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河南省的引黄灌溉涉及新乡、安阳、洛阳、开封、商丘地区和郑州市、开封市等五地二市25个县(市)1094万亩耕地的农田灌溉。直接涉及农业人口550万人,还担负着开封、郑州、新乡等城市工业用水和120万人生活用水。 目前,河南省内黄河两岸已建引黄灌区43处(其中闸门31处,虹吸5处,提灌站7处)。设计引水流量1589.6秒立米,实有引水能力677.9秒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094.4万亩,实灌427.2万亩(包括80万亩水稻);已淤地改土122.7万亩,稻改73.3万亩。灌区中还有部分井站配合自流灌溉。全省引黄灌区基本情况分地区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实用的井灌区灌溉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井灌区的管理水平,对井灌区灌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通过对土壤墒情、地下水位、电力供应、气象资料、需水分布等信息的采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配水源,给出优水的提水、调水、配水方案,实现水费计量的准确、公平、降低灌区运行管理费用,提高灌溉保证率,能实现井灌区运行的科学高效管理和充分发挥井灌工程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水资源特点与节水灌溉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水资源特点1 1 自然地理、气象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 ,位于东经 110 2 1′~ 116 39′ ,北纬 31 2 3′~ 36 2 2′之间 ,全省纵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南北长 5 5 0km ,东西宽 5 80km ,土地面积 16 7万km2 。据 1998年底统计 ,全省耕地面积 6 83 4万hm2 ,人均耕地 1 0 9亩 ,农业人均耕地 1 33亩。耕地以旱地为主 ,占92 7%。我省的气候特点是 :春季干旱多风沙 ,夏季炎热雨集中 ,秋季晴朗日照长 ,冬季寒冷雨雪少。1 2 水资源1 2 1 降水、地表径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 782 2mm ,6 0 %~ 70 %的降水集中在 … 相似文献
6.
7.
8.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山东省金乡县针对机井密度大、单井出水量小、土渠长、水量损失大的问题。从1984年以来,在井灌区积极推广短畦和“小白龙”输水灌溉技术,现已应用60万亩,年节水1.22亿m~3,累计经济效益达2159.6万元。为搞好推广,金乡县首先作了长短畦灌溉对比试验,如相同畦宽下,畦长40m比120m亩次节水 相似文献
9.
10.
1 哲里木盟井灌区开展输水渠道防渗、节水的迫切性哲里木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产地之一,粮食总产量历年均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全盟有耕地1 10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7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2.7%,而在有效灌溉面积中,井灌区面积为330.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0.3%。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现象,为寻求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节水途径,提出了改变以前只重视工程节水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调控,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为一体的高效农业节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孟边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88,(1)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60年代开始发展机井,进入70年代,在遭遇连续干旱灾害的情况下,国务院确定把北方机井建设纳入国家计划,作为一项重点农田基本建设来抓.十多年来,北方地区机井建设和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建成配套机井236万多眼,配用动力达2000万千瓦,年提取地下水350~400亿立方米,发展井灌面积达到1.63亿亩(其中纯井灌面积为1.3亿亩),占这一地区总灌溉面积的1/3.机井建设对改变“南粮北调”的局面、改善和开辟缺水草场、发展牧区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简述了山东省青岛市"九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思路及管理运行模式,即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抓好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等,取得了节水、增产、节地、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井灌区不同灌溉方式的耗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平原井灌区传统的地面灌溉和喷灌两种灌溉方式下的耗能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地下水埋深小和地面灌溉灌水量不大的情况下 ,喷灌与地面灌溉的耗能比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山东省桓台县系山前洪冲集平原井灌区 ,位于泰沂山北麓 ,黄河下游南侧 ,现有耕地 3 .2万hm2 ,粮田面积 2 .6万hm2 ,主产小麦和玉米 ,是个老井灌区 ,也是个农业高产县。近十几年来 ,水利科技人员不断试验、研究 ,摸索出桓台县平原井灌区农业节水优化组合模式 ,即 :科学调节降雨入渗及时空分布措施 ;土壤水综合开发利用措施 ;田间灌水技术组合配套措施 ;水肥结合调控高产措施。农业高效用水管理体系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 ,降低了粮食成本 ,实现了地下水连续 10年采补平衡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1 科学调…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