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滇龙胆种质资源筛选及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居群、同一居群不同滇龙胆植株为试材,采用HPLC法对滇龙胆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进行测定,再以龙胆苦苷含量≥8.0%的感通、湾桥和蝴蝶泉居群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对滇龙胆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理苍山滇龙胆不同居群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感通居群、中和居群、湾桥居群和蝴蝶泉居群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较高,达到8.0%以上;上关居群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最低,为(5.849±0.01493)%.滇龙胆同一居群不同植株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差异较小,喜洲居群不同植株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和居群不同植株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它居群不同植株根茎中龙胆苦苷含量无显著差异.滇龙胆茎尖生长点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再生植株诱导率可达80.00%,不定芽高(5.6±0.2)cm,最佳培养条件是20℃/25℃变温培养,再生植株诱导率可达87.78%,不定芽高(7.5±0.2)cm.  相似文献   

2.
采用变温培养方式研究了7种真菌对龙胆苦苷的生物转化,应用薄层色谱分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检测转化产物。结果表明:绿色木霉、米曲霉、黑曲霉、黑根霉、桔青霉以及辣椒炭疽菌能转化底物龙胆苦苷。其中,绿色木霉具有最强的转化能力,能将底物完全转化为2种产物。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名刺拐棒、老虎獠子、刺花棒等。商品名为五加参,其干燥根茎和根可供药用,味辛、微苦、性温、无毒。含多种糖苷、丁香苷、香豆精苷、多糖及果酸,与人参根中的皂苷具有相似的生理活性。有良好的补气益精、祛风湿、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滋补强壮的功效。用于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凤玉  藏小丹  曹阳 《北方园艺》2017,(20):149-153
以牡丹江栽培实生苗观赏芍药的根为试材,采用HPLC法,研究了不同生理年龄栽培实生苗芍药根和同龄生不同径级的实生苗芍药根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芍药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江栽培实生苗芍药根中前7年芍药苷的含量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增高,栽培7年生芍药实生苗的芍药苷含量最高,栽培7年后芍药苷的含量并没有随着栽培年份的增长而增高;同龄的芍药根芍药苷含量随着根茎变细芍药苷含量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以秦艽药材为试材,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m,TCL)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不同产地的14批次秦艽中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导致各地秦艽中各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该结果可为评价秦艽药材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红花龙胆为试材,采用徒手切片及石蜡组织切片法制作红花龙胆显微装片,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其中的硒含量。结果表明:红花龙胆根皮层较宽,薄壁细胞内含贮藏物;茎皮层也较宽,管状中柱,髓部较大;叶上下表皮细胞椭圆形,栅栏组织细胞1~2列,维管束外韧型,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形,下表皮细胞多角枝状。该植物富含硒,叶中硒含量较高,平均为771.246μg/kg,其次是花与茎,根中硒含量较低,平均为195.383μg/kg,根达到粮食富硒食品标准,其余部位达粮食高硒食品标准。表明红花龙胆可作为富硒中草药使用。  相似文献   

7.
以采自六盘水的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为试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红花龙胆全草、地上部分、组培苗根超声粗提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氧化剂、温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以上3种菌的抑菌效果,组培苗根全草地上部,全草与组培苗根的抑菌效果为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地上部的抑菌效果为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提取液浓度为0.125 g·m L-1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组培苗根为(11.33±0.44)、(11.67±0.38)、(9.67±0.53)mm,全草为(9.42±0.45)、(9.05±0.72)、(8.36±0.44)mm,地上部为(8.34±0.42)、(6.00±0.00)、(9.33±0.44)mm;氧化剂对红花龙胆抑菌活性影响较小,红花龙胆提取物具有热稳定性。红花龙胆组培苗根可以开发成天然抑菌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来源蛹虫草样品中的9种核苷类成分,包括尿嘧啶、尿苷、肌苷、鸟苷、腺嘌呤、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虫草素,使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19.0)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软件,分析不同来源蛹虫草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蛹虫草9种核苷类成分总含量在4 488.36μg·g~(-1)~10 294.16μg·g~(-1),平均值为8 115.06μg·g~(-1),变异系数为15.33%;蛹虫草中9种核苷类成分含量高低依次为腺苷、鸟苷、尿苷、虫草素、肌苷、腺嘌呤、尿嘧啶、 2’-脱氧腺苷、胸苷,其中,腺苷、鸟苷、尿苷和虫草素是蛹虫草中主要的核苷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蛹虫草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地理相关性。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显示, 30个样品间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9~0.99,表明不同来源蛹虫草核苷类成分相似度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黑土、沙土和沙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农化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化学因子,利用16S rRNA和ITS技术开展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基因组测序研究,以期探讨龙胆不同栽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壤的养分除了TP以外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黑土养分含量最高,沙壤土次之。黑土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担子菌门占优势,在沙壤土中,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被孢霉门占优势,而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子囊菌门在沙土中占优势。Shannon和Chao1指数表明黑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略高于沙壤土,但二者显著高于沙土(P<0.05)。PLS-PM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土壤速效养分(NH+4-N、NO-3-N,AP和AK)与细菌多样性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可以看出,SOC和速效养分影响了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黑土和沙壤土比较适合栽培龙胆。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河北省以及山西省的青翘和老翘为试验材料,采用HPLC法测定了青翘和老翘的连翘苷及连翘酯苷A的含量,研究了不同产地(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连翘果实(青翘和老翘)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考察不同产地青翘和老翘的质量。结果表明:山西的连翘质量明显高于其它产地;青翘的质量明显高于老翘。不同产地对连翘的质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Some considerations are present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time. In most countries, quality was initially only dealt with from the aspect of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unfair trade. As time developed, the consumer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quality grades. In 1947 the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started with quality grades for the trade. Standards were developed which could be applied on a volontary basis. The Common Market countries accepted a great deal of these standards in their marketing policy. The majority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 derives its merit from intrinsic properties more than extrinsic quality. This was recognized at an early time for products like seeds and flower bulbs, however, today's consumer becomes as well aware of the fact that intrinsic quality of fruits, vegetables, cut flowers etc. is much more important. Quality of living products is not stationary, but changes with time. Until now,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on how to measure intrinsic quality by objective means and research has a task to discover the secrets.  相似文献   

12.
以冰菜为试验材料,在植物工厂及水培条件下,设置了红光、蓝光、红光∶蓝光=4∶1,红光∶蓝光∶绿光=4∶1∶1,红光∶蓝光∶紫外光(UV-B)=20∶5∶1,红光∶蓝光=8∶1、白光对照,测定分析了冰菜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生长势、生长量及蔬菜品质的变化,以期为冰菜的规模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从冰菜的生长势和鲜质量结果看,红光∶蓝光=8∶1和红光∶蓝光∶UV-B=20∶5∶1的长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鲜质量及地上部鲜质量最大;从冰菜品质看,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均是红光∶蓝光∶UV-B=20∶5∶1光质处理的含量最高,优于其它光质处理。综合考虑冰菜的营养品质和生长量,红光∶蓝光∶UV-B=20∶5∶1是最适合的光质配比,少量紫外光UV-B(红光∶蓝光∶UV-B=20∶5∶1)的加入更有利于冰菜品质的提高,此结果对于生产上冰菜的高品质种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辣优12号中熟,果实长牛角形,果直且硬,果面光滑,耐热,青果绿色,果肉厚,耐运输,单果重55g左右。辣优4号早中熟、高抗病、丰产、适应性强辣椒杂种一代。该品种植株矮壮,生势强,商品果长牛角形,果皮光滑,果色深绿,果长15~20cm,果肩宽3.5cm,果肉厚0.3cm,单果重35~50g,味辣。耐贮运,高抗疫病。辣优15号中熟,果长牛角形,果色深绿,单果重60g左右,味辣、质优,丰产,耐贮运,株型较矮,抗性强,适应性广。绿剑中早熟,抗病,丰产,商品果粗长,牛角形,单果重70g左右,辣味中等,果面极光滑,果色深绿,  相似文献   

14.
早翠绿苹果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丘陵地以2m×3m的株行距栽植早翠绿苹果,通过高标准建园,加强土肥管理,合理修剪和病虫防治,取得了3年见果,5年生666.7m2产1100kg,8年生1300kg,10年生2880kg,12年生4616kg的效果。平均果重151.3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5%。  相似文献   

15.
黄瓜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黄瓜品质的鉴定方法、黄瓜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环境条件对黄瓜品质的影响,并对今后黄瓜品质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光质对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豌豆为试材,采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光源(LED)精确调制红光(R)、绿光(G)、蓝光(B)、红蓝光4∶1(RB 4∶1),以遮光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光质对豌豆芽苗菜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光质都提高了豌豆芽苗菜品质指标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和生长指标干质量,红光处理的维生素C、蛋白质和花青素含量最大,较对照分别升高了312.51%、74.31%和157.68%,蓝光处理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较对照升高了312.55%,干质量的最大值为红蓝光4∶1处理,红蓝光4∶1处理的类胡萝素含量约为对照的13倍。应用模糊函数的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到红蓝4∶1的和值最大,绿光的和值最小,由此可得红蓝4∶1最适合豌豆芽苗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以黄瓜为试材,通过不同施肥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CK)、硝态氮肥(NN)及其减量硝态氮肥20%(N-N)、脲态氮肥(UN)、粒状有机肥(MN)对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种类对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MN处理黄瓜产量比CK提高了2.8%,且黄瓜果实中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6.82%、19.05%和25.14%,说明MN处理在改善黄瓜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效果明显。表明该试验条件下施用与化肥等量氮的有机肥可明显提高番茄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8.
宜昌市是全国较有影响的柑桔生产基地.种值柑桔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也是推进宜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2001年,全市柑桔总面积达4.13万公顷,总产量超过58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湖北省的l/3和2/3,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9.
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影响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主要因子是糖、酸含量和合适的糖酸比以及挥发物质,其中糖以果糖的作用最大,酸以柠檬酸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0.
黄瓜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质鉴定、品质性状遗传相关性研究及环境因子对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黄瓜品质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品质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