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78年春,在新疆博湖从惊纹地老虎Agrotis exclamationis(Linné)(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中发现一株病毒“Ae—02”,病毒颗粒体为卵形或卵圆形,大小为374~780×312~450nm,平均为578×412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350~450×40~65nm,平均为395×50nm。该病毒对惊纹地老虎和黄地老虎A.segetum(Schiff.)幼虫致病力强。在日平均温度为24.2℃时,对1日龄惊纹地老虎幼虫感病19天后死亡率达96~100%;25天后10日龄幼虫死亡率达84~92%;对15日龄幼虫死亡率为73.96~80.96%。惊纹地老虎病毒“Ae—02”毒株,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定名为惊纹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tis excula-mationis granulosis virus,俗名鸣夜蛾颗粒体病毒,拉丁学名为Baculovirusexclamationis“B”,简称AeGV。 相似文献
3.
4.
黄地老虎[Scotia seoetum(Schiffermuller)]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害虫。1977年发现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后,将其用于大面积田间防治,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5.
6.
7.
黄地老虎是新疆的一种主要地下害虫。它对农作物有明显的危害。不同年型为害程度不同。本文利用乌鲁木齐市地区1956—1985年(20年)黄地老虎危害资料,其中以1956—1980年(25年)资料作为统计求模式用,近5年(1981—1985年)作为试报实例,气候资料取自当地气象站同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概率贡献及事件概率回归—REEP 法)得出黄地老虎危害年的超长期(半年以上),长期(3个月以上),中期(1个月以上)三种气候预报模式。由表1可知两种方法所得的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完全一致:试报近5年(1981—1985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扫描技术,分别测定并分析了感染异源粉纹夜蛾核型多本病毒后的夜蛾5龄幼虫12、36、72、108小时后,虫体血淋巴有关病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异源病毒感染在早期即对虫体血淋巴蛋白代谢发生影响,尤对糖、脂蛋白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12.
茶蚕颗粒体病毒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从安徽舒城县晓天茶园的茶蚕罹病虫体中分离获得一种颗粒体病毒,经鉴定为茶蚕颗粒体病毒(AbGy),为我国首次发现。对茶蚕3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1.23×10~7mg/ml,半数死亡时间LT_(50)为5.4~8天。经感染试验,以1龄幼虫最敏感,感病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大而相应提高。在感染12种昆虫中,只感染茶蚕,对桑蚕及天敌昆虫安全无伤害作用。AbGV制剂经田间防治试验示范结果,防治适期以1~2龄为宜,每亩喷施AbGV有效剂量为100~200mg,防治效果可达75.5%~97.45%,若与微量化学农药混用则有明显增效作用,病毒后效作用长达2~3年,自然感病死亡率18.76%~55.94%,AbGV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15.
1965年,聊城地区黄地老虎大发生,为历年所罕见,由于及时防治,基本未造成灾害,主要经验如下: 在卵孵化盛期及幼虫一、二龄阶段: 1.喷粉:低龄期喷1%六六六粉和5%滴滴涕粉等量混合,每亩4—5斤。冠县孙町大队在4月下、5月上中旬喷粉二次,防治的危害株1.1%,未防治的30% 2.喷雾:用6%可湿性六六六和25%滴滴涕乳剂各1斤,兑水300—400斤,结合防治棉蚜,每亩用药水50—60斤,防治的受害株2.2%,不治的30%。 3.毒土:6%六六六粉1斤,兑土30斤,在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瓜感染枯萎病后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病毒RNA (TMV RNA),寄主mRNA (烟草mRNA)及植物核糖体,建立了离体核酸核糖体反应体系及分析监测方法。测定了TMV RNA,mRNA与核糖体结合的饱含量及竞争系数。将此体系用于筛选植物病毒病选择性治疗药剂,并用原生质体,整株植物进行生测,检测离体筛选结果,测定了分子结构不同的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性常数,分析了离体试验,原生质体试验及整株试验中的药物筛选阈值。 相似文献
19.
2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现已成为当前南繁基地水稻育种和海南岛当地大田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我们于1985年开始在三亚市羊栏区妙林洋的杂优晚稻田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温州化工厂生产的20%叶青双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