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土壤真菌是森林生态循环的重要调解者之一, 与植物和细菌维持着重要的共生关系, 人为干扰会对森林土壤真菌产生影响。土壤真菌调查困难, 对调查方法依赖很大。文中从传统方法、分子方法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真菌调查方法进行归纳, 并从传统和分子方法2个层面, 对人为干扰下森林土壤真菌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 国外已开始利用分子方法对人为干扰影响土壤真菌进行研究, 多从林型转换、火烧方面入手, 对其他人为干扰措施下森林土壤真菌的研究几乎没有。从微生物学角度看, 森林受人为干扰而变化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玫瑰红菇和灰肉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筛选促进2种红菇生长的土壤微生物,为2种红菇的保育促繁以及人工栽培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野生食药用外生菌根真菌(玫瑰红菇和灰肉红菇)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2种红菇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种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略有差异,玫瑰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热酸菌属、分枝杆菌属、Reyranella属、纤线杆菌属、罗思河小杆菌属和Oidiodendron属;灰肉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异杆菌属、Bryobacter属,芽生绿菌属、拟青霉属和节菱孢属;细菌(变异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属、堆囊菌属、分枝杆菌属、Singulisphaera属、Isosphaera属、蛭弧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和真菌(木霉属、青霉属和Hypomyces属)为2种红菇共有的菌根辅助菌。pH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结论 2种红菇会根据生长需要特异性地选择对自己生长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筛选出的红菇根际菌根辅助菌可为制备红菇微生物专用菌肥以及为红菇的人工促繁提供理论依据,这对红菇的可持续利用,扩大林下食用菌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桉树新造林、一代萌芽更新林、二代萌芽更新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测定了萌芽更新对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样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排序为一代萌芽林〉二代萌芽林〉新造林;一代、二代萌芽林和新造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异,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分别为羧酸类物质、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不同萌芽代数根际土壤中被利用碳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柠条是内蒙古荒漠区改良生态环境的重要植物资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探究不同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以巴彦淖尔(BS)、赤峰(CS)、乌兰察布(LS)三个地区9个取样点的柠条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真菌ITS区的通用引物建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三个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共获得1 589个OTUs,隶属于9门、31纲、 81目、186科、326属,其中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 42.66%~93.81%)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4.69%~50.85%),优势菌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_f_Didymellaceae);不同样本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不同,三个地区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为LS>BS>CS。(2)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分析发现,有效氮(AN)、速效磷(AP)与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之"字形路线在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的腐殖质层和土壤表层真菌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稀释平板法,选用马铃薯琼脂和孟加拉红培养基分别进行真菌的分离,并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共得到428个真菌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后获得67个真菌菌株。分别采用麦芽汁琼脂、查氏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进行不同属真菌的培养和鉴定,共鉴定出27属58种。结果表明:青霉属、木霉属为小兴安岭森林腐殖质层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月份之间腐殖质中可培养的真菌种类和数量具有一定差异,7月份真菌属和种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森林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雪松冠层秋、冬两秀的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获得雪松叶栖真菌15属(种)。研究结果表明,雪松叶栖真菌的种类组成及真菌数量随着雪松冠层的降低而增加,冬季雪松叶栖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均高于秋季。秋、冬两季雪松叶栖真菌的优势种相同,但其栖息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同人工林的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评估不同人工林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地采用"S"型布点采样,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并进行混合,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软件,获取并分析辽西北风沙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能显著增加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含量,降低土壤的C/N。该区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真菌属类群为Guehomyces、被抱霉属及青霉菌属。NMDS和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显著,都可划分为两个聚类,其中,樟子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较大,而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与针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较大。土壤pH、速效磷、DOC和C/N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的主要因子。[结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杨树人工林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区种植杨树较针叶树能更好地改善土壤。  相似文献   

9.
10.
采集江西省林科院竹种园刚竹属3个竹种——毛竹、雷竹及黄秆乌哺鸡竹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3个竹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种类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竹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3个竹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各级分类水平上组分相似,构成比例差异不大。真菌群落在各级分类水平上组分相似,构成比例差异显著。在3个竹种中毛竹和雷竹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构成组分及比例都更接近。由此可见,不同竹种的根际微生物群落都有其特异性,因此在培育中应对不同的竹种选择施用适当的微生物菌肥,以促进竹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的形成,进而促进竹种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对辣椒、番茄幼苗根际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以农业有机废弃物(A处理)、商品育苗基质(CK处理)作为基质分别设置盆栽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辣椒、番茄幼苗在株高、茎粗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干重、生长函数、壮苗指数方面,A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生化指标中,辣椒A中处理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番茄中A处理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显著高于CK处理。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方面,A处理降低了辣椒、番茄苗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厚壁菌门、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辣椒和番茄幼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中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K含量与A处理的富集类群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则与通气孔隙度、有机质、速效K含量显著正相关。有机废弃物基质改变了辣椒、番茄幼苗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使相关的有益微生物显著富集,介导作物生长,这为有机废弃物基质化在辣椒、番茄育苗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  相似文献   

15.
对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生长季节的腐殖质层和土壤表层真菌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稀释平板法,选用马铃薯琼脂(PDA)和孟加拉红(RBC)培养基分别进行真菌的分离,并用马铃薯琼脂(PDA)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共得到394个真菌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后获得50个真菌菌株.分别采用麦芽汁琼脂(MEA)、查氏琼脂(CZA)、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进行不同属真菌的培养和鉴定,共鉴定出18属、45种.结果表明: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为小兴安岭云冷杉林腐殖质和土壤表层真菌的优势种群.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不同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地形梯度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新的采伐模式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宽度为3、6、9、12 m,长20 m的采伐带),探究带状采伐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树栖真菌和树栖真菌群落的初次定义以及与微生态学的关系,阐述了树木树栖真菌在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树木树栖真菌的调查方法及抽样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毛白杨、陕林4号杨、北京杨不同年龄枝条、树体空间层次的真菌种类、数量及季节动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组成不同,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毛壳属(Chaetomium)等为毛白杨上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等为陕林4号杨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盾壳霉属(Coniothyrium)、青霉属等为北京杨的优势菌种群。真菌种类及数量在树体空间层次的分布趋势是由上到下逐渐增多;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趋势为夏、秋季种类和数量稍高,春、冬季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树木奶系对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距林带较远处酶活性较低,根际土土壤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2)各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尤其是蔗糖急剧下降,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3)树林根系,尤其是根径小于1mm的吸收根和细根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的活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境内多低山丘陵。由于人们长期过度垦殖,致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现已被四川省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示范区,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在退耕还林模式的立地条件、树种配置、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缺乏从微生物角度探索退耕还林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