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断奶仔猪投服不同剂量的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其对猪瘟疫苗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试验组在注射猪瘟疫苗同时以1%的中药免疫增强剂混饲,其猪瘟血清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接种疫苗后15d和45d,试验组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猪只在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服用中药免疫增强剂,能显著增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对雏鸡免疫功能各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40只14日龄蛋用雏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A组为对照组,颈部皮下注射新城疫疫苗0.2ml/只,B组为试验组,在颈部皮下注射新城疫疫苗的同时,每只雏鸡投服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1粒(0.25 mg左右),在试验后10、20、30和40 d时检测的新城疫HI抗体效价、T淋巴细胞ERFC形成率、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变化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对机体的囊体比和脾体比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研制的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的免疫增强效果明显,持续时间长,同时还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型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3.
在给50~60日龄仔猪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加服左旋咪唑。分别于免疫后10、31、85、136、182天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试验组IHA抗体效价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抗体下降至有效效价以下的时间亦显著迟于对照组.表明左旋咪唑能明显提高猪瘟疫苗免疫猪的体液免疫应答,对猪瘟疫苗免疫猪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仔鸡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40羽15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4组,第1~3组为试验组,第4组为疫苗对照组.采用HA-HI试验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用MTT法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表明,饮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之后的第7、14、21天和第28天,试验组的新城疫抗体效价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饮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之后的第14天和第21天,试验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饮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之后的第14天和第28天,试验组蛋仔鸡的腔上囊、脾脏指数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具有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兽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兽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联合猪瘟疫苗接种,对60头2月龄体重20kg仔猪进行免疫增强试验。结果表明,兽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显著提高了试验组猪血清中IgG和IgM的含量,同时T、B淋巴细胞增殖率也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8+、CD3+/CD8+)也明显改善。另外,兽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猪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含量和转氨酶没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可显著增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左旋咪唑增强猪瘟免疫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给50-60日龄仔猪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加服左旋咪唑。分别于免疫后10,31,85,136,182天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试验组IHA抗体效价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抗体下降至有效效价以下的时间亦显著迟丁对照组。表明左旋咪唑能明显提高猪疫苗免疫猪的体液免疫应答,对猪瘟疫苗免疫猪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复合免疫增强剂对犬断尾恢复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工断尾犬注射复合免疫增强剂,观察其对断尾犬的伤口愈合情况,精神状态,T淋巴细胞,三大生理指标和血象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免疫增强剂能显提高断尾犬伤口愈合程度(P<0.05),维持三大生理指标正常值,T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P<0.05),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对血象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对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健康仔鸡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Ⅰ组为健康对照组,Ⅱ-Ⅳ组为不同处理的试验组。在45日龄日,Ⅱ级免疫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疫苗,Ⅲ组免疫ILT疫苗同时肌肉注射中药免疫增强剂Ⅰ,Ⅳ组免疫ILT疫苗同时肌肉注射中药免疫增强剂Ⅱ。分别在免疫前1天、免疫后第3天和第9天,测定各组鸡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发现,试验Ⅱ组的鸡在ILT疫苗免疫后3天,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显著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后9天,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升高到正常水平;而Ⅲ和Ⅳ组,免疫后RBC-CR1花环率高于I组(P<0.01、P<0.05)。说明ILT疫苗免疫会引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短暂性降低;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中药增强剂能够消除红细胞功能短暂性降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鸡小肠T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采用组织学常规切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鸡小肠黏膜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动态观察.将1日龄60只健康公鸡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试验组按1%浓度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饮水,连续21 d.在第14天、第21天分别取各组鸡小肠,制成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鸡小肠的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鸡小肠免疫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鸡免疫器官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选用3个中草药配方,采用1%,1.5%,2%三个添加水平,进行9组试验,通过45日龄鸡群称重,剖解及T,B淋巴细胞检查,结果表明,3个配方的9个试验组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配方2体重471g,比对照组(385g)提高31.6%,差异显著(P<0.05),脾脏及法氏囊重9个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鸡免疫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相对数均比对照组高(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9个试验组免疫器官变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鸡免疫器官的激活和快速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猪瘟疫苗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猪瘟活疫苗对育肥猪免疫效果和生产成绩的影响,以便为规模猪场在选择猪瘟疫苗时提供参考。本试验从汉中某代养场选取了一批健康的断奶仔猪分成三组,A组免疫猪瘟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简称E2亚单位疫苗),B组免疫猪瘟活疫苗(脾淋源),C组为对照组不做猪瘟疫苗免疫。免疫60 d后各组随机抽取10、15和12份血样用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接种的两种猪瘟疫苗对育肥猪的免疫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E2亚单位疫苗相比于猪瘟活疫苗能够明显提高育肥猪抗体阻断率和降低离散度,并且有助于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免疫增强剂是否能够提高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选用猪用转移因子与黄芪多糖注射液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的方法进行猪瘟疫苗免疫试验。与对照组相比,猪用转移因子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组S/P平均值首免后10 d提高127.27%,差异显著(P<0.05);首免后20 d提高156.60%,差异极显著(P<0.01);整个试验期提高57.05%。与黄芪多糖注射液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组相比,S/P平均值首免后10 d提高131.48%,差异显著(P<0.05);首免后20 d提高91.55%,差异显著(P<0.05);整个试验期提高31.84%。证明猪用转移因子直接稀释猪瘟疫苗可提高猪瘟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同时也揭示采用断奶前后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的猪瘟疫苗免疫程序,仔猪在首免后10~30 d免疫抗体S/P值低,阳性率在60%以下,易感染猪瘟野毒。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将2窝同期出生的18头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头仔猪分别于35、65日龄进行2轮次猪瘟活疫苗和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期免疫;对照组10头仔猪分别于25、35、55、65日龄进行相同疫苗的分期免疫。通过所有供试猪免疫后进行临床跟踪观察,并于免疫前的23日龄、免疫后的55、95日龄分别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应用国家规定的ELISA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免疫方法免疫后7 d内均未观察明显的应激反应,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种疫苗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对仔猪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猪附红细胞体对仔猪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对已注射猪瘟疫苗的69头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和31头无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健康仔猪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低下,其猪瘟疫苗整体免疫合格率(49·2%)明显低于健康仔猪(93·5%),且显性感染仔猪的免疫合格率(41·6%)明显低于隐性感染仔猪(53·5%)。说明猪附红细胞体严重干扰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且干扰程度与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种猪场465头哺乳猪、456头保育猪、436头育肥猪、419头母猪进行了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查明了哺乳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0.11%,保育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0.57%,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22%,母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9.69%,证明被检猪群免疫抗体不理想,尤其是保育猪抗体水平较低。同时对12个规模化种猪场,4类不同免疫方法免疫猪瘟疫苗的133头哺乳猪、110头保育猪、105头育肥猪、135头母猪进行了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乳猪在吃奶前超免猪瘟高效细胞苗6头份,21日龄时二免猪瘟高效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三免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1 d跟胎免疫效果最好,使保育猪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9.29%,有些猪场使用该方法免疫后,使保育猪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常;而采用仔猪在断奶后28日龄至35日龄时首免猪瘟普通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二免猪瘟普通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8 d跟胎免疫的方法效果最差,不宜推广应用。通过对山西一些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研,基本查清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效果和最佳免疫方法,可为养猪场防控猪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规模猪场使用量最大的两种猪瘟疫苗在实际应用中的免疫效果,在规模猪场选择4窝体质健康、体重接近的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分别接种猪瘟脾淋苗和细胞苗,采用IHA方法检测免疫接种前后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用标准剂量免疫后,2种疫苗都不能对猪群产生保护作用,用2头份剂量在仔猪30日龄首免,首免后28d加强免疫,2种疫苗都能对猪群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能满足预防猪瘟疫病的需要,同时猪瘟脾淋苗免疫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快,可用于紧急免疫接种。广大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使用猪瘟疫苗。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猪附红细胞体对仔猪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对已注射猪瘟疫苗的69头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和31头无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健康仔猪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低下,其猪瘟疫苗整体免疫合格率(49.2%)明显低于健康仔猪(93.5%),且显性感染仔猪的免疫合格率(41.6%)明显低于隐性感染仔猪(53.5%)、说明,猪附红细胞体严重干扰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且干扰程度随着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程度的加深而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猪带绦虫六钩蚴cDNA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并进行克隆表达,重组抗原用血清学方法和猪体免疫试验进行鉴定,筛选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重组抗原纯化,并与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结合,制成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对工程菌的培养发酵、重组抗原的下游纯化及疫苗的配制、疫苗的中间试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生产工艺。应用昆明小鼠建立了猪囊虫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上述疫苗的免疫预防试验,免疫1次和2次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6.9%和98.4%。本动物的免疫预防试验显示,疫苗安全性好,免疫保护率达92.2%,且免疫组发现的囊虫多数已死亡。在流行区进行了田间和区域试验。免疫猪未有不良反应,囊虫感染率分别由20%降为1.1%和5.4%降为0.21%。用该疫苗对人工感染的囊虫病猪进行免疫治疗,发现在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较好。免疫动物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结果显示,该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效价高;可显著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E-RFC和Ea-RFC细胞、ANAE^ 细胞和粗粒型ANAE^ 细胞、抑制/杀伤性T细胞亚群的数量。以上结果表明,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抗原制备的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安全、高效,且成本低廉,可规模化生产,有成为预防猪囊虫病的一种新型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9.
An anti-epizootic field test was applied to industrialised pig farms in the region of Wroc?aw, Poland,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entavalent EDTA (calcium disodium edetate)--sodium vaccine extracted from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with pathogenicity to swine. The vaccine had been received from a centre in Berlin-Buch, GDR. The vaccine failed to provide any protection, when orally applied to nursed piglets. However, bo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reduced and, thus, an anti-epizootic effect on nursed piglets produced, when the vaccine had been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to the pregnant mother animals, prior to farrowing. In weaned piglets morbidity was sucessfully reduced by both oral as well as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