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锋 《江苏蚕业》2010,32(2):41-43
蚕桑产业是如皋市农村传统的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把她定位为高效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而蚕种是一种特殊的种子,是蚕桑生产的关键,其质量的好差直接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产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多年来为稳定发展如皋市蚕桑产业,打造好“十亿元”蚕桑产业,按照《畜牧法》、《蚕种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康蚕桑生产区的调研,认为安康蚕桑产业应该“东山再起”。结合蚕桑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将蚕桑产业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展强村大户,实行订单农业,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多层次开发蚕桑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蚕种生产是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构建稳定的原蚕生产基地十分重要,而“种场+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构建稳定的原蚕基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既稳定了我区的蚕桑生产和原蚕基地的发展,又实现了蚕农增收,种场增效的双赢局面,对我区今后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1 “蚕桑专业户之家”的形成: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多种经济不断发展,生产项目不断增多,实际上原来的不少“专业户”已变成了“多业户”,集中举办训练班到会人数不如以前,这使我们的技术辅导工作造成了两个矛盾:一是技术推广上存在“供需”矛盾,原来是“烧一锅子菜”供众人吃,现已不合众人的“口味”了;二是因从“专业”到“多业”出现了时间上的矛盾,整天离家出走安心参加训练班已不切合实际了。但是,我们发现有时蚕桑专业户家中,早晚和饭前饭后登门求教的人很多,而且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原来“烧一锅子菜”供众人吃,应改为欢喜什么“菜”就炒什么“菜”,面授技术应改集中统一为就近分散。因此,我们因势利导,对专业户之中的“中心户”,在科技知识方面加以重点辅导,以“中心户”家庭为主开展技术辅导工作,这就是“蚕桑专业户之家”形成的由来。   2 从一“家”到多“家”,从简单到完善:   在黄泽镇,蚕桑村分片分点,由少量逐步发展到十五个“蚕桑专业户之家”。同时对“蚕桑专业户之家”确定了四个条件:①蚕桑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养蚕条件好,养蚕成绩较为突出稳定;②文化水平较高,技术好,并有一定威信;③蚕桑生产效益高,影响大,又愿带动大家致富;④房子较宽敞清洁,便于活动。活动内容上从原来上门咨询,发展到蚕药供应,现场技术示范,科学实验,防病治病,蚕种订发,信息传递,良苗培育,桑叶桑苗余缺调剂等,“蚕桑专业户之家”的技术服务正逐步完善和扩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苍溪县农行东青区营业所在总结扶持贫困户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万家致富”活动,把支持蚕桑片区开发作为“八五”期间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两个稳定”(稳定解决温饱,稳定增加收入),实行“三个突出”(突出片区开发,突出支柱产业、突出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来抓。使金融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1987~1991年,该所累计发放支持蚕桑生产的扶贫贴息贷款达87万元,占扶贫贷款发放总额的85%。用以支持建立起蚕桑片区256个,庭院蚕桑户7930户。  相似文献   

6.
高效生态桑园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是根据蚕桑茧丝绸行情和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着眼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维护蚕桑产业稳定,促进蚕农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在省市行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立足校内现代农业利技尔范基地建设,加强与蚕桑、畜牧等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初步形成“桑-禽-蛋”、“桑-畜-沼气-生态肥”、“桑-食用菌-生态肥”等复合生产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浅析淳安县打造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蚕桑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下,作为茧丝绸强省的浙江,以优化区域布局、夯实生产基础、提升质量效益、增强行业优势为目标,2003年9月提出了“蚕桑西进”发展战略,淳安被列为全省实施“蚕桑西进”工程建设8个重点县(市)之首。蚕桑是淳安县的高效生态农业之一,也是全县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把握浙江省“蚕桑西进”这一良好机遇,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万字号基地、创国字号品牌、育上亿元龙头、兴超亿元产业”和“淳安县蚕桑产业十五发展计划”目标,按照“稳定提高、调整发展”和“种良种桑、产品牌茧、建优质茧基地”…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蚕桑产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将依靠产业的自身优势,通过优质高产蚕桑区域、高产桑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健全蚕桑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和蚕种繁育供应体系,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深入分析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淳安县蚕桑产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即坚持适度规模生产,坚持“十天养蚕法”模式,推广机械化培管,坚持省力化养蚕,推行多批次养蚕,强化蚕桑政策保险,以促进淳安县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目前茧丝绸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广元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认真树立“在低谷时抓发展,在高峰期见成效”的思想,高度塑视全市的蚕桑生产发展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发展蚕桑生产的力度。 一是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不动摇”、“四个不减”。“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全市“九五”蚕业发展战略目标不动摇;发展蚕桑这个基础产业不动摇;稳定发展蚕茧生产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四个不减”即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力度不减、工作力度不减、科技推广力度不减,用政策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积极性的力度不减。  相似文献   

11.
金华蚕桑是浙江省浙西南蚕桑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金华蚕桑与全省蚕桑产业发展态势相同,呈持续快速下降状态,但也出现了一些金华特色的亮点。展望“十三五”,思考金华蚕桑的定位,把握金华蚕桑的未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区经济、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的精神,推动我区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厅决定召开这次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04年度蚕桑生产情况,讨论蚕种及鲜茧产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今年蚕桑生产形势,制定今年蚕种生产计划和部署当前蚕桑生产工作重点,同时通过总结交流各地成功经验,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安康蚕桑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安康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确定了抓住机遇发展蚕桑产业的新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利用安康市自然生态、自然条件、文化、产品、技术、人才优势,如何稳定发展蚕桑产业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淳安县蚕桑生产真正上规模发展只不过2 0年时间 ,这期间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有过辉煌 ,步过低谷。近年来 ,县茧丝绸总公司认真总结了淳安蚕桑生产发展经验教训 ,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蚕桑发展趋势 ,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今后蚕桑生产发展指导思想 ,即按照“稳定提高 ,调整发展”思路和“区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产业化建设为载体 ,充分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 ,因地制宜 ,加快效益蚕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千岛湖”品牌茧建设进程 ,提高蚕茧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使蚕桑生产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与…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西部蚕桑生产正在蓬勃发展,为了保证西部蚕桑生产能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阐述江苏省在蚕桑生产发展中存在的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供西部地区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蚕桑生产发展的特点与经验教训,概括了我国丝绸行业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努力促进“十二五”蚕桑生产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论稳定我市东部老蚕区湖州市南浔区农技站张兴龙双林地区是我市东部蚕桑重点产区,当地农民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它一直是农村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路线以来,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蚕桑收入的比重,由原来占总收入...  相似文献   

18.
浅谈横县发展“三高”蚕业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横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寻找横县蚕桑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的主导问题,经过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发展“高产、高质、高效”蚕桑产业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蚕桑产业作为陕西省的特色产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陕西省蚕桑产业呈现出发种量、产茧量和蚕茧产值同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蚕桑业规模在全国位列前10名。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桑生产中心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回顾总结“十五”期间蚕桑发展成绩及经验,认真做好规划,采取得力措施,争取尽快把陕西建成优质桑蚕茧基地,重振丝绸之路之雄风。1“十五”期间蚕桑生产实绩1.1桑园“十五”期间全省桑园总面积基本稳定在6.7万hm…  相似文献   

20.
黄荣 《四川蚕业》2002,30(1):42-42
<正> 为了适应农村基层干部体制改革的需要,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该镇取消了村蚕桑技术员。为了蚕桑生产持续、稳定、高效,高质量的发展,他们创新的推行了“以共育户为依托的镇蚕桑站+共育户+蚕农的蚕桑科技服务体系”。共育规模一季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