化”的指示,最近,一机部农机局主持,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具体组织,相继召开了“手扶拖拉机简型座谈会”、“25型拖拉机经验交流和统一图纸会议”、“50型拖拉机统图会议”和“南方机耕船经验交流会议”;并先后完成了518-12型手扶拖拉机、25型拖拉机(包括基本型、旱地型和高地隙型)、50型拖拉机的统图工作,另外,东风-12手  相似文献   

3.
动态     
中国农机学会动力及能源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5月17日至20日在四川省万县市召开了全国机耕船1983年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9个科研、生产单位、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的代表共49人。会上共宣读了31篇学术论文,代表们观看了样机表演和有关机耕船科研试验的录像,对如何开创机耕船科研、生产的新局面、加强机耕船学术交流工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同心协力,踏实工作,力保我国机耕船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其学术水平。会议开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 根据对旱地型拖拉机和水田机耕船的研究分析,拖拉机和机耕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区别。1985年机械部农机局下达了“11千瓦多用机耕船的研制”任务,经过  相似文献   

5.
<正> ①三季度举办“拖拉机技术发展学术讨论会暨拖拉机学会四届一次委员会议”。这次会议除讨论拖拉机学会四届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外,还将交流我国近年来重点拖拉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并探讨今后几年内我国拖拉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对策。②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农机可靠性专业委员会联合于二季度举办“工程农机可靠性学术讨论会”。会议将研讨工程农机  相似文献   

6.
会议简讯     
<正> 1985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农机学会农用动力及能源专业委员会机耕船学组主持,在武汉工学院召开了机耕船开发前景专题讨论会暨第二届机耕船学组会议。来自全国21个单位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机耕船开发前景专题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就机耕船的历史与现实地位、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农机学会排灌机械专业委员于85年3月17—18日在南京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会议研究85年活动计划。经全体委员讨论,拟于85年四季度进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内容:1.排灌站改造后经济效益分析及相应技术改造措施;2.低扬程水泵最佳途径的研究;3.流动排灌机泵节能问题的讨论;4.排灌机械新设计、新工  相似文献   

8.
船式拖拉机的发展及其性能研究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明创制了一种在深泥脚水田中能很好工作的新型动力机械——船式拖拉机(又称机耕船)。它在中国南北方十多个省、市、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本文论及船式拖拉机的“浮式”工作机理及其性能。在简述其发展之后,根据大量田间和室内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船式拖拉机的总体和“船-轮”行走装置的结构参数和性能特点,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由一机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拖拉机》编辑部主持的全国机耕船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一九七八年九月初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机耕船是我国科技人员和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因地制宜创制的新型水田动力机械,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它的出现,打开了深泥脚水田,这个以往被人们认为是拖拉机工作的“禁区”,在一般水田地区也有良好的适应性能。自1974年湖北-12型机耕船定型以来,目前,在我国湖北、湖南、四川、广东、  相似文献   

10.
机耕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靠几个所谓“超群之才”的天才闭门造车吗?不是。创造机耕船的,是群众,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民群众。机耕船这个研制课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是凭几个所谓“上智”灵机一动吗?不是。它是来自实践,来自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大队湖田很多,由于泥脚深,拖拉机下不去,牛耕亦相当困难。怎么办?有的采用“人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农机学会1993年工作会议于4月8~11日在陕西延安召开,会议确定了中国农机学会1993年工作计划,将举办18次国内学术活动及若干科普活动,还将进行一些国际交流活动。并于四季度召开中国农机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12.
<正> 5月25日~30日在浙江湖州市召开了全国机耕船学术报告与现场交流会,到会代表来自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管理、使用部门,总计15省市、59个单位106名。这是机耕船行业的一次盛会,反映了大家对进一步发展机耕船的热情和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农机学会农用动力及能源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中旬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了“拖拉机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及测试设备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从事拖拉机行业试验研究的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除此之外,会议还邀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厂的技术人员,从而沟通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工厂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将学术研究应用于生产实际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 由中国农机学会农用动力和能源委员会和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拖拉机结构强度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9~11月1日在洛阳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工厂的代表38名,总结交流了自1981年第一届拖拉机强度及其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以来拖拉机行业在结构强度试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四年来,拖拉机结构强度和测试手段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方面,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除曲轴、连杆等零件外,还扩大到齿轮泵壳体、装载机动臂等构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农机学会农用动力及能源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10月18~22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中小功率拖拉机市场预测及其技术发展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99名代表(其中30名列席代表)出席了讨论会。会议共收到46篇论文,大会宣读了16篇,其余供小组交流及讨论。  相似文献   

16.
1GMC-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南方多熟制稻作区秸秆难以用人畜力及常规机械埋覆还田的生产实际,研制了1GMC-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该机由船式拖拉机(机耕船)和悬挂于船尾的左、右旋螺旋埋草刀辊组成.机组前进时,机耕船船底板将秸秆压伏于地表;船尾刀辊回转,将稻秆、麦秆、油菜秆、绿肥、杂草等秸秆及植被埋覆还田.经试验表明,该机平均耕深可达117 mm;秸秆覆盖率95.6%,生产率0.133~0.167 hm2/h,适用于泥脚深度350 mm以下、秸秆高度700 mm以下的水田耕整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机耕船主要是用于拖拉机无法耕作的泥脚较深的烂泥田作业。其作业季节性强,任务重,在作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驾驶人员除了必须掌握本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外,还必须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一、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出车前应保养好机耕船,检查各润滑部件的机油是否充足,连接件有否松动。使得机耕船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二、下田前的准备工作。机耕船下田前需带齐随机工具。选择靠近田边比较平坦的地块将机耕船停放妥当。然后把在道路上行走的橡胶轮换上下田用的水田星型轮,拆掉导向轮。视机耕道情况(必要时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以机耕船为主要动力的小型作业机械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四: (一) 从工作性能来看,机耕船比拖拉机更为适合我国南方水田土壤特点和要求。拖拉机在一般水田耕作一个时期,往往会破坏土壤硬底层,使泥脚逐年加深,以致无法再进行作业。据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对24个社队调查,结果表明:被用拖拉机耕作,使泥脚逐年加深的有20个,占83.3%。为了解决拖拉机下水田破坏土壤硬底层的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M·C·贝克曾提出“浮  相似文献   

19.
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水田动力机组的发展是实现水田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中国的自然、农业和社会经济特点给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困难出发,需要突破传统的拖拉机理论建立新的理论。简介了作者1973年著作的“拖拉机形态学”理论,并据以提出水田动力机组的形态要求和“浮式-半浮式”(简称“浮”式)工作原理。对各种水田动力机组的性能和使用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找出了采用“浮”式工作原理的船式拖拉机比生产率较传统水田拖拉机高一倍的一些主要原因。最后指出水田动力机组的选型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经济规律。对现有机耕船的经济效果作了初步统计分析。结论是采用“浮”式工作原理的各种船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带浮动船体的组合式拖拉机将是今后水田动力机组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经中国农机学会批准,拖拉机学会将于今年四季度举办“’98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已经开始.这次征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拖拉机与四轮农用运输车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分析;(2)国内、外拖拉机与四轮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发展探讨;(3)拖拉机与四轮农用运输车行业面向21世纪展望;(4)拖拉机与四轮农用运输车产品市场适应性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