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薛运波 《中国蜂业》2022,(4):27-28+30
<正>1.野外蜂场蜜蜂人工授精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要求在无菌、有水电设备的实验室内操作,然而蜜粉源丰富的地方往往地处偏僻,缺乏实验条件,给蜂王人工授精带来很大困难。(1)简易授精室转地放蜂的人生活居住在帐篷或者板房里,授精室可以选择帐篷或板房采光比较好的一角,利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制成类似蚊帐状的罩,作为简易授精室。(2)组合工作台为了适应于转地放蜂,工作台制作成组合式的比较理想,由四部分组成。工作台面为一组,台面下的抽屉为一组,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蜜蜂(东方蜜蜂种)与西方蜜蜂在分类学上是同属不同种,其蜂王的个体内外部形态、生殖生理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等都与西方蜜蜂不同,雄蜂的精液量和精液粘度等与西方蜜蜂相比差异较大(图1)。1.中华蜜蜂人工授精器械及方法福建农学院(1982)首先研究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对经CO2麻醉的蜂王进行人工授精,成功率达95%以上,其中采用自行研制的CH-1型微量注射器采集雄蜂精液具有三大优点:针头材料透明,采精时能及时发现混入精液中的气泡;针尖外径细,进针容易,针头端部呈锥形,进针后精液不易外溢;注射器易清洗消毒。  相似文献   

3.
人类探索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始于240多年以前.早在18世纪,瑞士蜜蜂生物学家Francois Huber通过限制蜂王和雄蜂的出入,观测其是否在蜂房内交配,他发现蜂王几个星期都没有正常产卵,而只孵化出雄蜂,说明蜂王是在蜂房外面交配的.1814年Huber最早进行了蜂王人工授精试验,他用一种毛笔状的工具把雄蜂精液涂抹在蜂王阴...  相似文献   

4.
薛运波 《蜜蜂杂志》2007,27(9):11-14
(接上期) 2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对蜜蜂育种技术发展的影响 蜜蜂人工授精技术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有人进行了探索,但是直到1927年美国的沃森博士宣布,在实体显微镜下,采用自制的蜂王人工授精仪和微量注射器将雄蜂精液注射到蜂王生殖腔内,蜂王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成功.通过80多年的发展成为一门新技术,为蜜蜂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实验手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养蜂科技发达的国家,在蜜蜂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方面,已经普遍采用这项新技术,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成功应用,推动了蜜蜂育种技术的发展,其重要性在于为蜜蜂细胞学研究以及育种工作中原良种保存繁育、单群选择、近交系、自交系、纯系的培育以及大规模的杂交组合配制等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薛运波 《蜜蜂杂志》2007,27(7):18-20
从国内外探索研究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发展进程,人工授精技术对蜜蜂育种技术发展的影响,人工授精技术在蜜蜂育种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前景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使人们对该技术能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更好地发挥作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成功应用,推动了蜜蜂育种技术的发展,其重要性在于为蜜蜂细胞学研究、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中原良种保存繁育、单群选择、近交系、自交系、纯系的培育以及大规模的杂交组合配制等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6.
薛运波 《蜜蜂杂志》2007,27(8):19-20
(接上期) 1.2 国内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 我国早期见于报刊介绍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的是舒少质先生,他在1929年《华北养蜂》月刊第1卷第6期刊发了"蜂王人工授精法之现实".周庆章先生在1932年《养蜂月刊》第3卷第2期、第4期、第7期,1933年第4卷第3~5期刊发了"蜂王人工交配之研究".邹雪蓉、李怡琳、郑国安在1963年《中国养蜂》第2期刊发了"蜂王人工授精技术".  相似文献   

7.
蜜蜂育种工作中,建立近交系的目的是利用不同近交系组配多种杂交组合,生产杂交种,然后用于生产,杂种一代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中容易获得高产.但是该杂交种并不是一个新品种,因杂交种的优良性状并不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在杂种二代中就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来年能继续利用杂种优势进行高效生产,每年都需要对相关的近交系...  相似文献   

8.
常志光  王志 《中国蜂业》2009,60(11):54-54
蜜蜂人工授精仪是养蜂生产的最重要的器械之一。通过它将特定雄蜂的精液注入到处女蜂王体内,控制蜜蜂的遗传育种。研究人员成功地解决了许多蜂业中的难题。例如,由美国农业部Baton Rouge实验室开展的抗螨蜂种的选育,没有人工授精技术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6精液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图1把采集好的精液放进预热好的烧杯中,贴上标签。图2烧杯放在电子称上置零后,对精液称重,再计算出精液的容积。图3颜色和味道:正常的精液为奶白色而不是粉红色,带咸味。图4精子的浓度:一般用专用的精子计数器来计算每1毫升原精液中有多少亿个精子。图5精子的活力:用100倍的显微镜来估算精子活力的百分比,有活力的只有超过60%以上,方可认为正常。图6精子的活率:用400倍的显微镜来观察,加上1滴染色剂,超过80%以上的成活率认为是正常的。图7计算分装的头份:用标准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能分装的头份数和需要加入稀释液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正> 猪的人工授精是养猪繁殖技术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养猪生产的措施之一。国外不少国家普及率较高,但我国发展却不平衡,华东、华南较流行,而其他省市则在逐渐应用和推广中。由于推广了猪的人工授精,这样就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引进优良瘦肉型公猪,与我国良种地方猪杂交,充分地利用杂种优势,以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胴体瘦肉率。例如:金华猪的瘦肉率为43.09%,用汉普夏、长白、杜洛克公猪与之杂交,则杂种一代瘦肉率分别  相似文献   

11.
人工授精技术是一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实用技术,简单、明了和图文并茂的参考教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国内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编写了《牛人工授精技术》《绵羊人工授精技术》,以期为基层人工授精技术人员提供简单、实用的参考教材。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规模化养猪进程的加快和目前猪场疫病的复杂化,以及养殖空间减小、养殖成本不断增长,猪场加快实施猪人工授精条件更趋成熟。为此本刊从第2期开始,用连载的方式详细、全面的介绍猪人工授精各环节的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部畜牧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中蜂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在1982年4月,突破采精及注精的技术难关,首次获得该研究的成功。1983年以后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有效授精成功率达95%(1984年)。在整个试验研  相似文献   

14.
(上接第2期第39页)三、公猪调教与采精(一)公猪的调教1.公猪的调教。后备公猪在7~8月龄性成熟时进行采精调教。有配种经验的公猪也可进行采精调教。首先剪去公猪包皮部的长毛。调教前可以先让后备公猪在采精室外观看采精过程,使其产生较深的印象。后备公猪进入后,应让其熟悉采精室的环境,消除陌生感。然后用带有公猪或母猪气味的布或畜皮盖住台畜,也可以往台畜上喷洒性气味药雾。利用性气味对后备公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以来,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在欧美一些养蜂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在蜜蜂遗传育种方面,被广泛采用。迄今,国际上对这项新技术的重要性,尚未有人提出异议。因为这项新技术在蜜蜂研究的一些课题中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实验手段。又由于效率高、成本低,国外一些育种专家还建议在专业育王场可以用“人工授精王取代自然交尾王”(斯威克,1977)。蜜蜂人工授精技术首创于西方,因此当初的试验材料(对象)主要是西方蜜蜂(A·mellifera)。五十年代以后,随着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16.
蜜蜂人工授精是近四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为蜜蜂育种和蜜蜂遗传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实验手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些养蜂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在蜜蜂育种和遗传研究方面,已普遍采用这项新技术,并且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家知道,蜜蜂处女王和雄蜂的自然交尾是在空中进行的,并且他们的婚飞半径又很远(8~20公里),因此,蜜蜂育种场为了控制蜂王的交尾,就必须建立既能隔离其它蜂群;又有适宜的气候和蜜源条件的交尾场。但是、在蜂场密度日益增大、转地放蜂相当频繁的今天,要在全国可养蜂地区普遍建立具备上述条件的育种场是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1.6.5 发情鉴定和产后发情:母猪发情鉴定常采用外部观察法,压背法和公猪试情法.以公猪试情或压背时,母猪站立不动,表现"静立反射",则表明该母猪的发情已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8.
六、适时输精1适时输精理论①发情诊断应每天进行二次。②以排卵前10—12小时输精为目标。因卵子在输卵管内存活时间为8—10小时;精子在输卵管存活时间24—48小时,精子从子宫颈到达输卵管的时间为2—3小时,精子获能需要6—8小时,且精子应“准备或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代畜牧》2007,(11):50-51
<正>26、精子畸形意味着什么?大多数畸形精子不具有繁殖能力。虽然根据精子的成熟度有些畸形精子也能够繁殖,但一般用于输精的精子畸形率不得超过20%,否则会严重影响受胎率。  相似文献   

20.
一、公猪的采精调教与精液实验室处理技术(一)公猪的采精调教1采精员要有①耐心;②信心;③友情(对猪);④精神集中;⑤训练自己。2从爬跨欲开始极强地表现出来的年轻公猪(6~7月龄左右)开始。3先调教性欲旺盛的公猪,其它(下一头)在旁边的采精训练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